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舟皎月的第29篇原创文章,来源于公众号。
知乎有个问题:“活着和读研哪个重要?”
几乎每个人都回答:“毫无疑问,活着永远是最重要的。”
我很疑惑,什么时候,考研,也能够和活着平起平坐了?
人想要学习深造,本质上就是为了好好活着,可如果读研这件事,不能让你好好活着,那意义又在哪里呢?
我见过很多亲身考研和在读研的人,身体健康堪忧,患上心理疾病。
有的体会过濒死的感觉,呼吸困难、手脚发麻、血压急剧升高、心率加快。有的得了严重的抑郁症,有的想过自杀。就算医院没有检查出大病,也依旧有严重的焦虑症。
即便是在985/211重点大学,校医院的心理门诊也几乎是每天排满了人。
到底是否考研读研,取决于你能不能明确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如果你心理承受力很大,身体健康很好,心有余力,那么你可以去考研读研,或者做熬夜加班、耗费大体力的高薪工作。
如果你已经心力交瘁,面临崩溃的边缘,请你暂时离开这考研大军,找到属于你的部落。
幼儿园3年,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4年。
加起来总共有19年。再读个硕士研究生3年,就有22年了。再读个博士出来,也差不多奔三了。
我们耗费了多少时间在学校的教育上面?
我想,我们脸上戴着的厚重的眼镜,就是最好的证明。
有句话说得好——“三米人畜不分,十米之外六亲不认。”
非常形象地写出了中国读书人的感受。
差不多20年的学校教育,不一定收获到了大量的钱财和改变命运的机会,
但是几乎大部分人都收获到了近视、散光等。
中学时候体育课被占用,音乐课寥寥无几,
大学时候各种形式主义盛行,这边学院又拉人去参加讲座了,
周周开会,举行班级团体活动,运动会还必须得打卡发微博,
那边又要应付各种宿舍检查,还得上交报告。
没有人关心你飞的累不累,只关心你飞的高不高。
没有人会关心你快不快乐,所有人都会看你有没有用。
这就是当下浮躁社会的写照。
有个著名的定律是马斯洛需求层次定律。
在马斯洛需求定律中,从层次结构的底部向上,
需求分别为:
分别指的是
生理需求:对食物、水、空气和住房等需求都是生理需求。
安全需求:安全需求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的需求。
社交需求:社交需求包括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
尊重需求:尊重需求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
自我实现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的目标是自我实现,或是发挥潜能。
怎么理解呢?
假如一个人同时缺乏食物、安全、爱和尊重,通常对食物的需求量是最强烈的,其它需要则显得不那么重要。
此时人的意识几乎全被饥饿所占据,所有能量都被用来获取食物。在这种极端情况下,人生的全部意义就是吃,其它什么都不重要。
只有当人从生理需要的控制下解放出来时,才可能出现更高级的、社会化程度更高的需要如安全的需要。
那如果说考研比活着重要,那是违背这个定律的。而且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所以如果你还在考研和读研的思想煎熬之中,务必要想清楚,当下的你,是否真的适合考研或者读研?
北京某小学老师,起步是硕士学历,还招录了很多博士;
某县市引进人才,全都是博士,年薪20万起步;
北上广一线城市,好的工作岗位,硕士是最基本的;
某村的大学生村官成功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牛津大学硕士;
张雪峰老师大谈特谈考研的重要性,深受广大人群宠爱;
学院老师教授面色凝重,二话不离考研保研;
周边同学继续升级打怪:985/211本科不读研就去工作的,那就是离群的稀罕物种;
生怕”周公子”们数量庞大,唯一能够做的只有更加努力;
几年的专业学习,院校的实力背书,考虑沉没成本……
等等。
这一切,无不煽动你的学历焦虑。
仿佛没有硕士学历以上,根本没办法在这个社会实现糊口,
实现糊口,也没法稳定。
仿佛没有硕士博士以上,都没有资格教小学生、中学生,
能教,也教不会、教不好。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并非如此。
真相是你呆在学校太久了,
你没有睁开眼看看这个世界。
考研读研只是提升自己的其中一个渠道,
学历只是一个工具。但它远远不是全部。
在真实的中国里,本科率也只占总人口的10%以下而已,更别提985/211大学的。
为什么你会如此焦虑?因为你或许已经读万卷书,但是没有行万里路、阅万种人。
你可能通过网络探索和了解中国,但是从来没有在生活中去对社会进行实证调查。
你可能通过老师、教授、周边同学的言语得知很多增加你学历焦虑性的信息,
但是你忘了,他们大多也没有深入接触学校外面的世界,包括你的老师、教授。
尽管他们或许很有成就,备受尊重。你深受“信息茧房”的困扰,摆脱不了魔咒,然后死循环。
那些学历低一点的,那些没有硕士以上学历的人,
难道他们就没办法拥有精彩的人生了吗?
难道他们就没办法在这个社会生存下去了吗?
看看动物世界,乌龟有的能够活几十年,甚至一百年。
学历焦虑,该喊停了!
