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兰的长老教会简史(李约翰)
1、英格兰与宗教改革
英格兰(英国南部)到1534年,有少数的反对天主教会的教徒散居在各处。国家全体算是罗马天主教会。1534年,亨利八世之时与天主教会断绝任何关系,国王取代了罗马教皇对英格兰教会的统治权。议会通过“首长令”(Act of Supremacy)
但是在亨利八世的治下英国国教会的政治形态,特别是教理、礼拜的形式没什么大改变,因为英格兰不像日内瓦或德国有了真正的宗教改革。
1547年亨利八世死,他九岁的儿子爱德华六世继位,在坎特伯利大主教多玛.克兰麦的领导下制定“四十二信条”(Forty-two fo Articles),也制成“圣公会祈祷书”(英国国教会的祈祷书),一连串的改革,好似英格兰进行着真正的宗教改革。1553年,年轻的王死,一切的改革就停止。
人称“血腥玛利”的玛利.丢达(Mary Tudor)登基,她是亨利八世与最初的王妃凯沙琳所生的女儿,她的母亲是纯粹的西班牙人,又是热心的天主教徒。
玛利上位,就推翻了父亲和异母弟的改革,使英国复归罗马天主教的管辖,所以大主教克兰玛和其他约三百人遭大刑,许多更正教徒亡命欧洲大陆。亡命者中许多人往日内瓦,受全盛时期的加尔文熏陶,在日内瓦设立长老教会,迎接诺克斯为牧师。这些从英国来的亡命者直接学习加尔文主义的神学和长老主义教会政治。迈鲁兹.卡巴雷尔(Miles Coverdale)和朋友在日内瓦期间翻译圣经,这就是所谓“日内瓦圣经”(Genevan Version),后来在英国颇受欢迎。这圣经是世界最初的袖珍版,是英语圣经中首先印章节区分的圣经。
2、清教徒的出现
1558年玛利女王死,以利莎伯一世登基,统治到1603年,她复活了以国王为教会之首的“首长令”,准更正教的亡命者回国,所以那些亡命者从日内瓦和欧洲大陆其他各地归国,带回“日内瓦圣经”和以前所不能比,明确的加尔文主义神学与长老主义为礼物。
人民读“日内瓦圣经”,又听亡命者所带回欧洲大陆更正教的进展,就明白英格兰迄今没有真正的宗教改革。所以他们就主张,英国国教会就采取更纯粹,合乎圣经的政治形态,更合乎圣经的教理、礼拜仪式和生活等,结果主张这种改革的人被称为“清教徒”。这个名称首先被用的,乃在1565年。在清教徒里面,也有一些比较偏激的个性,所以清教徒全体被人严厉的毁谤。
玛柯雷爵士(Thomas Babingtan Macanlay 1800-1859)在弥尔顿传中说:“清教徒是特殊稀少的、非常引人注目的团体”,他们当中也有长老主义者。以利莎伯女王惊奇于他们的迅速成长,就压迫他们,动用政府的权力压制他们,要他们屈服于英国教会的政治和礼拜礼仪。结果她失败了,清教徒运动继续进展。
约翰.里查.格林(John Richard Green 1837-1883)在其“英国民小史”(Short History of the English People 1874)里描述清教徒对英格兰的影响,说:“从没有一个国家,像英国从以利莎伯女王统治的中期到长期议会期间,所经历伟大的道德上之变化。英国民成为一本书的国民,它是圣经。那个时候没有比圣经更为英国民爱读的书;在教会、家庭被读。圣经一旦进入不被老规矩拘束的人耳中,立刻引起激烈的反应。”虽是简短的描述,我们可窥知清教徒的影响是多么深远。
清教徒的生活样式对世俗生活的影响,真是其他的基督徒所忘尘莫及,亚兰.宣信(Alan Simpson)写着“清教徒是受选的人,因悔改的经验与人类大众有异,认为神要用他们改革人类历史,并被委任执行他的旨意!”
