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已深秋,出版遇挫,沮丧也只两三天,过后,意气仍奋发。毕竟,只要不放弃,就还有希望。努力雕琢,千锤百炼,我始终坚信:功到自然成!
落叶满地,纷纷扬扬,亦如人的思绪,飘飘洒洒。此时,还有什么比研究诗词更应景?于是,继续跟随苏轼的脚步,学习诗词。
(一)原文
《永遇乐·长忆别时》
【宋】苏轼
孙巨源以八月十五日离海州,坐别于景疏楼上。既而与余会于润州,至楚州乃别。余以十一月十五日至海州,与太守会于景疏楼上,作此词以寄巨源。
长忆别时,景疏楼上,明月如水。美酒清歌,留连不住,月随人千里。别来三度,孤光又满,冷落共谁同醉?卷珠帘、凄然顾影,共伊到明无寐。
今朝有客,来从濉上,能道使君深意。凭仗清淮,分明到海,中有相思泪。而今何在?西垣清禁,夜永露华侵被。此时看、回廊晓月,也应暗记。
(二)我的理解和翻译
孙巨源八月十五日离开了海州,(我们)在景疏楼上作别。之后他与我在润州相聚,到了楚州才分别。我于十一月十五日到了海州,与太守在景疏楼相会,(想起了他)写下这首词寄给巨源。
常常想起在景疏楼上,分别的时候,月光明亮如水清澈。美妙的酒,清亮的歌声,也留不住(友人),月光追随着他要奔赴千里之外了。分别三个月,月亮已经圆了三次,(今天)孤冷的月又圆了,这份冷清与落寞,谁与我一同酣醉?卷起珠帘,凄凉地看着自己的影子,与月相对到天明,而无睡意。
今天有客人从濉河上游而来,转述了你对我的思念。凭借着清澈的淮水,分明已经流到了海里,那海水中和着你的相思泪。
如今你在哪里?在中书省?还是在宫中?夜里的露水仿佛浸湿了被子。这时候看看,回廊里拂晓时分的月亮,想来你应该也在暗暗思念我吧。
(三) 深度解析
如果不看题记,这首词会让人误以为是男女之思。能将思念写到“凭仗清淮,分明到海,中有相思泪”的程度,可见这思念已经出奇的深了。
迄今为止,已经赏析了东坡先生23首诗词,在这些诗词当中,苏轼写给他的弟弟苏辙、结发妻子王弗的最多,而今,这算是第三位让苏轼牵肠挂肚,思念到夜不能寐的人。一时间,让我对孙巨源这个人,产生了极大兴趣。然而,翻遍了网络,目前还未找到此人的具体生平,只知道是苏轼的同僚。
苏轼为这位同事兼挚友,写下了诸多诗词。除了这首,还有《更漏子·送孙巨源》、《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还有一首更直白的,诗名就叫《孙巨源》。我想,能让苏轼如此珍视的朋友,定然也不是寻常的。
不知为何,这首词让我想起了宋代张先的《千秋岁.数声鶗鴂[tí jué]》中最精彩的两句“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而这首词“中有相思泪”与“中有千千结”,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这首词一般认为写于熙宁七年(1074年),而这一年对于苏轼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情,便是认识了12岁的王朝云,一见倾心,收为侍女。所以,斗胆猜测,这首词的相思,本就是借着孙巨源写给王朝云的么?
如果按照苏轼行迹的时间线梳理,这一年,他从杭州调到了密州,大概在杭州期间,认识了王朝云。而这首词写在他去密州(今山东诸城)赴任的途中,今江苏连云港景疏楼。抑或是兄弟情深,大有“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意思。他与孙巨源,就像伯牙子期的感情那样?一切都是猜测,只有苏轼自己最清楚吧。也或许,两种意思都有,也未可知。
词中提到的景疏楼,在今江苏连云港市。是宋叶祖因为景仰汉人二疏(疏广、疏受)而修建此楼。疏广、疏受原本是叔侄关系,皆因精通儒学,对上博得皇帝宠爱,对下深得百姓喜欢。因此,广受好评,可以算得上德高望重。而景疏楼相当于纪念两位圣贤之人的楼阁。不难理解,苏轼和孙巨源多次在这个地方相聚又分别,具有怎样的意义。由此观之,他们之间用高山流水情更能说得通。
原以为苏轼写爱情、写亲情是绝佳好手,没有想到,他写友情,也会如此入木三分,让人读之肝肠寸断!
这首词,让我体会到:友情到深处,也有点近似爱情的感觉。或许,真挚的感情到最后,大体都相似。只是人们,人为区分成了亲情、友情、爱情罢了。
十分羡慕苏轼能找到孙巨源这样的知己。
友不在多,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能在一起,把酒言欢,清风明月无人管,便是人间真挚客!
声明:本文系作者文澜珊的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文澜珊#
图片选自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