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一:一家三口在周末陪孩子逛街,玩。孩子相中了一家糖果店的各种各样的彩虹橡胶糖,漂亮极了,很是诱人,于是乎就买了起来。刚想拿袋子,卖东西的小姑娘说,我给你们呈。人家说给呈就给呈呗,不好多说,以便打扰买卖人员的心情。孩子一点一点的选,服务员大把大把的装,开始也没觉得什么。因为孩子喜欢服务员装了一大袋后,爸爸又欣喜的给孩子推荐了一些。称完称,父子俩好久也没过来,好像发生了什么。于是母亲就过去看看,原来是价格超乎了预期不起眼的两小袋九十多块钱。后来才弄明白,标注的价格确实不贵,但是是按两算的,所以就贵咯。再和人家协商后,只能退掉20元的,看着小姑娘为难也没再多说。孩子刚拿到糖,就哭了,嫌太贵了,怕父母说。后来,孩子说,从买糖后孩子就不开心了,因为太贵了,怕父母说他。
场景二:孩子头发长了,要理发。父亲嘱咐说,去里面那家去理,那边那个女的话少,不打听事;另外一个话多,爱打听事,我不喜欢。
母亲补充说,孩子,你喜欢去哪儿就去哪儿吧(只想给孩子一个更自由的选择,没别的意思 )。
结果就是因为这句话把父亲得罪了,理由是,父母教育要一致,父亲很生气,感受到不被尊重。
如果你是父母,你是如何教育你的孩子,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你是如何看待这两个问题呢?
第一个场景,首先我感觉第一个就是金钱观的传递。父母的金钱观决定孩子的金钱观。孩子哭的例子,在传递在金钱上,这已经超越家庭允许的极限。无论父母怎么表现的大度,孩子不会撒谎,父母在金钱上是不太宽裕的。金钱匮乏的背后也透着内在的爱的匮乏。
其次,沟通问题。在买东西前,购买方应该询问价格核实后再买,同时售货员可以友情提醒一下价格,或者询问大致想要多少钱的,多少种,这样会让因为读错价格而误买的伙伴们,可以避坑。
后来我又在想,如果这样提醒一下价格,会不会让那些自尊心比较强,内心有些自卑的卖家受伤。(可能的内心活动:你为什么告诉我价格,我又不是看不见。你看不起我,怎么着,买不起我还来啊。)
所以,我感觉比较稳妥的方式,在明显处,写清价格和公斤单位比较好,不清晰的可以问。
最后,到底该不该因为价格而理论,要其退货。
一句话,我感觉在一些重要的事情上,以理据争很有必要。在一些无伤大雅的小事上,心情体验很重要。
你若通达,无人伤你;你若计较,处处是哀怨。
父母时刻都在向孩子传达一种人生观,价值观,处世观。你的做法>说教。
让你的孩子成为一个粗狂而阳光的人更容易幸福。
第二个场景:
首先,父母立场一致,为了更好的教育孩子,统一口径这是没有问题的。
关键问题在于,在任何一件事情上都必须完全一致或者一方教育,另一方只能旁观。提出一丁点的不同看法就是不统一口径,没有得到不尊重,大发雷霆。我感觉这不像是在教育孩子,更像是争夺说话的话语权,谁说了算的问题。偏离了正在教育的方向。
什么是教育?
站在更高的角度,对孩子未来的指引和帮助。站在孩子的角度,开发其内在的潜能,去服务于广阔而多彩的生命。
一个问题出来,A,B,C,D,E...,不同的选择,孩子你选择哪个?你喜欢哪个,哪个更适合你。这是对孩子选择的尊重,也是对孩子人生的尊重。
一个成年人如何一件无意的小事就备感不被尊重,其实多半是自己没有给与自己充分的尊重。
如果不尊重是一个100ml的瓶子,当这个瓶子装满了来自自己的,外界的不尊重,那么这是只要外界有一点点的小事,他都感受到不被尊重。
亲爱的,尊重源于我们足够的尊重自己,我们才能真正尊重别人。才能赢得别人真正的尊重我们,良性循环开始。
尊重理论与否定理论是一样的,自我否定多了,别人哪怕说一个和自己不一样的想法,就是在否定他。当我们太需要赞美和肯定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就不是我们。我们是欲望本身,我们在为我们的欲望打工,我们就不自由,不快乐。
所以,先学会尊重自己,再尊重别人;先学会肯定自己,再学会肯定赞美别人;悦纳自己,才能真正的悦纳他人。
我们所有的喜欢都是我们想要而得不到东西,我们所有的不喜欢都是我们对自己的嫌弃和看不惯。我们的不喜欢越多,我们的看不惯就越多。就如一个挑食的小孩,越挑食,越容易不健康。
所以,扩大我们的容忍度,就是扩大的我们的格局,让我们的内心可以平静的接纳更多的人,我们更容易平和喜乐。
于我们的孩子而言,他不仅是我们的孩子,他也是祖国和世界的孩子,他更应该拥有广阔的心灵,这样他更自由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