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简友广场哲思
看了这些书,知道如何快速学习跨领域知识

看了这些书,知道如何快速学习跨领域知识

作者: 一只书虫florla | 来源:发表于2020-12-29 22:17 被阅读0次

    一、知识迁移是什么?

    学习的本质就是知识迁移,只是大部分知识迁移都是发生在同一个专业内。

    随着知识储备量的增长,更多的知识迁移发生在专业与专业之间,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广义的、跨行业的知识迁移。

    学习陌生行业的新知识,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像专业人士那样学习,最常用的方法,以前叫“触类旁通”,现在叫“知识迁移”,即把陌生领域的知识跟你之前所熟悉行业的知识框架进行比较,找到相同的因素,比如知识类别、知识结构、或者同样的分析过程,以帮助学习。

    二、知识迁移的重要性

    以前,只要精通某一领域就可以取得成功,但是今天,能获得最大回报的,往往是那些在不同的领域也能游刃有余的人。

    我们可以把这些人称为“跨领域的人”,他们具备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会说多种语言,并在丰富的人生体验中找到自己的乐趣。他们过着多予化的生活,因为这样的生活更加精彩。

    举个例子,获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是一位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他把心理学的研究“迁移”到了经济学领域,并创造了一个新的经济学分支——行为经济学。

    他写了一本著名心理学的书《思考,快与慢》,书里分析了人的两个思考系统:

    系统1,比较懒,喜欢按照之前的模式,不经过深思熟虑的做决定。

    系统2,相对来说比较难,需要打破自己原有的思维方式,往深处或者说更难的方向思考。

    我们有时候需要逼迫自己用系统2去思考问题,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认知。

    再举一个例子,我偶像查理芒格,人称“行走的图书馆”,一周平均看20本书(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希望有天我也能做到)。伯克希尔哈撒韦的二当家,巴菲特的良师益友。芒格在做投资之前其实是个律师,推崇多维度多学科的思维模式,他把这种思维模式应用到证券市场,现在玩投资玩的风生水起。

    20世纪已经证明,机器可以代替人力。而21世纪,新技术正在向人们证明,它们可以取代人类的左脑。它会把很多左脑的工作都淘汰掉,并重塑其它剩余的工作。任何常规工作都将面临风险,可能被精简为一套规则或机械性操作。比如说,医生或者律师,现在线上问诊也是一大趋势。

    未来十年需要人们具备跨领域的思考和工作能力,探索完全有别于自己专业的新领域。

    不但要处理不同领域的工作,同时还要发现其中的机遇并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

    思考问题的角度比智商更重要,有突破性想法的人一般都具备跳跃性思维。

    一般而言,那些拥有广阔背景、多学科思维以及丰富个人经验的人才会具备这一能力。

    还有工作性质原因,每天需要输入大量的信息(查看大量的行业报告,招股书,文章等),1-2天内写一篇3000-6000字文章。如何以最快的速度获取知识,再以自己的方式输出成为一个重要的事情。

    以上就是我为什么写“知识迁移”的原因,下面我们来看看怎么做。

    三、知识迁移三阶段

    1.储备:丰富的跨领域知识

    我把人的大脑比喻成一个大房子,知识相当于一个一个素材。

    第一阶段就是填充大脑,把素材装进脑子里。

    知识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专业知识,就像我们现在写的品牌,人物,行业,干货,都属于我们消费界的专业知识。是我们工作必须的素材;

