本周共读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哲学简史这是被誉为“现代新儒家“的冯友兰先生写的一本小书,算得上是一本中国哲学的科普书吧。对于没有很深的哲学功底,或者那些说中国不出哲学家的人来说,是值得看的一本书。虽然读起来的时候,总有点感觉,冯先生似乎是站在中国哲学这个大宫殿之外,来描述宫殿的种种,而他却不带我们走进去,都不知道他自己是否走进这个宫殿好好看过。话说回来,也许写一本简史就是需要这样客观的描述,而不是对哪一个派别有特殊的热情。也许这样的文字和情感的拿捏,能让大多不太了解中国哲学的人更容易接受,读起来没有压力。毕竟这本书来源于冯先生在美国进行中国哲学史学术分享的讲稿。
这本书开始的部分就告诉我们为什么中国人不太重视宗教,中国的哲学背景和哲学精神是什么,中国哲学的语言有什么特点。相信这也解答了很多门外汉的疑惑,让我们更有兴趣读下去。
第21章中国佛学的建立,第22章禅宗:静默的哲学。分享几个让我有所思的观点。
”禅师们强调的,修行不需要专门的行为,在日用寻常行事中自会有修行的结果。”这句话不难理解,与“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有相似的含义。我不想说日行一善,每日忏悔,每日祷告这样的内容。我想说更平常的事。只要我们有好的发心,其实做什么事都可以是修行的道场。就比如我们做这个读书会,看似很平凡的一个活动,其实也是一种修行。
书中云:“在开始的时候,需要努力,其目的是为了无须努力,需要有心,其目的是无心。”我们读书会很大的一个价值,是希望能通过阅读分享,最终能开启书友们的智慧。我记得有一次读书会的义工们在一起讨论:你相信我们读书是为了最终不读书吗?当时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是有些懵的,我似乎觉得既然读书能使我们开悟,那最终应该是不需要再读什么书了吧。似乎我看过电视剧里那些佛陀、圣人总是在给人传道授业解惑,却几乎没有看到他们在读书的场景。然而,我们作为一个凡人,又要怎样才能从困惑平凡的状态,变成一个智慧开悟的人呢?对于这条路径,我是没有想明白的。
书中云:“修行,无论多么长久,本身只是一种准备工作。为了成佛,这种修行必须达到高峰,就是顿悟”。我突然明白了,通过读书的积累,到智慧的开启,也是顿悟。打个比方,我带你来到一个陌生黑暗的房间里,伸手不见五指。我请你帮我去房间的桌子上拿杯水。你一下就晕了,桌子在哪?有几张桌子?桌子上有什么?有杯子吗?杯子里有水吗?。。。问题一箩筐。突然间,房间里的灯亮了,你看见了房间中央只有一张桌子,桌子上有一杯水,一目了然。此时,一切问题都不存在了。你能体会这样的心情吗?那种豁然开朗,那种天亮了的感觉,就是顿悟。我们通过读很多书,总有一天,会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时刻,一切的困惑都神奇地不见了。所以,悦读、积累、顿悟、智慧,然后无须读书。
冯先生认为,中国哲学精神的核心是“内圣外王”。“内圣”,是指一个人内心的修为达到圣人的状态,就是和宇宙同一,有“出世”的感觉。“外王”是说人对外的行为是表现出对社会对宇宙是有积极价值的,这又是“入世”的。出世和入世的结合,也是中国哲学的重要特征。我们做读书会也是这样。我们读书会的义工们本来完全可以组成一个固定的小圈子,常常在一起共修,稳定地提升能量。可我们选择把读书会做成一个免费的开放平台,就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可以从中受益。虽然我们远没有达到“内圣”的境界,但至少有一点点“外王”的心。希望能带动更多的人走近内心的喜悦,获智慧,得开悟。
看过一篇文章,说成功的企业家读得最多的不是经管书籍,而是哲学、宗教、心理类的书籍。为什么呢?第一,企业家需要的是最高层级的知识,也就是智慧。知识分成四个层次,最底层的是数据,数据经过提炼变成了信息,信息经过总结才成了知识,知识再往上,才是智慧。智慧不是某种技能,而是一种态度和境界。企业家们最需要的就是智慧。当面临同一个商机,不同人会有不同的决策,而最终决出高下的就是态度和境界。第二,企业家需要建立对人性的洞察,无论是对消费者还是对竞争对手。哲学和文学,能帮助你搞懂人性。第三,企业家表面上关心的是生意,其实关心的是生命最基本的焦虑。这样,才能搞懂需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