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阅读总会“逼”自己要把一本书按部就班的读完。猫叔的文章里提到,阅读不一定非要把书的内容从头到尾读完,可以依自己的需求根据目录章节选择自己要读的内容。今天看了公众号【改变自己】里提到,阅读一定要带着目的进行。于是我选择看了书中关于职场的章节。以下为我触动颇深的章节。
内容摘自罗振宇的《我懂你的知识焦虑》
别再把公司当成家
很多人喜欢把公司比喻成一个家,这个比喻是错误的,当你把一个公司比喻成一个家的时候,你和你的团队的关系一定会变得很糟糕,为什么?因为你家里,你的孩子再不好,你也不会把孩子开了,不会跟你的孩子说:“宝贝儿,你挺棒的,但是你不太适合咱们家,要不然你去别的家看看?”这不可能。所以,无论你的孩子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你都会包容他。
而事实上,公司不应该是家,当你把公司比喻成一个家的时候,员工和老板的压力都会变得很大。应该把公司比喻成什么呢?应该比喻成一支球队。当乔丹去芝加哥公牛队应聘的时候,他绝对不会说:“我要签一个终身合同,你们能不能别开了我。”
所以,我们的公司应该是洛杉矶湖人队或者尤文图斯队。当你的公司是一个球队的时候,你会发现,正在打球的五个人,虽然有的是打完这场就要退役的,有的是刚刚签过来的新秀,但是都不妨碍他们一块儿玩命,因为大家是一个联盟。
职场中两个常见的谎言
《联盟》这本书能够帮我们解决在管理公司过程中最大的一个烦恼,就是怎样让员工真心实意地好好工作。这是一件特别难做到的事。
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首先要面对职场中两个常见的谎言。第一个谎言是老板跟员工说的:“你放心,我是不会亏待你的。”第二个谎言是员工跟老板说的:“老板你放心,我一定会好好干的,我生是你的人,死是你的死人。”
当公司出现转型、公司的业务出现滑坡、老板手中的现金流变紧以后,老板第一时间选择的就是裁人。只要一裁人,成本马上就下降了,船小好掉头。而员工一旦遇到一个机会,或者找到了创业的可能,他第一时间选择的就是离职。所以,很多公司跟自己的前员工之间,都有一些别扭的感觉。
如果你有创业经验或者离职经验的话,你一定会找到那种别扭的感觉:很多人都不愿见自己的前员工,或者会跟别人说那个人是坏人,大家都不要理他。
有一次我在北大上课,一个培训班的老师中午专门跑来找我,一脸严肃地说:“樊老师,我要跟你吃个饭。”
我说:“怎么了,这么严肃?”
他说:“你知道我们那个×××吗?”那是他们单位一个小姑娘的名字。
我点头后,他说:“这姑娘挺能干的,但是她现在创业了,在隔壁学院开了一个班,而且教的内容跟我们差不多。”
我说:“你找我是什么意思呢?”
他说:“我就想跟您谈一下,能不能别给她讲课?”
他专门来请我吃饭,原来就是给我做工作,希望我不要给他的前员工上课。
很多企业和前员工之间都是这种特别尴尬的关系。很多人都说,培养人才是最不划算的一件事,因为一旦这个人才离职去创业,就会成为自己最大的竞争对手。所以,这成为中国企业发展的一个怪局,大部分中国企业都不愿意培养人才,而愿意去挖人,因为培养人才需要花很大的精力,培养出来之后这个人就会离开你,甚至跟你干同样的业务。这就是中国企业普遍做不大的原因。
比如,那个拜托我不要给他的前员工讲课的老师,他就想守着他那个摊,再做大他就不行了。后来,我劝了他很久,要他为更大的市场考虑,慢慢去学习“联盟”这个概念。
招聘时最应该问的两个问题
怎么样解决这种尴尬的局面呢?首先从招聘开始。在招聘的时候,当一个年轻人跑来跟你说:“我想到你们公司来工作。”你也觉得这孩子不错,打算要他的时候,你要问他这样一个问题:“你到咱们公司打算干几年?”
他可能有点愣,会说:“我……我打算干一辈子。”凡是打算干一辈子的,你怎么回答他?
