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人的思维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系统 —— 一个快速的、自动的、不需要主观努力就能运行的“系统1”。从生命科学的角度来看,就是你的基因已经预装好的系统与软件,它是一种固定下来的历史记忆与智慧的传承。对"系统1",我们往往会没有新奇感,认为理所当然,不会主动去深入思考,它往往是模型化,模块化的固有思维模式,我们可以把它称为自动驾驶模式;还有一个慢速的、刻意的、需要费力的“系统2”。固有思维模式是无意识的,比如我们日常的动作,走路、开车,并不需要先想好动作要领就能自动完成。"系统2"需要随时做判断,费时费力,但它的好处是面对新的信息能够随时调整,给不同任务设定新的优先级。所以系统2是开放型,探究型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下,人处于"软结构,柔性制造“状态,外界的信息与状态会被优先处理分析,再内部进行思考整理,这个过程是主动学习与思考的过程。就象我们摸着石头过河一样,不求有多快,但求稳准狠,这个过程叫主动控制模式。
人的思维模式如此,国家的管理也是如此。文化传承,法律法规,制度等都是"自动驾驶模式"。囯家要发展,要不断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改善物质文化生活,就必然要同时具备开放型,探究型的主动控制模式。
古人讲,国家追求"无为而治",习主席讲"治大国如烹小鲜"。从思维模式上来看,并不是说,国家不需要管理,按固定的计划模式执行就可以了。而是大家早已达成一致固定速成的,咱们就快速处理,自动驾驶。对有难度,需协商的,咱们就得用开放型,探究型的主动控制模式去处理,这个过程表面上看,是与无为而治背道而驰,实际上正无为而治的真正精髓。烹小鲜是不能乱铲,乱翻,但并不是什么事也不干,而是仔细观察,轻触,轻碰,有时要关小一点火,有时要动一下锅,让油走动走动,具体怎么做,是随时随地都要调整的。这个过程,就是无为而治的精华,开放,探究,专注,做的过程中,忘了自己在做,沉入其中,体验当下,感受精神或物质浸润的快乐,目标正是最终实现无为而治的自动驾驶模式。
所以“无为”,就是意识和潜意识,固有思维模式与开放型,探究型的思维模式完美合作的状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