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回 五四运动 匡互生火烧赵家楼 蔡元培倦矣罢职走
一、创建新民学会
1918年6月,杨昌济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全家从湖南迁往北京,居住在东城区豆腐池胡同15号。刚应聘到北京大学老师的杨昌济从北京来信,传回重要消息:法国政府来中国招募工人。
曾在法国留过学的吴玉章、蔡元培、李石曾等人,提出“勤于作工,俭以求学,以增进劳动者之智识”,倡导青年到法国勤工俭学。毛泽东、蔡和森等人接到信后,便发动新民学会会员赴法勤工俭学,并派蔡和森先期赴北京筹备。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1911年,在长沙湘乡中学读书的毛泽东,在报纸上看到黄花岗起义后,带头剪掉辫子。武昌起义爆发后,长沙革命党积极响应,毛泽东投身湖南新军。
1912年2月清帝退位,毛泽东退伍回长沙继续求学。半年后,父亲毛贻昌不同意他自修,并拒绝继续提供费用。1913年春,考入不收学费的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后该校并入省立第一师范 。1918年,毛泽东与蔡和森、萧子升、向警予等人创建新民学会。期间,深得老师杨昌济的器重。
杨昌济是闻名三湘的学者,1904年,杨昌济远涉重洋去留学。1908年,杨昌济从国外来信,嘱咐夫人向振熙一定要送女儿杨开慧上学,随后杨开慧破例进入长沙第四十初级小学,在当时的板仓女孩子还没有上学读书的先例。
1913年杨昌济从国外归来,任教于长沙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女儿杨开慧跟随母亲陪伴从国外留学回湘的父亲,从乡下到长沙居住。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经常去向杨老师请教,在此其间,毛泽东第一次见到比他小八岁的杨开慧。杨开慧,号霞,字云锦。
1918年6月23日,蔡和森离开长沙。到北京后,他连续给毛泽东写信,告知在京接洽情况,希望毛泽东尽快赴京。8月15日,毛泽东与罗章龙等25名青年,在长沙登船北上,16日到达汉口。随即改乘火车,途中因铁路被洪水冲断,在河南郾城漯河站停留一夜。第二天,水退路通,再次乘北上的列车。
8月19日,毛泽东一行人抵达北京,即前往位于豆腐池胡同9号的“板仓杨寓”。杨昌济留毛泽东、蔡和森暂时住在家里。后来,与蔡和森等人租住在景山东街三眼井,与杨昌济家相距不远,师生往来频繁。而这次相见,杨开慧已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少女。
不久,在杨昌济的推荐下,毛泽东当了北京大学图书馆图书管理员。当时在北大图书馆,虽认出了新文化运动中的陈独秀等一些头面人物,打算和他们“攀谈政治文化问题”,他们却“没有时间听一个图书馆助理员说南方话”,而胡适却接待了他。
毛泽东早在湖南第一师范学习时,便已阅读过《新青年》杂志,对胡适、陈独秀的文章“非常钦佩”。此时,在北大毛泽东曾旁听过胡的课,又经杨昌济介绍,专程拜访过胡适。还邀请过蔡元培、胡适等学者为在京的湖南新民学会成员谈话。
二、巴黎和会
1917年4月,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驻美国大使顾维钧立即判断协约国必胜,力促北京向德宣战。8月14日,北京政府向德国宣战。日本向段祺瑞控制下的北京政府提供了大量贷款。作为借款的交换条件之一,又交换了关于山东问题的换文。
1919年1月18日,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列强首先对于中国南北分裂状态提出置疑,要求南北方两个政府取得共识而且代表团同时有南北双方的代表。于是,北京政府和广州军政府联合组成中国代表团。团长为北洋政府外长陆徵祥,另三位代表为顾维钧、魏宸组、施肇基。南方代表王正廷。
自十九世纪中叶,由于在战争中屡遭失败,被迫割让领土作为赔偿,中国一直受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约束。在对外关系中始终处于不平等的地位。顾维钧认为中国应该在即将召开的和会上争回失去的权利。