“我们这里不招要干一辈子的人。”想干一辈子的人是想在这里干吗?养老。所以,我们不能够招要干一辈子的人。
你要告诉他:“人生很漫长,咱们互相之间也不是很了解,你刚到我们公司来应聘,所以对我们公司的情况也不太清楚,我希望你对你的人生能够有一个规划。如果你有一个规划,你觉得最起码能在咱们公司干几年?”让他想想看。
如果他是一个有想法的人,他也许会回答:“四年吧。我觉得无论怎么样,无论发生什么事,我最起码能够干四年。”
第二个问题更重要,你要接着问他:“四年以后,当你离开咱们公司的时候,你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一个员工在一家公司工作了三四年,他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肯定不会是工资和奖金。发的那点工资和奖金早就花光了,所以那点钱对他来讲只能养家糊口,绝对不是他最大的收获。他最大的收获一定是他自己的成长,他成为一个不一样的人,他拥有了更多的社会资源,他拥有了更多的经验,他拥有了更多的技能,他的价值观得到了提升。
但是,为什么我们的员工跟我们谈起任何事总是说:“这件事有没有钱?有没有加班费或者补贴?”我们过来人都知道,那点钱对一个人来讲并不重要,但是我们的员工却总是盯着那么点儿钱,原因是什么?很简单,因为没有人告诉他,他还应该有一个更大的目标。
我有个师弟是麦肯锡的合伙人,他告诉我,麦肯锡的人力资源部门在招聘的时候,一定要问应聘者这样一个问题:“当你离开麦肯锡的时候,你下个目标是哪家公司?”凡是有目标、有理想的人,才会珍惜眼下的工作,好好地工作。
“四年以后,当你离开这个公司的时候,你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就能够把员工点燃。
你的价值取决于什么?
什么叫作“把员工点燃”?我在樊登读书会讲过一本书,叫《干法》。这是一本特别经典的书,日本的稻盛和夫先生写的。稻盛和夫先生是日本唯一一位在世的“经营之圣”,他创办了京瓷、日航、第二电电,全都是世界500强公司。老先生七十多岁的时候患了胃癌,还出来重整日航,在此做成了世界500强,是特别厉害的一个人。
在《干法》这本书里,稻盛和夫把员工分成三类,第一类叫自燃型,就是自己划个火柴就能把自己烧着了。自燃型的人,不用任何人管他,他自己就会玩命干。
第二类叫点燃型,你给他做做工作、谈谈心,然后划根火柴烧他一下,就能把他烧着。
第三类叫阻燃型,你拿火焰喷射器喷他,喷完他还是原样,就像陶瓷做的一样。我们生活中就有很多阻燃型的员工。
我有一个朋友,在杂志社当编辑,经常跟我抱怨:“你知道吗?我现在练成了一招。”
我说:“什么招?”
他说:“我编辑任何文章,只用三个组合键,就是Ctrl+V、Ctrl+A、Ctrl+X,多一个我都不用。”
我问他:“你干吗这么挑战自己?”“我要对得起单位给我的那份钱。因为老板给钱太少,所以我只用Ctrl+V、Ctrl+A、Ctrl+X这三个组合键,就把这份工作对付了。”
我问他:“你这样做编出来的文章好吗?”
他说当然不好了,只能算凑合。
我说:“那你的水平这几年是进步还是下降了?”
“下降得厉害,我现在出去找工作都找不着。”
“那你何苦呢?你让自己的水平不断地下降,然后整天Ctrl+V、Ctrl+A、Ctrl+X跟老板这么对付,为什么要让自己的身价不断地贬值呢?”
你们知道他说什么?他说:“我有什么办法?谁让他只给我那么点钱?”
大家明白这个死循环了吗?因为老板只给这么点钱,所以他只能凑合;他这么凑合,所以老板讨厌他,就给他更少的钱,于是他就倒霉了。
我们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说句实话,到处都是。还有很多人把这叫作“职业”,说:“我这个人是很职业的,给多少钱办多少事。”这叫职业吗?这是职业杀手的职业:你想要谁的腿,给我8000元;想要谁的命,给我2万元。而我们作为一个打工者,老板只给我们8000元,我们能不能干2万元钱的活?老板给我们2万元,我们能不能干10万元的活?
你的价值不是取决于老板给你多少钱,而是取决于你创造了多少价值、你的能力有没有得到提升。这是很重要的一个道理。但是,为什么我们生活中有那么多人,就像我这个朋友一样,本身是很优秀的人,当年高考成绩也很好,上了很好的学校,现在会是这样的心态呢?
