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五十岁,我辞职了》这本书时,脑壳里就冒出来了“为什么,然后呢”两个问号。细看封面,一个朴实的、顶着爆炸头的女人,神情自若的骑着自行车。
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个爆炸头会比杨澜的利落优雅短发,董卿的卷曲端庄短发,或者柴静和鲁豫的波波头都吸引我。于是毫不犹豫的买了这本书。
书的作者稻垣惠美子,原来就是封面上的那位爆炸头女士。她的形象让我对这本书又莫名的增添了一份好感。书名早就告诉过我们,作者辞职了,而她辞职前所在的公司是日本著名的《朝日新闻》。
从这样有保障、体面、稳定又高薪的公司里“逃离”出来,她做了将近十多年的准备,而动这个念头却只因为一句话。
这是她送给性情不和的同事,又被同事反甩回来的一句话:四十岁,终于到了人生的转折点。这句话被甩回后一直占据着她的心里,并引起思考。转折意味着什么?如果之前一直是上坡路的话,转折就意味着下坡路。
对于作者来说,在职场上不进则退就是在走下坡路。当初入职只想当一名记者的初衷随着现实状况而改变。自己有能力、有资历,又一直被公司培养照顾,可就是无法晋升。
如果大家都被同样对待,那也没什么问题。当“昨天还是同事或者比自己资格浅的后辈从今天起成为了上司,以前曾教导斥责的对象如今在修改自己的稿件或者批评自己的策划”时,这个问题成了恐怖问题。
除了工作这个问题,作者发现生活中也会有转折点。无论现在的收入有多高,退休后的收入肯定无法与之相比。继而可以肯定的是,退休后的收入无法延续现在的生活。那么现在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
作者说“这种生活是用金钱追求一切的生活态度、必须比别人要高一层才能满足的精神以及虽然已经非常好,可是依然不满足,不断追求没到手的东西,越来越不满足的生活。”
工作和生活中可见的转折点让作者产生了危机感。于是,她决定在转折点到来之前做点什么。
工作上的“转折点”,她无计可施,直接服从安排。这个态度会让人觉得,这个爆炸头太好说话。可事实上这个态度就像她的爆炸头一样与众不同。
“与众不同”的背后是斯多葛哲学的核心观念:做自己能搞定的事,搞不定的事不抱怨。正因为有这样的心态,作者在被公司“流放”到农村时,找到了应对“转折点”的方法。
从大城市到农村,作者在按照自己节奏生长的蔬菜身上;在不同表情的大自然面前;在朝圣者的笑脸上;甚至在一碗乌冬面里,重新认识了“快乐”和“金钱”的关系——开心不需要花钱。
就像解连环锁时发生了连锁反应一样,基础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也都解决了。当“钱”和“开心”的关系改变后,作者感受到了不受“钱”和“公司”掌控的自由。
当看到身边退休的前辈被从“公司职员”粗鲁换挡到“退休后”时,她意识到退休的人是被工作稀里糊涂地推到了“老年生活”。这个时期是被别人划分的,可他们心里并没有做好准备,所以失去了“为什么而活下去”的目标。
这时作者确定了自己的辞职时间,和她与众不同的爆炸头一样,她要辞职,不是因为公司的待遇不公,而是想在自己有相应精力时做一件新事。并且在辞职之前还要竭尽全力为公司付出余力。就像作者自己说的“完全化为灰烬后毕业”。不抱怨,不责怪,做好自己,保持自我。
辞职后作者经历了从“公司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看到了日本社会保障制度和公司以及个人之间的关系。跳出了公司会失去相应的方便和福利,可得到的是自由。
有趣的是辞职后作者最想做的事还是工作。不过此时她对工作的定义不再是“进入大公司”,也不是赚钱,而是带给人们喜悦和帮助。
说实话,作者对“工作”的这层洞见,我还不能真正理解,也许那是因为我还没有踏上旅途。不过我相信,只要我从做自己能搞定的事,搞不定的事不抱怨这点开始,最终会我也会遇到真正的工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