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重阳节,感觉,应该写点什么孝义的事情来彰显自己的孝顺。然后,......,想到脑瓜疼了,那算得上孝的过往,还是挤不出一点点。算了,就记录一下日常吧。
儿子预约今天打预防针,为了不与大众堵拥,特意晚点再出发。人们通常早早便到,那么个个都争着早,定会挤逼。我不去争,反而往往顺畅。那就先去买菜,出门前问及孩子奶奶喜欢吃什么菜和水果之类的,想不想喝汤等。她说随便吧,我最怕她这么说,因为说了等于没说。突然想起厨房不是还有条铁棍淮山吗?问及,要不买些猪骨回来煲了吧?她马上赞同。
自从他奶奶生病之后,对于饮食特别敏感。最初,喝肥腻点的鸡汤、猪骨汤、鱼汤,必泻。但菜肴中又必须要汤,无汤不欢。下厨的时候,将鸡皮全部剥去再煮,做好汤后,再将油层细细的捞出,一点油腻都不呈。做瘦肉汤的时候,用捞米水将肉揸过一遍,再炖或蒸。往往这样,感觉好点了。
冒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来到市场买好菜,匆匆忙忙赶回家。先煲汤,用电煲设下定时器,中午回来便有得喝。然后,将鱼煎至金黄,家婆喜欢先煎再蒸,她说煎过的鱼特别香,我们都喜欢这样。放上芫茜葱姜丝油盐等调料,方便她煮饭时蒸用,若然我回家晚了,她通常先下米煮饭。然后将青菜洗净,再切好姜蒜,待回来便开炒。
中午通常只有我们娘三个在家吃饭,儿子、我和家婆。因此,特简单,也随意。我没什么厨艺,仅拥有的几个三脚猫功夫,均是家婆以往的口授所传。
几年前,刚由公司回归家庭,什么也不会。以至于买蔬菜,不懂看古老的杆称,经常被人家骗斤缺两,即使现在也还没学会,也罢,卖菜的阿婆都七老八十了,骗个一元几角的,我从不计较。买猪肉不会挑哪部位是嫩滑的,他们所说的什么一刀切,梅肉,猪𦟌肉,非排等,我一概不通。现在,历时三年,当菜买回来时,在家婆时常的唠叨下,逐渐学精明了点。
至于,厨艺嘛,常常想起,我在锅边炒菜之际,她在旁边不停的指点着:记得放酱料、记得先将肉暴炒熟了再放入水、猪骨西兰花有没有出过水、鱼别放太多盐会劈了鲜味、盐焗鸡要先将两鸡脚指垫放煲底、蒸排骨记得放一小勺生粉,等等,等等。
果然,在我的预料之中,防疫站人较少,儿子很快便完成了注液。回到家时,家婆已经下米煮饭,未炒菜,正在喝着汤了。我迅速炒了菜,娘三个便开吃了。她说,公公手好了吗?我才记起,自从上星期天带儿女赶夜去看过爸爸,时至三天了,我不知在忙什么国家大事,竟然忘了打电话问候一下他老人家。
想了一下,即使我打电话问,他也会骗我说好了,说让我别担心之类的话。我想,还是带孩子出现在他面前,让他措手不及之余,还带那么点惊喜,来得实际点。
老人家,都这样,往往嘴上说不要来,这个是假;说担心我开夜车不安全,这个是真。但作为子女,我觉得,无论怎样,见面、陪伴是对他们最好的安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