3、詹姆斯一世与清教徒
1603年以利莎伯女王死,玛利司徒耳特的儿子,苏格兰王詹姆斯六世成为英格兰与苏格兰两国之王,称为詹姆斯一世,做教会的头,两国合并为一个国家。他是在苏格兰受过教育,所以清教徒期待他能了解他们。可是他违反他们的期待,决心驯服清教徒,宣言说:要没收反抗者的土地或要整惨他们。
事实上,他夺了一部分清教徒的土地,因此一群清教徒千辛万苦地亡命到普里茅斯或新英兰(北美),带给北美洲的信仰生活丰盛的福分。可是詹姆斯一世对清教徒的压制没有成功,在他治世的末期,他们的势力反而愈盛。
4、查理一世与清教徒
詹姆斯一世死后,他的儿子查理一世登基,从1625年到1649年做王,他的顾问是坎特伯利的大主教威廉罗鲁,他们两个致力于使苏格兰的长老主义者服从有监督与大主教制度的英国教会之政治和礼拜仪式,又要求英格兰的清教徒也要一样。
结果所发生的事正如上一章所述,苏格兰长老派的人署名于“国民誓约”,立誓效忠于长老主义,并组军队对抗查理一世的军队。查理一向施行独裁政治,无视议会的协助,但为征讨苏格兰,需兵员与军用资金而召开议会,所以需选出议员,结果民众选出的议员多数是清教徒,惊慌的查理立刻解散议会(称为短期议会),而再次举行选举。
这个议会里清教徒占多数,他再命令解散议会,议会不从,他遂动员军队镇压议会。不久英国的国王军与议会军发生内战。那时苏格兰军退回自己的境内,战争成为查理与议会间的战役。
5、威斯敏斯特会议
这个清教徒议会特别对宗教问题有深刻的关心,以前75年之久,清教徒一直主张英国的教会要成为更纯粹、更合乎圣经的教会政治形态,更纯粹的教理、更纯粹的礼拜仪式和更纯粹的基督徒生活。如今他们的时候到了,所以议会就召开教会史上所谓“神学家的威斯敏斯特会议”。
这个会议是由英国最优秀的牧师121名与下院20名,上院10名,共151名组成的。其中两名牧师以外,全部是英国国教会的牧师,而且全部是清教徒、加尔文主义者,又是大学毕业者。
对于教会政治形态,议员中有不同的意见,许多人希望采取长老政治,但也相当多的人希望采取会众政治的形态,也有少数人希望采取监督制政治。教会政治形态乃此会议中最激烈,最长的讨论之议题。
威斯敏斯特会议,最初于1643年7月1日,在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召开,经过5年6个月又22天,其间开过1063次全体会议,也开过非常多的委员会和小组会。
会议因议会军战况不利,所以常停滞,议会就快速派代表团赴苏格兰求援军。苏格兰以威斯敏斯特会议和国会全体议员签署“严肃同盟”(Solemn League und Covenant)为条件,才出援军。此同盟的草案是苏格兰这边起草,而英格兰这边同意的,其中也包含同意苏格兰长老派的人派代表团参加威斯敏斯特会议。
当威斯敏斯特会议与国会全体议员签署“严肃同盟”时,坚定立誓:承认苏格兰长老教会的继续存在和防卫,又要把爱尔兰的教会依神的话语改革其教理、教会政治、礼拜和戒规,使它成为最受改革的教会,就是成为模范的教会。
苏格兰长老教会派6个人参加威斯敏斯特会议,其中四名是牧师,两名是长老,牧师是亚历山大.亨达逊(Alexander Henderson 1583-1646),罗拔.贝利(Robert Baillie 1599-1662),乔治.奇勒斯比(George Gillespie 1613-1649),撒母耳.鲁撒福(Samuel Rutherford 1600-1661)他们参加会议虽没有投票,却给会议很大的影响。
1643年9月,苏格兰代表团到场,从签署“严肃同盟”之时,会议的活动产生很大变化。因他们原本只以英国国教会的“39条信纲”为基础,花费许多时间于改订,没想到最终制定了新的信仰告白。现在他们放弃“39条信纲”而从根底开始改革英国国教会。
威斯敏斯特会议是优秀的神学家会议,同时也是基督教史上罕见的虔诚人之集会;他们用许多时间祷告,一切的进行都充满虔诚的念头。
