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每天都在产生大量的信息内容,其实新的底层认知没怎么变化,但是大部分内容都是在底层认知上不断地变换样子展现在大众面前。而我们要做的是花80%的时间去研究20%的底层认知。
如何做到?
一、首先是跨界
跨界是结果,而不是为了跨界而跨界。
比如说:一个人活出一个队伍。在得到专栏里面,一个人可能负责的分工很多、策划、编辑、音频录制审核、作者关系维护、宣传......这需要一个人拥有多项技能,到最后,这个人就拥有产品、运营、写作、管理等各个领域的技能了,就等同于跨界。在APP开发里面也是如此,如果一个人涉及产品、运营、设计、程序开发前端和后端,那么他最后也完成了跨界。
很多领域其实是有关联的
如果我们只学自己专业的东西,会极大地阻碍我们学习真正应该学的知识,比如说一个市场营销的问题,背后往往涉及法律、政治、历史和文化的因素。
知识这么多,如何去学习呢?
各种不相关的知识,最后都会在底层联系起来。比如说,学习历史,会研究到地理和人类文化;研究人类文化,会进入心理学和传播学的领域;研究外语,也会研究语言的产生、文化变迁等。一旦研究的深度到达底层规律的层面,表面上的问题都会联系起来,正是所说的“临界知识”。
主要学习什么知识
1、公共基础课:执行能力(基本素养)
每个人每天用到的执行能力,比如说时间管理、资料保存、商务礼仪、沟通谈判等。类似于练习踢正步、瞄准和射击等军事基础技术。
2、专业必修课:专业能力(战术)
解决问题的能力,跨学科思考、解决问题,把多个学科之间的知识随时调用。类似于指挥官,精准恰当地调动海陆空三军完成任务。
3、通用必修课:结构能力(战略)
掌握临界知识,认知事物更加底层的结构与规律。我们经营的领域是如何产生的?影响这个领域发展的基本动力是什么?有哪些普遍规律会普遍地影响这些事物?类似深刻理解一场战争为什么爆发,会以什么样的脉络发展,起决定因素的是什么。比如说中日战争中毛泽东思考的底层规律:中日战争的底层决定因素,是中国战略空间的广阔与日本需要速战速决的压力,所以有了《论持久战》的著作。
聪明的人擅长用底层的知识变换到其他领域
比如说马斯克,在他看来,SpaceX和特斯拉看起来不相关,但都可以用同一种原理解决问题,那就是第一性原理。
个人的领悟
跨界的学习,可以产生与世界的关联,充分挖掘用户的需求,根据需求做出解决方案,如果说是否可以通过做一个APP解决大家的问题。这和我以往的认知很不一样,以前我总是想先研究一下现有的技术,然后看这个技术能满足哪部分人的需求,那我就去做一做。但是现在我会反过来思考,用户普通存在什么需求,我再去研究哪些技术能满足这些需求。再深入思考,学习产品、运营、设计、APP开发也是一个结果,而研究人的需求反而成为一个过程。在研究人的需求这个过程中,需要大量学习市场、心理、经济、文化和历史等知识,在这个过程中,研究人的需求又成为一个结果。而以前的我可能会为了创业,单单去学习产品,去研究一些产品方面的细枝末节,如果思考到底层的认识,那么我很有可能会花大量的时间去做那些更重要的工作。
而以往的我,可能会在产品、运营、设计、程序之中任何东西都会去涉及一些,了解一些,企图从中摸索出一些可能对我有帮助的东西。但是这样的学习不是说没有效果,最终很有可能会花费大量时间去做一些不着边际的东西,学专业比不过别人,仅仅是涉及的话,可能只能用兴趣来说了。而最优的方法是,先再往深处挖掘一层,找出更深的需求,再以需求为目的去跨界学习这些东西,效果反而会更好更深刻。
跨界是一环扣一环的,对于致力于创业的我来说,越早学习底层的东西,就越早能挖掘出用户的需求,并通过一轮又一轮的跨界学习,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所以,总结如下:
市场、心理、经济、文化和历史......->挖掘需求
产品、运营、设计、APP开发......->实现需求
循环,完善需求->挖掘需求->实现需求->完善需求->挖掘需求->实现需求......
要做一个创业家,跨界这么多其实都是结果,而归根到底还是要了解市场和人,才能得出需求。学习软技能是十分有必要的。
从这个层面来说,如果学会利用底层规律挖掘用户的需求,那么可以做很多东西,比如说APP,广告,课程等等东西,就完成了跨界。
二、学习临界知识
错误的读书方式
我们大脑的习惯是寻求新刺激,快速把书读获得新知识,因此不断快步向前去获取更多、更多......
