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传习录》一〇九:难移的本性

《传习录》一〇九:难移的本性

作者: 花石冈 | 来源:发表于2023-10-17 16:36 被阅读0次

    《传习录》一〇九:难移的本性

    问:“上智、下愚,如何不可移?”

    先生曰:“不是不可移,只是不肯移。”

    薛侃问:上智者和下愚者,为何就是不可改变的?

    阳明先生说:不是不可改变,只是本性使然的不肯改变。

    常言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孔子所谓的“唯上知与下愚不移”,指的就是从本性上讲,只有上知者和下愚者是不可改变的。

    程颐对此作过专门的注解:“所谓下愚有二焉:自暴、自弃也。人苟以善自治,则无不可移,虽昏愚之至,皆可渐磨而进也。惟自暴者拒之以不信,自弃者绝之以不为,虽圣人与居,不能化而入也,仲尼之所为下愚也。”言外之意是说,下愚之所以不可改变,根本在于他主观上的不肯改变,表现为“拒之以不信”的自暴或“绝之以不为”的自弃。

    “不信”和“不为”才是下愚者不可改变的最重要的原因。

    《中庸》为“愚”者指明了道路——“人一能之几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国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这大概是愚者转明,柔者转强的必由之路。问题是,愚者常常是“不信”、“不为”的。

    与“下愚”一样“不移”的是“上知”,所谓“上知”,大概就是《中庸》中所讲的“生而知之”者,他们在具体的实践中“安而行之”。正如孔子所言“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仁者的可贵在于对于“仁”的安而行之。

    孔子的得意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之所以能安居陋巷,是因为他内心有更宏大的精神世界,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外在环境对之已经不能构成制约和影响。《中庸》中盛赞颜回的为人“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弗失之矣”。在颜回那里,最珍贵的是“得一善”的“善”,所以,他才会对饮食、居所毫不介怀。

    从这个意义上讲,“上知”和“下愚”是一样的,都是迷之信者,只不过“下愚”迷信的是自己的成见,因此才“不信”成见以外的所见,“不为”成见以外的可为、当为。至于“上知”,则早已在精神层面把对于“善”的追求升华成了一种信仰,变成了一种笃信、笃行。这个时候,浅薄的、外在的物质影响,压根撼动不了他们的内心。

    正像“下愚”的“不移”不是“不可移”,而是不肯移一样,“上知”的“不移”,是信仰层面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哪里会轻易因为一些浅薄、外在的物质影响而发生改变呢?

    《人类简史》这本书有个副标题——“从动物到上帝”,这本书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在书中大胆推演了人类从动物到人,再从人到“神”的进化路线图。也就是说,整个人类的进化,本质上是一个摆脱动物属性,逐渐具备人性、神性的过程。

    “下愚”难以脱离动物属性的影响,看不到人性的意义和价值,对于人之为人的进化或者“不信”,或者“不为”。“上知”则基于人性,看到了更高层次的“”神性,所有的物质羁绊已经不足以束缚他了,他心中永远有更有价值的精神追求在。对于一个学富五车的人而言,怎么可能轻易为“五斗米”折腰呢?

    一句话,本性难移,不是“不可移”,根子在“不肯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传习录》一〇九:难移的本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cfqi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