说到底,中国的教育提供的就是一个不合格的产品。全世界的教育流派,不管是蒙台梭利还是萨提亚,核心都是一件事:塑造一个人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一个人的自尊是来自内在的,尊严感不是来自于别人怎么看自己,不来自跟别人怎么比较,不来自别人怎么对待我,而是自己该做什么就做什么。
孔子就是这样的人,用他的话说就是“行所当行”,就是你对我好,我对你好;你对我不好,我照样对你好,因为对你好是我的需求。
当一个人有了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的时候,他才会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而不是因为别人怎么对他,所以他故意要做那些跟别人对着干的事。而我们的教育从幼儿园开始,就破坏了孩子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我们的办法就是排名,跟别人比:你看他们家怎么样,他的成绩多好;他考了211或者985大学,你只考了个二本。总要找一个对比的对象,所以我们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基本上丧失殆尽。
很多人高中毕业的时候都会去烧书,把所有课本、习题、试卷付之一炬,因为他们痛恨学习这件事,他们从学习里面根本找不到本应该有的乐趣。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很多员工,整天在拿老板怎么对自己,来决定自己该怎么做。
你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四年以后,当你离开这个公司的时候,你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我问过樊登读书会所有员工,我相信罗振宇也都问过,因为他是我们的会员,《联盟》这本书对他的管理有很大的影响。
这个孩子想了想,也许会说:“四年以后,当我离开的时候,我希望我能够成为一个店长,您觉得行吗?”“很好。那么在这四年时间里,我会努力地培养你,尽量让你成为一个店长。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可能会锻炼你,可能会安排你出差,安排你参加培训,有时候还要加班,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很多公司在招聘的时候,最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把自己的公司描述得特别好:咱们公司的工作其实没有那么累,还有五险一金;咱们公司中午午饭都报销或者免费的自助餐特别好;咱们公司男女比例合适,你来了还容易找到对象。当你用这种方法吸引员工加入的时候,请问你找来的是一群什么人?他们是冲着北京户口、冲着免费午餐、冲着能找着对象、冲着压力没那么大来的,他们就是来玩的,是来休闲的。
马云讲过一个观点,我特别认可。他说公司在招聘的时候,一定要对员工坏一点,要告诉他在这个公司工作不容易,事情特别难做,有时候还会遇到屈辱,别人会误解你,而且咱们公司加班是常事。但是,我们要一块儿改变世界,你愿意加入吗?这时候,你招来的人,是那群想跟你一块儿改变世界的人,而不是冲着免费午餐来的人。
所以,当这个员工说他想要成为店长的时候,我们不要那么轻松地许诺他:“没问题,我一定让你当店长。”应该让他知道:“这是一个很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当中,我会锻炼你,会给你机会,会让你出差,会让你加班,会让你参加培训,但是我会尽我所能帮助你达成一个店长所需要掌握的知识。”这是我对你的承诺。
“那么,你要为我做什么?你现在进了这个店,你要帮我把这个店的业绩做起来,你要让这个店的客户服务满意度提高。”
双方达成共识之后,可以签一纸协议。这份协议上记载了员工对公司的承诺以及公司对员工的承诺。请注意,这份协议没有法律效力。
为什么要签一份没有法律效力的协议呢?这个员工刚开始铆足了劲去干,后来有没有可能突然又松劲了呢?不可避免。因为很多年轻人就是这样的,一旦热情劲过了,会慢慢地有点滑坡,有点松劲,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这时候,你如果把这份协议拿出来跟他说:“你看,你当年是跟我怎么承诺的,你对得起我吗?”当你用这份协议威胁他的时候,你又把他从主动型人格变成了被动型人格。所以,这份协议仅仅是起到一个作用,那就是备忘,咱俩都记住,咱们互相之间是有承诺的,那么就好好干吧。