只摘录,记录,但是并不加工,没有和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貌似节约了很多加工整合的时间和精力,以便能够读更多的新书,却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把最有价值的工作放弃了。
放慢速度
花时间、耐心和思考力,将新知识和已有知识联系起来。
描述读后感,看看有哪些可以和过去的经验相关。
发现过去不曾注意的规律,发现改进工作方法的方法,产生复利效应。
如何联系起来
将知识联系于那些在生活中各个领域起基本重要作用的规律。这些知识可以频繁地应用于不同的领域和场景。
思考问题的时候,有意识地和已有的模型进行联系,看看它们背后是不是有关联。
当要解决某个问题的时候,主动去寻找和这个问题有关的文章和书籍。去观察:
作者用什么样的思路解决问题?
在这个解决方案背后,是否有我熟悉的知识?
我还能把这个解决方案的原理,应用在什么领域?
可能并不用读完一本书,但是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比读完10遍书的人都要深入。
读书不在多少,在于有没有通过读书重新认识这个世界,发现临界知识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当中。
心态
人容易反驳别人,主要是人怕自己的思维是错的。要学会暴露自己的想法,才会有进步。
学会理解和倾听,挖掘有用信息。我的观点是人可以在别人的意见中进化得更好。
个人的感悟
比如说现在深入Android,我会更加注重于研究底层的规律,每个技术后面相关联的地方,比如说开发模式,逻辑,API和特性等等,那些展现出来的界面、开源控件和动画等等,都是结果,而背后的原理却是可以复制到别的地方去的。
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Thread,AsyncTask,Service等都是子线程,一看到他们就能使用。但是这些都是结果,子线程的原理是什么,子线程和主线程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学习子线程,有什么子线程的方法,它们有什么区别,分别在什么地方使用它们,子线程有什么限制,如何与主线程建立连接,子线程如何关闭,子线程如何持久化......在钻研的过程中也许还关联到其他问题或者知识,比如说设计模式等,顺藤摸瓜,不断建立联系。这样虽然看起来很痛苦,但是印象却很深刻,起步慢,但是后劲强。重要的事,这种能力可以不断跨界延伸到其他编程领域,比如说j2ee,ios,html5等等。
当然,在建立联系之前,最好先了解一下基本功,java,设计模式,数据库,数据结构等等。
三、发现和应用自己的临界知识
临界知识:用简单的基础规律来解释复杂的世界想象。
我们所处的世界更像是网状结构,而不是线性的因果结构。在网状结构中,所有的节点变化,都会通过影响其他节点最终影响到自身。
天花板诞生的原因
不断地学习具体方法和技术,前期可能很快,但是后期就会缓慢成长。原因是:
1、知识点是孤立的,无法发现事物之间深层次的联系;
2、面对超出自己经验的问题时,无从下手,无法准确把握关键环节并合理预测事情的发展趋势。
学习临界知识需要前期不断训练和掌握基本的心态和学习方法,速度很慢。一旦掌握了整个学习的理念和方法,学习能力就会大幅提升,可以将跨领域的知识相互穿插借鉴应用,学习速度越来越快。
如何去学习临界知识
在做你喜欢的事情的过程中,寻找事物背后的规律。
天赋,是你自然投入而熟视无睹的事情,是你不由自主,理所当然去做的事情。夜幕降临时,别人长叹一口气:“今天的活儿终于做完了。”而你却期待着明天的到来——我可以把这件事做得更好。
如何应用临界知识
应用规律要比总结规律更难。比如说参观一座建筑,可以通过分析总结出另建筑具有美感的方法。但是反过来,让你自己建造一座美的建筑,那就困难了。
解决的方法是,刻意练习:
1、在不同的场景中,重复应用同一个临界知识;
2、在不同的时间里,重复应用同一个临界知识。
遇到问题时,先找这个场景下的专业技术解释,然后对专业技术解释进一步深入分析,联系到不同场景下临界知识的应用,多角度、全方位地深刻理解这个临界知识。在未来新的类似场景下,就更容易第一时间联系到这个临界知识,产生预见性认知。
万维钢的文章:一个问题场景+一个解决方案+背后理性思考。很有参考意义。从中得出来的底层的规律可以和其他知识联系起来。
成为顶尖高手,是对有可能是基本技能的东西有更深刻的理解。
临界知识,是打破专业限制的,用更加基本的知识来解释现象。比如说一个APP火爆起来,它的临界知识应该包括用户价值、品牌效应、规模效应、从众效应、边际成本等基础知识。
在自己的能力圈中做到超过90%的人。思考自己什么能力最出色:有人是否会为你的这个能力埋单。
