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的农村,吃不饱穿不暖是常态,物质的极度贫乏,谁会舍得花钱去买玩具?小伙伴在一起玩,自制的木头玩具居多,红缨枪、陀螺、尜,等等。
尜,易做,用一虎口长、大拇指粗细的圆木,木头最好是质地瓷实的,将两头用斧子削尖,就算是做好了。再找一块长度超过一尺,厚度约摸一指,宽约一点五到二点五寸之间的木板,手握的那一端削去棱角,圆滑的柄使用起来,不至于给手掌上磨起血泡。
农村有的是空旷的场地,玩时先在地上,画一个直径一庹大小的圆,石头剪刀布,谁赢谁先来:把尜放在圆的弧线上,手握木板,把尜磕起来再用力的打出去,一般情况下,每人要这样连续打三次,还念念有词喊着:一家伙,二骆驼,三和尚。然后比距离的远近,距离近的伙伴,要把打的距离远的尜,用手捡起来,扔向事先画的圆里面,扔的次数多少随机而定。如果不能在规定的次数内,把尜扔进圆圈内,就要接受惩罚。惩罚的手段,就是“喝诉”:在最后一次尜落地的地方,拿起来,嘴里要不停的发出声音“诉”,还要一口气跑到圆圈内,把尜放里面,此轮比赛告一段落。那个时候基本没有什么寒假作业,一晌的时间,会持续的玩下去。
打尜,好玩,锻炼了臂力,增大了肺活量。不足的是,有一点小小的危险,尜在打出去时,高低方向的不确定,有时会误伤到人。虽这样,由于制作简单,在那个特定的时代,还是很受男孩子的喜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