当你在这四年时间里,让这个员工加班、出差、去做一些他觉得压力很大的事,他还会觉得是你在整他吗?他会不会抱怨?他知道老板这是在锻炼他,在帮助他实现成为一个店长的目标。
如果员工松懈了,可以过来提醒一下:“还记得咱们的目标吗?咱们的目标是要做店长哦,加油!”这就够了,然后让这个员工不断地努力,去把这份工作干好。
这就是联盟的第一步,我们首先得在招聘的时候把好关,要让员工知道,他来这儿的四年是有目标的。
在这里,我不得不提到另外一本书,《商业的本质》。这本书里有很多有用的东西,其中有一点我印象特别深,杰克·韦尔奇说:“你一定要对员工要求得足够严格。”因为这是对员工负责,员工一天的24小时,有十几个小时是在吃饭、睡觉,所以他一天能够用来投资的时间只有八九个小时。员工把这八九个小时投资在了你身上,他不是来这儿领工资的,而是来这儿投资的,他每天把人生的八九个小时投资给这家公司,所以你要为投资人负责。你要为这个员工负责,要让这个员工得到他应得的回报。
这个观点是不是跟《联盟》这本书连起来了?你要让他知道,这四年时间里,你每天投资八九个小时在咱们公司,就要有所回报,你的目标要搞清楚。所以,当员工找到一个目标,说我的目标是要成为一个店长的时候,他才不会觉得那些加班是浪费时间。
乔丹和他的老板有没有目标?乔丹说:“我的目标是成为史上最伟大的球员。”老板说:“很好,那这样,你给我得两个总冠军,我培养你成为史上最伟大的球员。”然后,乔丹就玩命地打球,这个老板就开开心心地捧他,最后大家达成了一个双赢的结局。
这是联盟的第一步。
第一种情况:员工想要留下怎么办
领导力的课程里面有一个非常基础的知识:什么叫管理者?很多人做了很多年管理者,都不知道什么叫管理者。
管理者的定义就是,通过别人来完成工作的人。很多人不知道这个定义,所以遇到任何事都说:“这个放着我来!”男性管理者尤其喜欢这样,因为男人最需要得到的就是被需要的感觉,特别喜欢听别人说“我特别需要你”。
所以,当一个男人有这种意愿替别人做事的想法的时候,他就会特别累,整天替人干这个干那个,还得把别人训一顿。最后我们会发现,凡是替员工做了很多事的老板,通常跟员工的关系都不太好,因为员工觉得不被信任、不被欣赏,所以不仅不会感谢老板,还会觉得他挡住了自己前进的道路。
所以,只要你是个管理者,你身上永远都有一个最重要的责任,就是培养他人成长。在这四年时间里,你的任务就是培养这个员工成长,努力帮他实现想要达到的那个目标,做店长。
到了三年半的时候,你要再跟他谈一次话。你把他找来问:“你看时间过得这么快,转眼就三年半了,怎么样?找着下家了吗?”
这个员工说:“没有,还没找到下家。咱们公司挺好的,我还想接着干,不想走了。”
这时候,你要吓唬他一下,说:“世界那么大,你不想去看看吗?”
他说:“我不去,真不去。”
这时候问他什么呢?问他:“这次你打算干几年?这次的目标是什么?”
这就叫任期制,一个任期接着一个任期地谈下去。
第二种情况:员工要跳槽怎么办
另外一种不太顺利的状况是,这个员工跟你说:“老板,我找着下家了,就在对面那座楼上,那个公司以前是咱们的甲方。”人家要跟着甲方跑了,怎么办?
这时候,你就大气一点,不要扣人家的社保、保险之类。跟他说:“很遗憾,你真的要走了,不过这也说明咱们这四年的培养是有效的,最起码给你店长的待遇了吧?很好,祝贺你!我会亲笔给你写一封推荐信,我要把你所有的优点都写出来,要让他们知道咱们的人有多么优秀。去了好好干,别给咱们丢人,有任何问题,随时可以回咱们公司聊天。咱们公司就是你的大本营,咱们永远都是朋友。可是还剩半年多的时间,我想拜托你一件事,帮我培养一个接班人。”
用半年的时间培养一个接班人,我觉得时间很充裕。让他培养一个接班人,他会不会帮你培养呢?一定会。这时候,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你要跟他说:“除了推荐信之外,我还要通知你一下,你可以加入咱们公司的前员工俱乐部了,享受前员工的福利。”
什么叫前员工福利?比如,我们公司的前员工可以给我们公司介绍新人加入,只要介绍一个人加入,就会得到一笔猎头费;因为前员工对公司的业务非常了解,所以他可以假扮神秘访客,来提升公司的效率;前员工还可以享受员工内购价格;如果公司有大的Party,前员工可以来参加;假如公司谈下来一个学校,可以让员工的孩子们上幼儿园、小学,前员工也可以享受这个福利。这些都是边际成本很低的事,你让前员工加入进来,让前员工感到他并没有离开这个公司,这个前员工联盟就会具有凝聚力。
