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日常规
1:极光单词:10分钟
2:罗辑思维:最近偶然看到一篇微型科幻小说,是河森堡写的。情节大概是说,突然有一艘外星人的飞船出现在地球的上方,那它要干什么,会杀掉全人类吗?小说里的猜测是不会。
那为啥这么判断呢?它是这么分析的:这些外星人能走这么远的路跑到地球来,那一定是因为他们的技术水平极高。那技术水平为什么高呢?一定是因为他们有发达的协作和分工的文化。
那这种文化的心理基础是什么?一定不是零和博弈,动不动就要把敌人杀光,而是想办法把陌生人拖入合作网络,一起去获得增量收益。
就像你现在手里有一把枪,突然遇到一个原始部落。你会想办法把他们都杀掉吗?不会,因为你是文明人,你一定会动脑筋怎么利用这些原始人。说白了,也就是怎么合作嘛。你看,文明和野蛮的区别,其实不在于力量有差距,而是对力量来源的看法不一样。
二:昨天上午很早就去教育局排队,审核毕业证,毕竟上午四个学校。送完孩子就去了,到的时候还不到七点二十,整个楼都没人。门卫大爷很健谈,聊了一会。
等到八点半,基教股上班了,张老师一不小心把那盖章的机器碰到了地上,把钢印碰下来了。我去英才书园买了502,回来好不容易粘好。
审核的时候还是有些孩子有文化课零分,你说语文还能得零分,作文随便写个题目估计也能得两分。虽说初中毕业证不太重要吧,不过这也太不拿着当回事儿了。
盖章的时间我们三人一起合作,李鹊初中的几个还给我们帮着忙,接近700毕业证呢,也够忙活一阵了。
下午去学校开会,面临期末考试,六到八年级的老师也忙起来了。通报了今年中考成绩,考的不错,实现了学校设定的目标,总算松了一口气。
三:昨天是沛珆七岁生日,上午弄完毕业证去CC给做了一个蛋糕,六寸的千层要一百二十几。这就是人家的专业能力:做的好吃,肯定价格贵一些,这我们也能接受。
中午的时候做的排骨,炒的菜,欣欣也给孩子拿来了礼物。晚上孩子爷爷奶奶要去医院照顾老奶奶就早出发了。我们插上蜡烛,很隆重地唱了生日歌。期望沛珆新的一岁诸事顺利,度过幸福的一年。
四:今天早上起来散步十分钟,然后去健身房,已有两个哥们早开练了。照例是器械,跑步,力量区练习。感觉仰卧起坐不太理想。肌肉还是有酸痛感,估计过两天会好很多。
练完去冲澡,没想到水是凉的,就凑合着一下!想想当年人毛主席不是一直洗冷水澡嘛!
总结经验:如果想早上去健身房训练,必须在五点前起床最好,毕竟来回和等电梯都需要时间。而且锻炼时间控制在一小时,这样不至于上午太劳累!
五:上午的时候和连连聊了几句,她闺女马上要上六年级了。时光如梭,小时候在胡同玩耍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呢!虽然现在我们都从事不同的工作,但童年温暖的底色不会忘。
人到中年,要工作,要看娃,要照顾老人,真心不容易。
六:下午做完饭去超市买馒头,看到有辆车横在路口,两个大车出不去,一直在摁喇叭,但那小车丝毫没有要走的意思。僵持了几分钟,大车又开始倒车,从另一条道儿走了。
这段时间观察的另一个现象就是学校门口接孩子有很多车不按规定停放,随便往那里一停就走了,别的车出不去就不停摁喇叭,还有很多加塞狂魔,电动车更是肆无忌惮,只要有个十厘米的小空儿,他们就能贴着人车皮过去。
总结来看,不求别人是雷锋,只要不损人利己就行。现在利他的同志真心不多了。
社会心理学家 Daniel Batson 认为:任何利他行为之中,都至少有三种动机在起作用。它们分别是:
1)社会报酬。也就是说,利他行为是为了展示自己的品格,获得社会的认可和赞赏。
2)缓解不适。神经科学发现,人们在看到别人受到痛苦困扰时,自己大脑中关于痛苦的区域也会被激活。故而,我们会主动向困境中的人伸出援手,以缓解自己的不适。
3)移情关怀。Daniel Batson 认为,人的一生是一个逐渐社会化的过程。随着年龄增长,我们会把自己的经验投射到他人身上,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地理解他人的痛苦、困扰和压力。故而,我们会像对待自己一样对待他人。
如果期望生活在一个充满温情和善意的社会,请先从我们自身做起,做一个大写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