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转自微信公众号文艺学

转自微信公众号文艺学

作者: 6286b368bf20 | 来源:发表于2019-05-13 22:57 被阅读0次

    文艺学荐读

    本文选自,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

    路德维希‧约瑟夫‧约翰‧维特根斯坦(Ludwig Josef Johann Wittgenstein,1889年4月26日—1951年4月29日),犹太人,哲学家,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逝世于英国剑桥。

    ------------------

    维特根斯坦,

    一个有着网红流量的哲学家,

    维特根斯坦常通过连环问

    来逼近一个“答案”,

    在维也纳小组期间,也有传言——

    “他总是咄咄逼人”,

    这个“咄咄逼人”或许并非是他待人的方式,

    而是他探寻“问题”的思索过程,

    他太关注“真理”,无所谓草稿式的语言表达,

    他所追问的,思索的,追求的,是什么呢?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动物生气、害怕、悲伤、快乐、吃惊。

    可是,能够想象它满怀希望吗?

    为什么不能?

    一只狗相信它的主人就在门口。

    但它也能够相信它的主人后天会回来吗?

    ——什么样的事情是它无法做到的?

    ——我是如何做那件事的?

    ——我应该怎样回答这个问题?

    是否只有能够说话的人才能够希望?

    只有掌握一种语言的用法的人才能够希望。

    这就是说,属于希望的种种现象是复杂的生活方式的一些变体。(如果一个概念涉及人的书写活动的性质,它就不能被应用于不会书写的生物。)

    “忧愁”(Kummer)向我们描述一种在我们的生活之布上反复出现、有着不同变体的模式。如果一个人的悲伤和快乐的表情交替出现,比方说随着钟表的滴答声而变换,我们就不会有悲伤或快乐的模式所特有的过程。”

    “他感到巨疼有一秒钟之久。”

    ——“他感到深深的忧愁有一秒钟之久”,

    为什么这种说法听起来很古怪?

    只是因为这种情况很少发出吗?

    可是,你现在不感到忧愁吗?

    (“可是,你现在不是在下棋吗?”)

    回答也许是肯定的,

    但这并没有使忧愁这个概念

    变得更像一个关于感觉的概念。

    ——当然,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时态和人称的问题,而不是我们想提出来的逻辑问题。

    “你一定知道:我害怕。”

    “你一定知道:它使我恐惧。”

    ——是的,人们也可以带着微笑的声调这么说。

    你是否想告诉我他的感觉并非如此?

    那么他又怎样知道这一点呢?

    ——即使这是一个信息,他也不是从他自己的感觉中得知的。

    因为,想一想恐惧的表情所产生的那种感觉:

    “它使我恐惧”这句话本身就是那样一种表情;

    如果我在说出这句话时

    听到或者感觉到那种表情会成为说出的表情,

    这就属于其他那些感觉。

    那么,

    为什么没有说出的表情会成为说出的表情的根据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转自微信公众号文艺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tbda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