在这方面做得最好的公司应该是宝洁,宝洁的前员工俱乐部叫作“宝洁商学院”。我有很多师弟、师妹都在宝洁工作,我也参加过他们的活动。你知道宝洁的人见了面互相怎么说话吗?他们会互相问:“你是哪一级的?”他们把宝洁当作了一个学校。
宝洁的待遇不算特别好,所以宝洁的离职率很高,但是宝洁的培养很好,所以宝洁的人出来以后都干了很好的工作。我认识那么多从宝洁离职的人,几乎没有听过一个人跟我抱怨宝洁,没有一个人告诉我宝洁是一个烂公司。所有人还会跟我说:“你还要买宝洁的产品,洗发水就是好。”类似这样的话,还在给我做营销。
宝洁的前员工联盟有25万人,就是说有25万人都被他们管理了起来。而LinkedIn的前员工群有15万个,涵盖了美国98%的世界500强企业。想想看,LinkedIn想要在哪个公司找一个熟人,是多容易的一件事,因为他们全部都在网上待着。
中国也有很多做得不错的企业,比如阿里巴巴。马云有一句名言:“一天的阿里人,就是终身的阿里人。”我很欣赏这句话。我有一个同学是跟着马云创业成功的,他在阿里巴巴的工号是70多号。公司一上市,他就变成了亿万富翁。
他们公司有一个特别大的大厅,据说能够容纳上万人,马云每年都会在这里做一个前员工聚会。能够被邀请回来到阿里巴巴总部进行前员工聚会的人,都会觉得特别光荣,因为马云会亲自对他们演讲,然后大家分享、吃饭、聊天。他们自称“阿里系”,他们愿意投资彼此的公司,因为他们知道大家的价值观是一致的,做事都很拼,这就变成了一个特别大的资源池。
有一次,我在一个论坛上讲了这件事,结果底下一个腾讯的人就不高兴了,他说腾讯也有这个东西。其实华为也有,他们都愿意管理自己的前员工联盟。当你能够这样对待你的前员工的时候,请问:对现任员工有没有影响?对现任员工会是好的影响,还是坏的影响?
你们站在员工的角度思考一下,看到老板这样对待一个离开的人,那么你会认为老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肯定会认为老板的格局足够大,老板是真对我们好。所以,老板之前说的话是可信的,咱们现在好好干就行了,将来有一天,也可以跟老板成为朋友,也可以成为前员工联盟中的一位。
但是,不是所有人都能够进入前员工联盟的。如果你让老板完全失望,根本没有达成之前设定的那个目标,根本不在意你对老板的承诺,那么,你就没有推荐信。在国外的公司,没有推荐信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而且这一点在中国也会变得越来越严重,为什么?随着中国的创业者越来越多,我相信中国的企业管理会不断地升级。
为什么中国企业的招聘总是乱糟糟的?因为没有人太在意招聘这件事。而当我做了好几个公司以后,我才发现招聘是最重要的一步。
在国外,你拿了推荐信和简历到一家公司,人力资源部不光会给你那个写推荐信的人打电话确认真假,甚至会给你原来的公司打电话,随机找别人问你在那儿的表现到底怎么样,一定会做背景调查。
前不久去日本,一个日本人跟我说,他不能理解为什么在中国会有人骗人。他们觉得在日本骗人是非常严重的事,一旦你在公司里骗了老板,你在公司里应付做事,让老板开掉了,是特别严重的事,你这辈子就完了,因为每个公司雇人的时候,都会去前一个老板那儿打听。中国迟早会形成这样的商业氛围,慢慢地,人们就会重视他在雇主那里获得的口碑。
所以,你要告诉他:“不是所有人都能够进入前员工联盟的,表现得好才能够进入这个联盟。”这样,现任员工也会拼命地好好干活。
同样的道理,请问这个离开的员工会不会恨你?会不会说你的坏话?当你邀请他加入前员工联盟,还给了他这么多福利以后,他是不是会走到哪儿都说,这家公司是一个不错的公司?
对公司的口碑影响最大的人不是客户,客户说你的公司不好,别人还有可能不信。如果这个公司的员工说这个公司很乱,很坑人,别人一听就会信。怎样能让离职的员工依然说你的好话?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这就是你的口碑管理。
这个离职的员工有没有可能给你继续带来生意?因为他对你的业务非常熟悉,他出去以后认识的人更多了,所以很有可能成为你最好的兼职业务员。
每个员工都应有创始人心态
我每次讲完领导力以后,就会有很多学生来问我:“樊老师,你看这个案例,这个孩子怎么不努力?你看这个,我给他提的要求,他怎么就做不到呢?”他们总是对员工提出特别多的要求,希望员工能够做到。我发现其中有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你有没有考虑过这些事对这个员工的好处?你有没有考虑过这个员工在你们公司的发展?你是否只想让他老老实实地当工具?