顾维钧、王正廷等中方代表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的各项特权,取消日本帝国主义与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等不平等条约,归还大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山东各项权利等要求。
但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不但拒绝中国的要求,而且在对德合约上,明文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北洋政府竟准备在“对德和约”上签字,从而激起了国内的强烈反对。
1919年5月1日,北京大学学生获悉和会拒绝中国要求的消息。当天,学生代表就召开紧急会议,决定联合各界一致力争巴黎专使,坚持不在和约上签字。
1919年5月4日,北京三所高校的3000多名学生代表冲破军警阻挠,云集天安门,并且要求惩办交通总长曹汝霖、币制局总裁陆宗舆、驻日公使章宗祥。
学生游行队伍移至曹宅,痛打了章宗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数理部的匡互生第一个冲进去,并带头火烧曹宅,引发“火烧赵家楼”事件。随后,军警给予镇压,并逮捕了学生代表。
5月19日,北京二万五千名学生同时宣告罢课,北京数以千计的学生涌向街道。此后天津、上海等地纷纷响应。从而引发全国性的罢工、罢课、罢市的“三罢”运动。6月28日,中国代表向巴黎和会递交了拒签合约的宣言,拒绝在合约上签字。
由于五四运动的主体是北大学生。蔡元培为营救学生四处奔走,终于在5月7号使得被捕学生全部释放。次日,蔡元培就在报纸上发表了辞职声明,“我倦矣!”不辞而别,离京南下。后北大师生多次电请,两个月后蔡元培回校复职。
三、周恩来成立觉悟社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新的革命思潮迅速传播,新的革命团体不断涌现。1919年7月,从日本留学归来的周恩来回到南开。
9月2日下午,周恩来同赴京请愿的代表一同乘火车回天津。在车厢里,大家热烈地讨论起“五四”运动的经验教训。周恩来认为应该尽快把“天津学生联合会”和“女界爱国同志会”这两个进步团体的骨干分子组织起来,
1919年9月16日觉悟社在天津草场庵召开了成立会议。觉悟社主要成员有周恩来、邓颖超、郭隆真等二十人。觉悟社的宗旨是:要本“革心”“革新”的精神,求大家的“自觉”“自决”。
当时参加觉悟社的,恰好是10个男生10个女生。觉悟社组织比较严密,没有进一步发展社员。为了斗争的需要,还决定用抽签的办法,以号的谐音取名,作为通信和写文章的笔名。邓颖超抽的是“一号”,就叫“逸豪”。周恩来抓的是“五号”,叫“伍豪”。
9月21日,觉悟社成立之后的第五天,李大钊应邀来到觉悟社座谈指导,嘱咐社员们要好好阅读《新青年》和《少年中国》等刊物刊载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文章。”
1920年初冬,周恩来、刘清扬、郭隆真等人先后赴法国勤工俭学,马骏、谌志笃、邓颖超等人继续留在天津。
觉悟社的发起者周恩来,1898年出生于江苏淮安,祖籍浙江绍兴。其家谱记载先祖是宋朝学者周敦颐,与鲁迅(即周树人)同宗。出生后不久即过继给早逝的叔父周贻淦为嗣,由守寡的嗣母陈氏抚养长大。
1910年春,周恩来随伯父周贻庚来到东北。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913年7月毕业,8月16日入天津南开学校学习,因表现优异而为学校创办人张伯苓所器重,视之为“宰相之才”,特别免除其学杂费。期间相识了以后的妻子邓颖超。
1917年赴日求学。1919年4月,得知南开学校即将创立大学部后,决定回国就读,其后大学部改名南开大学。
1920年11月7日,周恩来乘船赴法国勤工俭学,分别在法国、英国、德国柏林大学考察学习,在巴黎结识也是勤工俭学之四川人邓小平,之后回国,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主任为戴季陶),两个月后继任主任。主持建立主要由共产党骨干组成的“叶挺独立团”。
1925年8月8日,周恩来与邓颖超结婚。1926年“中山舰事件”后,周恩来辞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之职,并在年底转往上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