    需要提醒的是:如果只关注学习专业知识,会让自己的文章缺乏温度,远离读者。

    写文章不是自嗨,想写什么写什么,还是要与读者有个connection,如果没有这个连接,文章内容再丰富也很难打动人。

    另外一种是非专业知识,就是和专业不相关的知识,这点我认为同样重要。

    就比如说我喜欢看电影,看电影不仅让自己放松,还可以积累很多丰富的知识。

    一部好电影由诸多方面组成,情节引人入胜(这点可以让我们学习好故事的构思),每一帧都是一张艺术照(提高我们选图的审美),配乐(音乐最能陶冶情操)。

    不仅是电影,还有听音乐看展什么的都是一样的道理。

    艺术:是能够引发他人思考和情绪的思想以及情感表达,比如富有创造性的语言、方法和事物。

    需要保持自己对知识的渴望,对生活充满无与伦比的好奇心,愿意尝试不同的生活方式,丰富的自己人生阅历,这是成为一个好的文案撰稿人的最高资格证书。

    借这个机会我想说说自己为什么那么排斥周末加班,主要原因在于目前自己处于一个积累的阶段,特别需要周末双休,一天我是积累专业知识,在家看一天的书,最近我在看经济学的书,因为之前不懂,所以我看的很慢很仔细,另外我看书喜欢花整段时间,不想被打扰;另外一天,我是一边放松一边积累和专业不相关的知识,比如说出去吃吃饭,找一点乐子,参加一些球赛,读书会等活动。

    2.求真:透过现象看本质,常问为什么

    把第一阶段装进脑子里的素材贴上标签。

    比如说我们之前写的一些文章,泡泡玛特将要上市/小鹏股价飙升/沪上阿姨完成A轮融资等等。

    这些都只是现象,那我们就需要往下深挖,这些现象透露出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资本看好或者不看好某家公司,那资本市场为什么看好或者不看好呢?

    我现在分析一家公司喜欢以资本方向去写,主要原因在于资本方唯一关注的就是这家企业能不能让他们赚钱,因此资本方考虑问题会比较全面,包括所处行业周期,公司自身情况,管理层,客户,竞争对手等。

    资本方会深入研究一家公司,从以下几个方面:

    公司营业收入和利润的历史记录如何?

    公司在客户中的口碑如何?

    公司的负债率如何?

    公司的竞争对手有哪些?

    公司的管理层是否有能力并且诚实可信?

    我们现在偶尔也在解读一些报道,很多报告里的数据都是一些已经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现象,那我们就需要深究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底层逻辑在哪?

    就像有一次主编给了我一份社交营销的报告,我就很头疼,感觉写不来,因为社交营销我不懂,如果只把报告里的干货分享给读者是不负责任的。我必须自己懂了才能分享给读者。

    后来,看了大量报告以及文章写了一篇,反响不错。

    3. 总结归类:建立知识框架

    我们需要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大脑系统中某个知识所在的位置,以及知识与知识的联系。一旦用到,你便可轻易地搜索并理解相关专业知识。

    将第二阶段贴好标签的素材,放入脑子里对应的房间里,随取随用。

    随着看书数量不断增加,脑子里已初步搭建了书单系统。

    如果想了解或学习某领域的知识,我会从两方面入手:

    一方面,读该领域的历史书,比如说我想了解哲学,就可以看《西方哲学史》或者《苏菲的世界》;想了解文学史,可以看木心先生的《文学回忆录》;如果想看小说类,按照国家或者年代分,英国毛姆/乔治•奥威尔、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中国余华/王小波、日本村上春树/东野圭吾等等。

    先看历史,搭建某个领域的整体框架,然后再根据自己喜好慢慢往里填充。

    另一方面,看头部优质书籍,好书最能经得起时间的打磨。某著名人士说过,他只看出版发行时间超过100年的书。

    这类老书有个共同点是难读,而且篇幅都不短,读起来比较费劲。就比如我前段时间看了萨缪尔森的《经济学》,虽然很难,但是很经典,把经济学所有的理论都详细介绍了,让一个门外汉大致了解了经济学基础原理以及经济学进化史。

    知道经济学是研究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中间进行分配。

    对供求关系/边际成本/机会成本/博弈论等等概念有了初步认识。接下来我将会再看几本浅显易懂的经济史,把经济学框架搭建好,再慢慢深入挖掘。

    在工作时,我写文章有时候会陷入两个误区:

    误区1,只想写有深度的文章,其实只要经过前两个阶段,自然而然就会写出深度的文章。时刻提醒自己不需要操之过急。

    误区2,常以消费者的角度写文章,比如说干货,为什么我不换个角度,自上而下的角度写,比如说就当自己的创始人,或者市场总监,用管理者的角度出发,写出来才是给人有启发,站的高度也不同。这点我觉得需要看看优秀企业家的传记或者访谈节目或者文章,才能真正体会领导人都在想什么,他们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如果喜欢我的文章,可以关注vx公众号:一只书虫florla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看了这些书,知道如何快速学习跨领域知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uoqo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