大部分企业都希望员工不要走,都希望员工老老实实地待在一个地方不动,这样人力资源成本就会下降,公司就是稳定的。但是,你只能留住庸才。
硅谷产生了那么多那么棒的公司,但是硅谷的人员流动性非常高,一个人干上两三年就会跑掉。但是,在《联盟》这本书里,里德·霍夫曼说:“硅谷的秘诀到底是什么?就是每一个员工都有创始人心态。”
不管你要不要创业,都得有创始人心态。你得觉得我做这件事,是在做一项伟大的创造,不是为了养家糊口,坐在这里混日子。所以,打造前员工联盟,对于现任员工和已经离职的员工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而且,可以大幅地提高在职员工的士气,因为大家知道老板是玩真的,老板不是来假的。
有一个很有趣的案例,我在某大型国企上课时,我讲完这个观点,底下第一排坐着的老板突然“啪啪啪”地拍起了大腿。我说:“你怎么反应这么强烈?有什么问题吗?”他说:“哎呀,你这课我听晚了。之前有个员工就没管好,弄得现在很糟糕。”我说:“是什么人,搞得你这么焦虑?”
这个人叫任正非。任正非从这家公司走的时候,公司就是各种卡他,反正总之弄得特别不愉快。任正非到现在都不提这个碴儿,从不说自己跟这家公司有关系,就闹得这么别扭。
他说:“我们当年那么有钱,如果给他投200万,占华为10%的股份,现在还用盖楼吗?都可以当首富了,可是没做。”
他刚说完,旁边的副总就说:“还有一个呢,你忘了?”第二个人就是碧桂园的老板杨国强。这家国企到最后都没有与前员工形成一个良好的联盟的关系,反过来变得水火不容。他们后来总结了一下原因,就是因为公司没有前员工联盟,而且打了很多前员工官司。
有一家公司在这方面做得特别棒,航空航天部有一家公司叫771所。这是一家微电子公司,是一家特别有名的三线公司,是一家军品、民品都做的公司。
这个公司为什么做得特别好?公司当年有一个员工,50多岁了,要离职创业。他们的老板没有让他离职,说:“这样吧,我们投资给你,你去创业。你要是做成了的话,就算是咱们公司的一点股份。”这个员工同意了,因为那时候都没钱。他从公司拿了钱跑到深圳去创业,做了一家公司。这个中年人叫侯为贵,这家公司叫中兴。
所以,771所现在每年都会有分红,只要中兴一发分红,771所所有员工都发奖金,日子过得特别爽。你看,当年的一笔投资只要成功了,你的前员工联盟只要打造起来了,就行了。
第三种情况:员工要创业怎么办
第三种情况是,这个员工说:“老板,我没有找到新的工作,我也不想找工作了。我现在决定了,我要创业。”
员工要创业了,怎么办?这时候,你要问他,需不需要帮助。当然,前提是你认为这个员工是不错的,你可以问他需不需要帮助,能不能投资,让你入一股,你会帮助把它做得更好。
这就是个创业平台的搭建。为什么LinkedIn的老板里德·霍夫曼会写这本书呢?我们必须提到另外一个很牛的人,这个人叫彼得·蒂尔。彼得·蒂尔创立了一家公司叫PayPal,就是美国的支付宝。他在1999年就搞出了PayPal。
彼得·蒂尔被称作“硅谷的创业教父”,他的公司并不是硅谷最大的公司,PayPal后来被Ebay收购了。但他为什么能够被称作“硅谷的创业教父”呢?因为他确实太牛了,他们公司的一个员工要出来创业,他说:“行,没问题,我给你投资。”这个员工就去创业了,创立了一家公司,就是LinkedIn。
他们公司又有个人说要创业,彼得·蒂尔又给他投资,干了一个公司叫Facebook。他投了Facebook50万美元,后来的回报是70亿美元。
后来,他们公司又有个人出来说:“老板,我要创业。”没问题,继续投资,这个人就是Youtube的创始人陈士俊,是我们华人。那个送人上火星的Space X公司,也是他们公司的人出来创业搞出来的。
还有一个更牛的公司叫特斯拉,他也是股东。包括美国的大众点评网YELP,也是彼得·蒂尔的投资项目。他从来不会阻止任何一个员工去创业,他会入一股,然后扶人上路。
你会发现,当一个老板的格局是希望员工成功的时候,员工才会不断地冒出来。
我知道很多人也都想投资,想做点一级市场,想做点股权投资什么的。我投资过很多公司,我的投资基本上没有亏过,大部分投资都赚了上百倍。你们知道投资给什么样的人最靠谱吗?