回头看看自己,你还能勇敢地去体检,并且认真看自己的体检报告吗?
你在学校读书读了这么多年,你有过生活吗?
你连自己最基本的私人空间都没有,
初中高中是在学校宿舍和同学住,
大学依旧是和室友一起住,
学校美名其曰害怕你不习惯,
方便从高中生活过渡,帮助你搞好人际关系,
硕士了还是没办法有自己单独的房间,
回到家了,父母嫌你老是补课回家少,
好不容易回家一趟,还要你跟兄弟姐妹睡同一张床,
父母美其名曰促进兄弟姐妹感情。
可明明,儿童心理学最前沿的研究显示,
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有不同的身体和心理成长特点,
到了14岁以上就要给孩子准备单独的卧室了,
否则会影响他的独立自主能力。
全社会没有几个人遵循人的科学规律,
你呢,你也被忽略了,你的身体好像不是自己的,
好不容易想脱离群体不考研不读研,
居然还能有负罪感。
因为你过去二十几年已经太习惯集体生活了,
一旦要作出和大部分人不一样的决定,
就像是思想上的脱奶,对你来说痛苦万分。
你无法享受稍微长时间点的独处,忍受不了孤独。你也摆脱不了过重的集体意识,永远长不大。
不知道人生是你自己的,跟任何人无关,你要为自己任何选择和行为负责和承担代价。
潜意识总是告诉你,跟着周边大多数人走,好处大于坏处。
又或者是贪婪,你不愿意承担作出决定后的代价,却想拥有多方面的好处。
你习惯有人罩着你给你安排好一切了。做选择是成年人最基本要有的能力,可是这对于你来说,却是一个困难的事情。
多么可悲!
再有,你读书二十年栽,
有过生活吗?知道生活是什么吗?
你是个彻彻底底的精神贫民。
基本的按时作息没有,劳逸结合没有;
也没有让爱美耍酷的天性释放过,
穿上美丽的裙子,穿戴着迈克尔杰克逊的帽子和西装,
敢于在人群中接受别人异样聚焦的目光,拥有被讨厌的勇气;
就连周末去钓钓鱼,和爸妈去公园的时间都少得可怜;
你没有养成一个坚持下来的业余爱好,弹吉他,学萨克斯,画画,
就因为害怕被专业的人嘲笑,不敢深入学习研究,
也害怕别人说自己不务正业,说自己是文艺青年;
你从来没有过生活,不懂生活乐趣,不懂活着的兴致,
甚至没有异性真心喜欢你,也不懂恋爱循序渐进的乐趣。
如果你已经在心理健康方面堪忧,
有了抑郁症、焦虑症,那么只有一个办法。
那就是把过去二十多年缺失的生活,补回来。
你不能继续是一个只有学习而没有生活的人。
你也不能是一个只有工作而没有生活的人。
你知道空心病吗?
空心病是一种价值观所导致的精神障碍,
它表现在抑郁、孤独、自我缺失、在意外界认同、
恐惧被评价、自杀倾向、自我否定和厌恶等方面。
北大心理学教授徐凯文曾对北大一年级学生做过调查研究,
发现其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认为学习没意义,
还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和人生没有意义,最极端的就是放弃自己。
他将这种状态称为“空心病”。
这些优秀的年轻人成长过程中没有明显创伤,生活优渥、个人条件优越,却感到内心空洞,感觉不到生命的意义和活着的动力。
有很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都有“空心病”。
如果你现在有了,请慢慢地去战胜空心病,克服生活带给你的虚无感。
学会投入生活。在学校读书多年,书生气少不了,但是也请让自己沾染一些烟火气。
回归生活本来的样子,而不是盲目地追求学历、金钱、荣誉、权力等。
你的快乐在哪里?
千万别让自己丧失了快乐的能力。
在你确定是否考研或者读研之前,在你确定是否做某份高薪却时常熬夜加班的工作之前,
请你借助医学手段和体育测试,对自己进行身体健康的自我检测。
同时,一定要去医院的心理门诊去看病,看看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如何。
倘若你的身体健康堪忧,或者心理疾病问题严重,请你一定要作出果断的智慧选择。
其实,不考研、不读研也可以。
又或者,迟几年再读研也可以。
等你真正到了能够承载这份学历荣誉的时候,你再去吧。
此时,你应该,试着去工作,去生活,找回本来属于你的那份平静,找回你的健康快乐。
快乐,比成为人上人要更加重要。
谁说读研才是唯一的道路呢?谁说只有一种成功人生呢?
君不见有90后在抖音卖云朵年入百万,
君不见有90后只身前往非洲搞农业田园,
君不见有90后双手拿刀杀鸡杀鸭拔毛、小日子过得滋润,
君不见有90后写网络文学成了大神,
君不见有90后做东南亚贸易风生水起……
你完全可以用行动告诉你在乎的人,告诉和你有关或者无关的人们,这个世界有更加广阔的道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