苏格兰代表团之一的罗拔.贝利描述禁食祷告的一天说:以特维杰(Twisse)博士简短的祷告开始,玛歇尔以惊人的程度充满的感动,深思的态度在神面前承认议员们的罪祷告二小时,以后亚娄史密斯(Arrow Smith)讲道一个钟头,唱诗篇,维恩(Vines)又祷告将近二个小时,巴尔(Plmer)讲道一点钟,席曼(Seaman)又祷告约两小时,唱诗篇,然后亨达逊(Hendeson)才作短短的司会,研议怎样改正会议的进行,特维杰博士以简短的祷告和祝祷结束会议。因为神临在一切事工的进行中,我们深信必赐福于会议和神的国。贝利透露这天是他在英格兰所过最快乐的日子。
6、威斯敏斯特会议的功绩
威斯敏斯特在祷告中过了五年半的时间,而作成“长老主义规准”的重要文书。每一项文书作成后,就从会议席上送到议会要求“谦卑的意见”,议会不只议决通过它,还要花时间去讨论它。
这个“长老主义规准”作成的过程如下。1643年7月1日开会。“公共礼拜指南”(Directory for the Public Worship of God)于1644年12月完成,1645年1月议会通过接纳,以后在教会礼拜时取代“祈祷书”(Book of Common Prayers)。“政治规准(注:体制法规的意思,下同)”(Form of Church Government and Ordination)于1644年11月完成,1648年议会通过。这“政治规准”在政治形态是长老主义,因此长老主义政治取代了英国国教会的监督和大主教制度之监督政治。
“信仰告白”于1646年12月完成,1648年3月才获议会承认,“大、小要理问答书”于1647年秋天完成,于1648年9月才得议会赞同。
“诗篇歌”(Psalter),这个会议强烈地希望能作成教会礼拜用诗篇的韵律,就从现存的几个诗歌中,和身兼议会和威斯敏斯特会议两方议员身份的法兰西斯.劳斯(Francis Rous)的作品中选出一些,经过相当多的修订后,提交会议讨论;1645年通过,隔年获议会同意。再经过改订后,苏格兰长老教会的总会也决议采用它。
苏格兰人W.M.迈克怀鲁牧师所著“长老教会”一书里,说:首先说,在公同礼拜时只要唱诗篇的人,不是苏格兰长老派,而是英国的会众派。苏格兰教会舍弃其礼拜仪文和教会的赞美歌,而采用经修改过的法兰西斯.劳斯的韵律诗篇,乃因顺应会众派所希望的。历史实在是挖苦人为讨英格兰清教徒的欢心,苏格兰教会所采用的英语诗篇歌集,以后称为“苏格兰诗篇歌集”;近年苏格兰型的长老教会中,一些赞美歌爱好者想使1650年,苏格兰教会为讨好英格兰的朋友而依依不舍地抛弃的圣诗。但他们需与世上的老习惯争战。
7、长老教会成为英国的国教会
英格兰的议会采用前述的“长老主义规准”之结果,英格兰的教会就废弃监督政治,至少在名义上成为长老教会。二千名拒绝长老主义规准的国教会牧师被赶出教会。但议会还是采取补救措施,让这些牧师由政府领薪给五分之一的钱。长老教会虽然成为英格兰的国教会,长老主义还是不能抓住民众的心。
民众的心毫无心理准备,面对教会政治形态从监督政治突然转变为长老政治。结果英国的政治潮流改变,国民也复归监督政治。
在这里要简单提到这段历史潮流的变化。在本章的头段,说到查理一世和议会之间发生内战,奥利佛.克伦威尔的议会军因苏格兰的军事援助,打败了查理和他的军队。
1649年1月,查理在伦敦塔被处死刑,产生以奥利佛.克伦威尔为护民官的共和政治。他在1658年死,1660年查理二世做英格兰与苏格兰的王。
8、大放逐
查理二世登基,立刻使英国教会复归到监督政治,议会又通过严厉的法律,强制所有的教会遵行英国国教会的政治和礼拜仪式,约有2千名不遵行此法令(叫统一令 Act of Uniformity 1623年发布)的长老教会牧师被赶离教会。不但如此,在1665年颁布“五英里条令”(Five Mile Act),禁止这些被放逐的牧师,进入离前任地五英里内的地方,和进入离自治都市五英里内的地方。1661年又作成“地方自治体法”(Corporation Act)禁止非国教会的牧师转任唯一可改行的职业——教师。