个人的感悟
去寻找自己最感兴趣的事情。我想我最感兴趣的应该是阅读吧。我可以从白天阅读到晚上,一直到睡觉前还忍不住多看两篇文章,一大清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得到看看文章。那么我有需要深入钻研下去,深挖临界知识,理解规律,深刻运用这些方法。比如说如何阅读总结,写作,演讲等。
还有一个兴趣是研究如何做一些好玩的不一样的APP给用户,得到用户的喜爱。
如何将这些兴趣利用起来,其实是接下来需要重点考虑的事情。
四、核心临界知识的应用
复利效应
找到那些“A导致B,B加强A”的事情。(写公众号,给读者阅读)
尽可能提高这件事情的利率。(更多的人阅读,传播出去)
加强这件事情重复发生的可能性。(质量必须要高,发布数量要多)
当达到临界点的时候,比如说大V推荐,就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扩展人脉:参加各种活动、沙龙,四处发名片是效率比较低下的。而让自己变得更有价值,人们才愿意把你推荐给别人。关键是:将自己变得对别人有帮助;让别人知道自己的价值。
对年轻人来说,花1万块投入个人的学习、自我成长和能力提升等方面,带来的年化收益可能是5000%;远远大于花1万块去买10%收益率的理财产品。
概率论
从长期来看,一直投入最大赔率的事情,终究会有回报。避免小概率事件给我们带来的致命打击。
黄金思维圈
最基本应用便是:你遇到每一件事情,首先问“为什么”,也就是,问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看待问题的三个层面:
what:事情的表象,我们具体做的每一件事;
how:如何实现我们想要做的事情;
why:我们为什么做这样的事情。
比如说,大多数电脑厂商营销说的是:我们的性能好,使用方便,要买一台吗?
而苹果说的是:
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突破和创新。
我们坚信应该以不同的方式思考。
我们挑战现状的方式是把我们的产品设计得十分精美,使用简单,界面友好。
我们只是在这个过程中做出了最棒的电脑。想买一台吗?
从why出发,我们为什么存在,我们为什么生产不一样的东西。
比如说,领导叫你通知别人去开会,安排你张贴海报,就要思考“为什么领导让我安排他们开会?开会想实现什么样的目标?”“为什么要去贴海报?通过贴海报我们想要实现什么目标?”
张贴海报的时候怎么才能产生最大影响,除了贴海报还有其他方法宣传吗?
通过问一个又一个的“为什么”,你开始获得普世的智慧,有更深刻的洞察力。
建立人脉关系
一、介绍一个朋友给另外一个朋友认识。当他们有想法的时候,能够很快传到你这里来。
二、建立信任的方法:自我暴露,分享过去的经历;做一个给予者,给予帮助,即使自己的地位比别人低,也不要胆怯,认同和赞扬别人也很重要。
可以做到:
1、我怎样可以帮到你?
2、你能给我什么建议吗?既认可别人的能力,也给自己带来机会。
3、你觉得这件事还应当去咨询谁?朋友介绍朋友,可以获取新的人脉线索,沟通成本低。
三、人脉中圈20%的关键人脉是:和我们拥有差异资源的人脉。有更多跨领域的重要人脉,就能够调动更多的资源解决问题;有了这个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有更多的人愿意和你合作,从而形成正反馈。
提前分析系统中哪些因素可能持续累积正反馈,最终影响资源分布的结果,提前准备工作。
安全空间
建立人生备份计划
A计划,长期从事的工作
B计划,自己创造的新职业机会
Z计划,用来应付最糟糕情况,比如说存钱,半年不工作也能养活自己。
总结
《好好学习》这本书详细地说明了如何避免低勤奋学习的误区,对我的帮助是巨大的。很多精英说要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跨学科,跨领域,多维度竞争等,却一头雾水不知如何下手。而本书就很好地去教我们一步步地构建自己的系统知识。
还有很多论点值得反复思考,比如说做一件事,或研究一样东西的时候,先问“为什么”,再问“应该怎么做”,最后才是“如何实现”。而反观自己平时学习专业领域的时候,大多数时候研究的是“如何实现”的战术层面,而对最重要的“为什么”这种战略层面思考甚少。导致的结果是知识不牢固,遇到新问题无从下手,天花板出现等等问题。
本书还有很多有价值的观点,值得反复查看,思考,最核心的依然是学会深入思考,举一反三,才能巩固自己的思想。建立系统知识需要长久的训练,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要不断地运用本书中的学习方法才是重中之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