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一场名为“丢书大作战”的活动引起了众人关注。作家、企业家、艺人和普通民众等都相继在公共空间留下自己的书,并附上留言,希望“有缘人”能捡到它,并把它带回家,或者当做乘坐交通工具时的消遣。
这个活动受到很多人的追捧,一时间,“找书”活动也应运而生,微博上,一边有人晒自己丢书之后的不舍和期待,一边有人在分享找到书的激动和喜悦。时至今日,都还有人在陆续地丢书,找书。由此可见,“丢书大作战”的正面意义却是存在:有更多的公共资源可供阅读;人们找回了阅读的兴趣,阅读风气再次回潮。
图片来自网络但是,那些被“丢掉”的书的境遇如何呢?是在公共空间里冒着被当做垃圾清理的风险继续流转,还是被带回家里,读罢,束之高阁……这个问题不会有确切的答案了。
随着新的、更加轰动的新闻事件层出不穷,这些精神食粮的浪潮早就被特朗普、朴槿惠、蒙古国等更多风浪狠狠拍在沙滩上,少有人问津。
其实,这个活动除了商业目的外,更重要的精神目标应该是掀起全民阅读潮流,帮大众拜托手机上的无用社交。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方法肯定不止这一种,今后也还会是大众关注的对象,不过,方法再多,能起到多长时间的作用呢?影响范围又有多广?
在应试教育下,学生们被教育要少读些和学习无关的书,慢慢地,学生们能够读的书就仅限于语文课本和政治课本等教材了。直到现在,我每次买书,我妈都会问我:“有用吗?对学习有帮助吗?”我不知道课外书对学习的积极意义有多大,但是,每读一本书,都是一次不同的生活经历。十多年的功利氛围下,阅读兴趣低的学生,放弃了读书;兴致高的学生,在各种严防死守下,还保持着阅读习惯。如今,阅读兴趣不再能仅依靠一场活动就活过来了。
图片来自网络实际上,阅读和写作一样,都不是一件功利的事。写作是为了写出自己的思想,而读书,是让自己有的可写。换言之,写作是一张素描纸,读书,就是那画笔。
读书,不需要依靠社会舆论的推动,发自肺腑地想要读书,才能体会到书中的意境。
丢书,找书活动还在继续,我没有参与其中,但我的阅读一直都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