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制作申请作品集还是进入学校课程阶段,选择一个好的项目至关重要。而好的项目离不开好的主题,如何找一个特立独行、立意深刻又不会给自己“挖坑”的题目,对学生、甚至有时候对老师都是一个挑战。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一个概念:当我们谈论项目主题的时候,我们谈的不是“research topic”(研究话题),而是“research QUESTION”(研究问题)。一个项目,即便是命题项目,其实都是由问题引导(question-based)的探索过程。有了问题,我们才有思考,才有后面一系列的研究,才有这个项目存在的意义和目的。
但同时,research question不是凭空出现的,它的最初形态往往是对某个灵感/概念/词汇的发问。而这个值得发问的点就是很容易被忽略但又亟需我们帮助学生去捕捉的starting point(出发点),是项目的真正开始的地方。
那么,怎样才能找到有趣的出发点呢?
直觉法
在作品集准备阶段,开题往往是项目课的第一节课,以老师-学生一对一的形式进行。对没有项目经验的学生来说,首次开题课容易遇到思路阻塞、想法天真等问题。直觉法就非常适用于这样学生毫无准备或者学生的备选方案全数被否决的情况。
通常,我会给学生十分钟时间,让TA在私密的环境中彻底放松身心,凭借直觉在草稿纸上记录下当下在脑海中闪现的任何东西。可以是一种抽象的感受和情绪,也可以是具体的物品和事件,没有任何束缚,不作任何加工,不管是词汇还是图形,不管积极或者阴暗。
图片来自ARTSLINK零创学员郑bx
然后再一起和学生回顾TA所写的list,以旁观者的角度通过提问给予新鲜的反馈,帮助学生在懵懵懂懂的解释中找到他们自己都没有发现的隐藏立意点。
比如潘同学在开题课准备的话题全都被枪毙了,正为难的时候我让她随手写下一串当时的心情感受,然后一起找到了“无聊”这个看起来很平淡其实很有挖掘点的出发点。
无聊之问,图片来自ARTSLINK零创学员潘潘
直觉法看似随意随机,但其实能很好地让学生抛开外界的声音和压力,更多地关注自己内心真实的情绪,让他们意识到本能的热情。而学生对项目的热情和项目呈现的质量有很大的关联,通过直觉法找到的主题往往代表了他们潜意识的兴趣,这对后期的项目发展能有相当的推动作用。
另外,直觉法相对更适合作为一个团队合作互助开题的方法。当自己对自己的想法“失望”时,外人的眼光也许就能给你不一样的启发。
观察法
LCC Graphic Media Design(伦敦艺术大学伦敦传媒学院平面媒体设计专业)研究生课程的第一节课就是学习“观察”(observation)。
观察什么呢?其实这个阶段的观察非常自由。
你可以选择任意一个场所,带上手机(相机/DV)或者纸笔,不带任何目的地去拍摄和记录你目光所及——人群、建筑、光影、形状、色彩、声音、事件等等。整个过程你不需要过度地思考,只需要去享受、去体验、去发掘身边平时不会注意的事物。
Ads in Elephant & Castle 象堡地区街头小广告集合by Nadia Speranza
当你收集到一定量的素材之后,离开这个地方,回到你的书桌,再次回顾整个观察经历,然后开始新一轮的观察——你手上的资料和数据。证据和记忆的误差冲突能给你带来新的问题。
比如,特拉法加广场上为什么有这么多雕塑?广场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人群都喜欢聚集在哪里?为什么同样的街头表演项目有些艺人门庭若市有些冷冷清清?什么时间段人最多?人们都在广场上做什么?等等。
特拉法加广场实地考察,by Redbean,LCC
观察法和直觉法不同,是一个可以独立完成的技巧。它考验的是学生对陌生环境的敏锐度和感知力,需要学生能自主地对信息进行收纳、整合、分析、解读,从中发现“客观与主观”的矛盾点。而获取的信息越杂乱、越陌生,反而更越能让我们打破常规,跳出固定思维和刻板印象,迸发新奇的观点。
观察大环境和观察数据其实是一个“抬头与低头”的过程,在抬头低头间,我们离开了工作室和电脑,贴近了生活,这其实也让我们的主题更有时代意义。
分类法
分类学(Typology)源于卡尔·林耐(Carl Linnaeus)的生物分类学(Taxonomy)。在设计学中,它通常以花样归类的方式去整合、分析数据,以寻求有效的结果或出人意料的发现。
事实上,分类法可以说是观察法的进阶版。当我们完成观察和信息收集之后,用不同的标准和参照物——颜色、地理位置、字母顺序、类别、阶级等——去建立坐标、划分数据,看似无关的内容就被某一个核心所串联起来,关系和意义也就随之产生(make connections and make senses)。
Rainbow of Found Objects, by Stuart Haygarth
把搜集的物品按照颜色归类排列,物品本身被弱化,我们便更多关注其他的关系——如某种颜色中哪类物品更多,或某一类物品有可能出现多少种颜色等
伦敦二区内美术馆地图,图片来自网络
相比于纯文字的美术馆名单,在地图上标记出美术馆的位置更直观地呈现了疏密分布特点
这作为出发点可以引导我们思考其背后可能有的历史文化等社会原因,也是一个很好的研究出发点
可以看到,分类法的基础在于手上已经有可以使用的数据,即使它们杂乱无章,互不相干。这就格外适用于学生自己平时有记录生活的习惯,已经拥有一定量视觉素材但不知道怎么从中挖掘趣味点的情况。
这也作为引出最后一个方法的前提——在开题之前就对某个话题做过初步调研。
相信大部分同学都知道开题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做research,但实际上很多情况下,我们在开题之前就需要做一定的调研。这种简单的调研可以是对某个事件的了解,或是对某个词汇的钻研,亦或是对某个灵感激发源的赏析。
在这样的初级调研基础上,老师能更好地理解学生的现有素材,以更快速、全面地把握学生的想法,从而进行思路上的引导。是的,你能不能把你对兴趣点的解读和观点恰当地表达给老师,也是能不能开出一个好话题的重要因素之一。
解构法
我们已经知道解构是艺术领域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技能之一。如果我们希望从别的文学艺术作品中寻找可行的研究点,那必然要先彻底吃透这个/些作品。
解构法也可以看做是一手调研(primary research)。通过简单的原创性视觉实验(visual experiment)去解析一部或多部作品,从中提取关键词。比如对文章,我们可以进行段落、句子、词语的拆解,从意思上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结构重塑。
Study of Axial Thinking, by Redbean, 2016
或者可以将读到的多篇文章多个观点进行重组,相互关联,相互辩证。
Seek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photography and graphic design, by Lin, 2017
解构法适合分析能力较强,前期会自主搜寻积累案例,并能进行独立思考的学生。这种情况下,老师更需要侧重的是对学生所选作品的评估,并在思维深度和广度上提供更多参考意见,引导他们发现更多问题。
因此,简单地总结来说,项目好不好,就看问题刁不刁。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希望大家都能问更多的问题,尽可能摒除定向思维,甚至可能逼迫自己去挖掘更有趣更有灵性的出发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