很多人说,投资给熟人最靠谱。你二舅创业,你会投资给他吗?你表哥创业,你会投资给他吗?肯定不投资,不是所有熟人都能够投资的。
投资给什么人最靠谱?投资给你的同事最靠谱,因为你知道他们是怎么干活的,你知道他们工作的状态,你知道他们的思维模式,你跟他们开过会,你相信他能够把这事做好。所以,孵化自己的员工去创业,这是最靠谱的方法。这和徐小平老师做的那种撒种子一样的天使投资是完全不一样的,他们要求的是成功率。
彼得·蒂尔的投资原则就是,他绝对不会乱撒种子,他投任何一家公司,一定会把自己的所有资源配置上去,让它成功。想要了解这部分内容,可以看《从0到1》这本书,它跟《联盟》都是奇点系列里的书,是2015年最火的一本商业书籍,能够让你充分了解彼得·蒂尔的心智模式,了解他是怎么看待这个世界的。
总之,四年期满的时候,这个员工无非就是四种情况:接着干、离职、创业,或者他表现得特别糟糕,被你开掉。如果他表现得特别糟糕,被你开掉,不再续约了,那就没有前员工联盟的奖励了。我们就打造出一个这样的联盟来,这就是《联盟》这本书的最核心的精髓所在。
所有员工都要如此对待吗?
有人会问:“所有的人都要这样对待吗?我手下有那么多人,我一天到晚得忙死。”不是所有的人都要这样对待的。
《联盟》这本书把员工分成了三类,第一类员工是创始人、合伙人、股东,这些人不用管,因为他们拿着钱进来的,所以好好干就OK了。
第二类是初级员工,比如麦当劳里收款的、后厨炸鸡翅的,只需要给他们足够的培训和考核就好,因为他们所做的工作是简单化的,这种人不要紧。
“联盟”这种方法要管理的最主要对象是谁?就是核心的中坚力量,公司里的中层人员。当你把这些中层力量管理好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公司在不断地孵化、不断地变大。
我要推荐一个我和罗振宇共同的朋友,宗毅。他自己摸索出了一套裂变式创业的方法,在公司内部孵化出了十几个非常优秀的公司。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联盟”的概念。所以,我们要学习腾讯、阿里巴巴和华为这样的公司,下功夫去打造联盟这个体系。在考虑公司的发展的时候,不要忘记了员工的发展,一定要让员工知道他的目标和你的目标并不矛盾,目标是一致的。你要得总冠军,他要成为最伟大的球员。他在你的公司里工作,最大的收获不是来自工资、奖金,因为你给他发再多的工资,他在北京也买不起房子。他想要在北京买得起房子,必须得创业成功一次。所以,他在这里最大的收获、成长,来自他成为一个靠谱的人,一个可以去创业的人,甚至你可以成为他的天使投资人。
《联盟》这本书对我和我周围的人的影响都非常大,我常跟我的员工们讲:“如果你们想挣快钱的话,你可能还不如出去开Uber(优步)。你玩命开,一个月挣两三万元都是有的,咱们公司只能给到八千、一万元。要不要去开Uber是你自己的选择,但是在这儿如果4年干下来,我希望你能成为我们的创始人之一,你愿不愿意跟我们一起用读书的方法来改变这个世界?”
这时候,我发现员工们愿意做这件事的激情是发自内心的。他们加班不需要我要求,他们觉得必须加班把这件事干完,他们会乐于享受这件事。
中国社会目前最缺的东西,就是每个人能享受自己的工作,我们每个人都是苦哈哈地工作,目的就是为了攒够去旅行的钱。这是特别要命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会让我们永远痛苦下去。一个人一定要学会沉浸在自己的工作中,快乐地去享受它,当然,这需要联盟的帮助,得让你知道公司的目标和个人的目标是可以达成一致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