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成功论提醒人们,高效能的生活是有基本原则的,只有当人们学会遵循这些原则,把他们融入到自己的品格中,才能享受真正的成功与恒久的幸福。
第一章竟然谈到“品德”的问题,于我也是惊喜。多少“速成”“干货”中,少有专门用一个篇章来谈“品德”的。“个人魅力”和“技巧”反而是大篇幅描写甚至是作为主题的。让我仿佛看到众多干货中一股清流。而谈“品德”也没有任何鸡汤文字,我想用鸡汤文字谈“品德”,恐怕难以下咽。很朴实且真实的例子,自己的,别人的。容易理解又耐人寻味。
(1)思维定式是地图
关于思维定式
“Paradigm(思维定式)”这个词来自希腊文,最初是一个科学名词,现在多用来指某总理论、模型、认知、假说或参考框架。但广义上是指我们“看”世界的方法,这种“看”和视觉无关,主要指我们的感知、理解和诠释。它是每个人看待世界的方式,未必与现实相符。它是一份地图,而非地域本身,是由每个人的成长背景、经验及选择打造而成,我们会透过它来窥探万事万物。“
错误的思维定式,就像一份错误的地图。即使你努力,即使你改变,地图是错的,你还是会走错路。这让我联想到阿德勒个体心理学所说的“私人逻辑”或“信念圈”。当一个人根据自己的感知、诠释产生了信念之后,一旦是错误的信念,那么必将导致错误的行为。思维定式往往代表我们特别主观的看法
关于思维转换
“思维转换(Paradigm Shift)”一词由托马斯•库恩在他的经典之作《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 一书中最先提出。库恩在书中阐释,科学研究的每一项重大突破,几乎都是首先打破传统,打破旧思维、旧模式才得以成功。”
我不禁想起自己的一个思维转换的例子。我的思维定式是,开车右转是不用看红绿灯的。有一次,在右转道上,我前面有一辆车却一直停着不走。我心想,这人真傻,右转怎么跟着直行车道一起等红灯。我抱着嘲笑和着急的心态,按了喇叭。车还是没走。我这时候想的是,这个人一定是想直行,却开到了右转道上。没办法,只能等着直行车道的灯绿了,硬着头皮直行。不遵守交通规则,耽误大家的时间,总之我是很鄙视。又按了喇叭。这次不指望他走,只是为了让他加深愧疚感。过了一会,前面的车开走了,而且是右转的。我才看到这个路口是有右转向灯的。前面的司机很遵守交通规则,一直停在那里等着右转向灯变绿。现在,深感愧疚的是我。为我错误的思维定式和对他的态度行为。
以后,在每次右转时,我都会留意是否有右转灯。并且对在右转道上等待的车辆有了更加可观的判断。
“不论思维转换的结果是否积极,过程是否渐进,都会让我们的世界观发生改变,而且改变的力度惊人。不论思维定式是否正确,都会决定我们的行为和态度,并最终影响到我们的人际关系。”
(2)以原则为中心的思维定式和改变
以原则为中心的思维定式。打破自然法则的思维定式,一定会为违反自然法则而付出代价。
成长和改变的原则,一定是循序渐进。
我们通常能够在无知领域理解并接受“循序渐进”的原则,但在精神领域、人际关系,甚至个人品德方面,却很难做到这一点。
自然成长过程不容违背、忽略或缩短,那只会让你平添失望和挫败感。
书中说:“与配偶、子女、朋友或同事相处一定要学会聆听,这需要情感力量的支撑。聆听需要耐心、坦诚和理解对方的愿望,属于品德的高级范畴。相比之下,以低投入的情感给出“高高在上”的建议要容易得多。”
这一点也非常有意思,给建议看起来好像是在以最好的方式去帮助解决问题。实际上,是在以满足自己的需求为先。不用更多的聆听和理解,而是一心想着说出自己心里想要表达的内容。闭嘴确实比说话更需要情感投入。
(3)个人魅力的思维定式深刻影响甚至决定我们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我们想走捷径去获取和别人一样的成功时,我们可能可以获取到。而且短期看来,这些技巧很管用,实际作用却和阿斯匹林、创口贴一样,只能缓解一时之痛。
人们越是依赖立竿见影的解决方法,越是加剧了问题潜在的隐患。
解决问题的方式正是问题所在。
(4)由内而外的思维转换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强调以原则为中心,以品德为基础,要求“由内而外”地实现个人效能和人际效能。
“由内而外”从自己做起,从自己的内心做起,包括自己的思维定式、品德操守和动机。只有先信守对自己的承诺,才能信守对他人的承诺。
这个过程正是一个持续更新、螺旋向上、不断进步的过程。和本书前言中所写的:“持久的、不断上升的成功才是值得称颂的。”是一致的。
美国作家弗格森说:“谁也无法说服他人改变,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守着一扇只能从内开启的改变之门,不论动之以情或晓之以理,我们都不能替别人开门。”
从前言部分的觉察、到第一章自己思维定式的接纳,我已经决定从内开启改变之门,接下来是学习并理解“原则”,以及经历一切所需要经历的“过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