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准备国考复习的这段时间,我才开始深入地走进中国文人的世界——全面而又细致的熟读《诗经》,《唐诗》,《宋词》《纳兰词》。
在中国古代文人身上有的很多特点,于今天的知识分子身上也同样拥有,原因很简单,时代再怎么变化,世道还是那个世道罢了,只不过换了人,换成了一种新的形式。
无论是苏轼,秦少游,王诜,黄庭坚等等这些为我们今天留下很多故事和诗词的大诗人,其实是失意文人的群体,也许他们不去搞政治还可以保全自己的,艺术就是艺术,最好别与什么国家大事牵扯在一起。
这些不幸的人总是用真性情来打动我们,正是这种悲剧的人生经历——一贬再贬,却为我们留下了响彻千年的诗词歌赋,这比起现代人对社会不满就大打出手要雅致很多。
一直搞不明白的是为什么这些才华横溢的人为什么在当时就不能得到重用呢?反而那些内心奸诈的小人却可以平步青云?或许这世界并不需要什么都知道的人,也不需要才华横溢的君子,需要的只是被统治阶级甘心奴役的机器。
这本书的作者传达了他的思想,他说“官场上平步青云的有两种人:一种是阴险而富于才干的坏蛋;一种就是宽忍而圆通的君子。这两种人有两个共同点,一是韬光养晦,二是八面玲珑。”也是哈,世界这么大,什么人都有,要不就是心胸很宽广,要不就是心口不一,表里不一的小人,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完全不再乎别人对自己说什么,做什么。
才华横溢的人招来的是人心的嫉妒,穷困潦倒惹来的却是强者的欺压,这都是古代文人两种悲剧的典型,而今如是。真的是“文章之才和经世的谋术之才有着天壤之别吗?” “我们在欣赏诗人们的作品,说得残酷一点,我们是在探查他们的伤口,拨弄着寻找他们悲愁的病根。”作者这么点评。这些文字并没有泪水的痕迹,仅有痛彻心扉的呐喊,他们把伤口撕破给我们看,表面上是语言雅致,经典,心里确实悲愁万分,却无处诉说,亦无可改变,这真是世世如此,代代相传啊!
只是后来,我们成熟了,变的圆滑,世故,不再与自己个性格格不入的现实世界真枪真刀硬碰,而是学会了和自己对话。没有人是完全懂你的,你要相信,也没有人牺牲自己的时间来听你的闲聊,我们找个地方和自己说说话,或是空气,或是一本书,一张纸,一支笔,一杯茶,足已。
很喜欢作者在这本书里写的对诗词文字的点评。最后我想把我喜欢的原话抄录下来,放在这里,有机会和有时间的朋友可以试着去领悟其中的奥妙和深机。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2017年11月29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