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的概念最早来自于佛家,但现在也成为一种“用减法过生活”的概念:即“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去多余的事物;脱离对物品的执着”。
但能够达到“断舍离”的境界,确实需要修炼,为什么我们那么难断、难舍、又难离呢?
今天,我就来用心理学的两个理论,来说明这个现象。
第一个理论是“Endowment Effect“,中文叫做“禀赋效应”。
例如,今天你买了一件300块的衣服,对你来说,那件衣服的价值就是300块了是吗?
不是,因为你拥有了它,它对你内心的价值就超过了300块,所以如果别人要跟你买的话,你可能会觉得“五百块我才肯卖”。
但是,如果倒过来又问:你愿意花多少钱买这件衣服呢?
你还是觉得,这件衣服只值300块,
禀赋效应就是这样,你愿意为一个物品付的价钱,跟你愿意与它割舍的价钱,总是有一个价差。
那你可能想:因为我花了时间买这件衣服,时间也是成本啊!
这也是很合理的。
但禀赋效应奇妙的是:对于别人送的东西,我们也会有同样的感觉。
行为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他们赠送实验对象一个很普通的马克杯,就是喝咖啡会用到的那种。
然后问他们说:“现在别人要跟你买这个马克杯的话,他们出多少价钱,你会愿意割爱?”
平均他们回答7块美金左右。
科学家就找了另外一组人,把一样的马克杯交到他们手上,但是跟他们说:“这个马克杯不是你的,那如果你今天要买这个马克杯的话,你会愿意付多少钱?”
他们平均给它的定价就只有3块美金,差了一倍以上。
研究显示:即便是没有付出任何代价,光是觉得一个东西是我们自己拥有的,我们就会开始高估他的价值。
那心理层面上,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禀赋效应”呢?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我们不喜欢“失去”的感觉。
这个概念叫做“Loss Aversion”,“损失规避”,也就是我今天要跟你解释的第二个理论。
在获利与损失相同的规模之下,我们会觉得损失更难以承受。
损失的痛感,永远大于获得的快感,而且根据统计,这个效果差别高达2到2.5倍。
换句话来说,损失100块的痛,大于赚100块的快乐。
比如,你今天不小心在街上丢了100块,你一定觉得不开心,而这样不开心的情绪,需要靠至少再获得200或250块才能打平!
当我们在评估一件事的时候,也容易高估损失的痛,大过于获得的好。
在生活中,销售人员就很懂这种心理。
比如说,他销售一台空气清净机,除了跟你说这个机器会让你的家里空气多好又多好,但他更是会强调,如果你用劣质的机器,或没有使用空气清净机的话,那对你家人的健康,可能会有什么样的伤害损失,只要有一台好机器的话,就不会有这些问题,机器功能这么好,价钱又这么公道,这就比较有说服力。
“禀赋效应”与“损失规避”这两个概念,不仅仅只是影响我们丢东西而已,
也会影响到我们的投资行为、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
什么时候该断、该舍,怎么痛也得立刻行动。
我们会高估自己所拥有的,也会特别害怕失去自己所拥有的。
endowment effect 和 loss aversion。
现在,你对两个概念,应该比较认识了,
那么,在知道这样的现象之后,又要如何帮助自己能够断舍离呢?
一、给自己设立一个时间停损点,在这个时间点以内,一定要做出断舍离的决定。
二、如果是充满回忆的东西,告诉自己,那些刻骨铭心的回忆,都已经在你心中了,你所在意的,不是这个东西,而是背后的回忆。所以你可以在断舍离的时候,对这个感情做一个内心的交代。
日本整理达人藤麻里绘有个建议:“跟着你多年的物品是有感情的。所以当你要丢掉或捐掉它们时,你可以跟它们道谢,感谢它们的陪伴。”
三、你可以问自己,如果这不是我的,那我现在愿意出多少钱买它呢?
你可能会发现,当年那么喜欢的东西,现在如果有人送你,你都不一定还会要,那你又何必舍不得淘汰它呢?
是的,身外之物,囤积在家里,不如造福别人。
如果它占了你生活的空间,也就占了你心理的空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学会聪明的断舍离,我们才能够迎接更加轻盈、更加美好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