在查理二世与詹姆斯二世治下,英格兰与苏格兰的长老主义者所受的逼迫,是教会史中最激烈之一。但那也是先人留给我们宝贵的遗产之一。
9、废止后的长老主义
虽然在英国回复监督主义,并不是长老主义从英国消灭,但在英格兰需继续走坎坷之途。
以后,威廉与玛利成为共同统治者的1688年之荣誉革命,和以后的“宽容令”(Toleration Act1689年)发布后,也只准长老主义的自由,而不准组成中会或大会。所以牧师都被孤立各自为政,甚至产生一位一体主义等异端,所以英格兰的长老主义就衰退了。
但到了19世纪初,英格兰的长老主义者开始福音性信仰复兴运动,这是受约翰.卫斯理的领导下,遍及英国的卫理宗信仰复兴运动的影响。还有我们不能忽视移住在英格兰的苏格兰长老派的感化。
1876年,许多长老派合并结成“英国长老教会”(The Presbyterian Church of England),这个教会拥有300间教会和6万名会员。到今天已达7万5千名会员,在剑桥有神学院,它与剑桥大学有密切的关系,拥有优秀充实的教授阵容,被称为“威斯敏斯特大学”。英国长老教会是世界上神学和批评学方面属自由主义。(这句看不明白,可能是作者没有校对)
今天全世界的长老教会因得到威斯敏斯特信仰告白,威斯敏斯特大小要理问答、政治规准和礼拜指南,由衷感谢英国长老教会。
在基督徒生活和思想里,从这些长老主义规准所得的感化是无法计量的。只说小要理问答,对男女老幼的生活形成也有很大的影响。伟大的苏格兰人多玛斯.卡莱尔所说的,可能许多人都会表赞同吧!他说:我愈年长,做一个将移居永远世界的人,愈思想在孩童时期所学的小要理问答的第一问“人生主要的目的是什么?”答:人生主要的目的,是在彰显神的荣耀,永远以他为乐。就愈明白它意义的完全和深度。
10、在苏格兰的威斯敏斯特规准
威斯敏斯特规准制定后,苏格兰长老教会总会就立刻采用它,这是长老教会历史上应特别记述的事件。这个教会抛弃了诺克斯以来自己所有的信仰告白、要理问答、政治规准、礼拜指南、诗篇歌集和圣诗,而采用威斯敏斯特信仰告白,威斯敏斯特大、小要理问答,政治规准,礼拜指南和诗篇歌集,这是值得注目的事件。
而且我们知道威斯敏斯特会议的议员,是由清教徒牧师121名和苏格兰的牧师4名组成的,可知这事实的重要性。
为什么苏格兰长老教会要这么做?一个理由是威斯敏斯特信仰规准,但主要的理由是,相信这样做就能促进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的教会教会合并。他们抱一个梦想,要把三个国家的长老教会合并,形成伟大的统一长老教会。可是这个梦想因英格兰废弃了长老主义而未能实现。
虽然苏格兰长老主义者要统一三国长老教会的梦想破碎了,威斯敏斯特信仰告白却发挥意外的大作用。长老主义虽在英国失去光辉,却继续存在苏格兰人的信仰里面。因苏格兰长老派的人们移民和传道,把威斯敏斯特信仰规准传到北爱尔兰、北美、澳州、纽西兰、南非、中国,直到地极。
11、现况
1972年英国长老教会与英格兰威尔斯公理会合并,改称为“英国联合归正教教会”。
注释:
《长老教会之历史与信仰》作者:李约翰(台湾长老会)――书摘
本文所摘内容均出自本书,未经作者授权,转载请注明。此书已绝版(1985年出版),更无法联系上作者,故未经作者授权就上传网络。
摘录者注:只摘录了本书的历史部分,教义部分省略。上文是转载本处https://mp.weixin.qq.com/s/ChmaJVvFK2QCBr8Mim7ej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