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伟娟坚持分享2024天。一天一点点,读书分享67天(2023.3.21,星期日)
移情性阻抗
防御性阻抗:病人通过分析师重复体验对本能冲动和情感的防御,其结果是掩盖了移情反应的其他内容和形式。(防御性移情就是,我只给你看我这一点,到后面的真实我不给你看。现实中很多这样的人——我为了表达我的诚意,我让你看了我指头尖那么点事,但这只是代表真实的那一点点,其他的真实不让你看见。那我对你到底是真实的还是欺骗的。这很考验人性。因为我给你看的并不是我真正想表达的。就是我应该带你去真正的地方,但我故意暴露了一些别的部分,我把你引向其他地方,让你混淆。)
最常出现的防御性移情反应是对分析师保持合理理性的行为(所以,咨询中过于客观、理性、客气属于防御性移情。比如:“好,老师,那我们说吧。我身上的问题第一是……,第二是……有很多这样的咨客。这实际上是一种防御。还有一种就是,你跟他谈了很长时间,你从来没有碰/摸到过他的情感。这也是防御性移情。所以,咨询师要有跟来访者建立真正的关系的能力——有荤有素——有理智的关系也有情感的关系。很多时候,某些同事关系走不深,为啥?只有理性的关系没有情感的关系,或者情感的关系很少。如果你和一个人只有情感关系,没有一点理智关系,这只是片面的关系,非真实的关系。所以,纯粹情感关系属于移情,过分的移情。纯粹理智关系那叫情感隔离。不真实。)或者说非理性行为的长时间、明显的缺失应看作一种移情性缺失,(就是,他在你面前太正经了。这世界上有没有纯粹正经的人?如果一个人在你面前过分地正人君子,你要小心点,那是狠人。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种特别自然的关系,会有多重的表现。这个点非常重要,所以,我们要善于去感受和捕捉对方的情感和理智这两个层面,从这两条线去看人。他在你面前说五分钟的话你就可以捕捉到这些东西才对。包括孩子也一样——跟孩子你要评估他的理性功能和他的情感功能,对不对?他说话时,你观察三五分钟就可以感觉出来了。他这两项功能都是什么水平?正常不正常?能否跟外界产生联结?有没有卡点?如果说哪一块有问题你该怎么办?拿个“小针”扎扎看看他的反应,看有多疼。一个人一直跟你说理智的部分不讲情感,特别是有社会成就的妈妈,她理智起来比男人还猛。男人有时候喝点酒偶尔还不理智一回,女性理智起来她就一直理智。就用条条框框,那就问她:“你的感觉呢?你上回哭是啥时候?这你不难受吗?”探探呀,探探你情感功能现在是处于啥水平。如果一个来访者坐在你面前一直哭一直哭,说说哭哭,那咋办?你是不是得用逻辑框架去判断判断他有没有整理自己思绪的能力?还是说,一说就陷入到情感里?你得判断一下他到底是啥水平。这很重要)这种缺失实际上本身就是一种移情反应,一种防御性移情反应。坚守理性行为具有防御功能,背后常常隐藏着本能冲动、优势情感和非理性。
例如,一个努力成为“好病人”的人,常会在分析一开始就呈现出这种防御性反应。(还有就是总夸赞你,夸耀你。你就像是一个指针,要不停地去探他的语言,假如说←边是理智右边是情感,你要去探,他若在中心点那应该就是健康的,他能驾驭两端。他但凡偏一端你就要分析,这里边是不是防御?)
防御性移情反应总是表明对隐藏的本能和情感的恐惧。防御性移情通常是自我协调性的,从而增加了技术上的处理难度。
(所以,有时候这种探就特像中医,阴阳理论,你问问阳面再问问阴面,两边都问问你就探出来了,这也是个框架。有咨询师经常反着问。假如一个妈妈带着一个厌学的孩子到这了,哭着死活不想去学,早上光说有病,身体不舒服,死活要请假。他坐咨询室了,我肯定不会问他啥时候去学,而是会问他:“啥时候休学?还是彻底不上了?”他常说:“不是啊,……”这样问就可以探出厌学的孩子他纠结在哪。因为“有阻抗”是阳面嘛,直接问他“啥时候休学或者直接不去学”,就把他的恐惧直接挑开了。然后我就能知道他纠结的地方到底是啥。你要在两端探,找到他中间纠结的那个点究竟是啥,把它捋出来。所以,问话的那个力度和那个方向心里要有数。看似好像瞎聊天似的,但那里边有设置,一问孩子就说呗,因为啥咋了,遇到啥事了……然后再共情再支持再往下一步一步走。这样声东击西式的问,叫“打开对话空间”,很多咨询聊不下去,是因为大家不知道对话空间是什么。来访者来跟你讲他的故事,他是一个平直的叙事,如何打开对话空间?在他的叙事里边,把他的叙事“撕开”,“撕开”不是找事——“你说的不对,我说的才对”,这不是支持性的撕开。支持性的是啥?他叙事一般描述的都是事物的显性部分,但凡有显性一定有隐性。他的叙事里边包含了他的态度、倾向、情感、观念,这时要问他的相反面——隐性的部分。问相反只是其中的一个策略,不是说逢啥必反,不是说非得那样,但这样子就打开了对话空间——就跳出了他叙事的螺旋。来访者的叙事是一个漩涡呀,要不然你就掉到他的故事里了!他会把你拽走。如果你自己再有点“内心戏”,那会掉得更深。人家还没吸引你呢,你自己就往里钻,那你如何打开对话的空间?!对话空间不只有他,还有你的东西在呀,有你的影响力在。虽然不能有你的主观加工但你的影响力在呀!所以要打开对话空间,你只有打开对话空间你才能够深入。你无法打开对话空间时你会感觉你跟这个咨客聊天就一直在表面打转,进不去。日常聊天也可以这样。)
移情泛化:对分析师的反应是病人习惯性、代表性、典型性的行为反应。通常,这种移情体现出病人客体关系的总体特征。
泛化背后往往有创伤或者说有持续强化的过程。拿老师举个例子:逢人就怼。这属于移情泛化。那是老师对你的的移情,你别自己往坑里跳。移情泛化有一个表现就是“习惯性语言”,包括刚才说的有内心戏的老师,有个习惯性的语言即老是征求“我可不可以再问一个问题?”这个习惯性的语言里也有泛化的东西。当你说这个下意识的习惯性的语言时你把对象当谁?对象的真身应该是谁?不是说移情是对过去的重复吗?那这个人到底是谁,具体是谁只能自己感受。语言只是一种行为,有的人特别喜欢帮助别人,成天就是习惯性的要去做很多事情。当然有时候帮助是越界的。所以帮助背后可能暗藏了一个对他人的愤怒。他要把他的影响力施加在别人身上,他用了帮助的行为。表面看符合道德符合情感,但背后的潜意识动机(再次强调他不是故意的,人没有那么恶)是对他人的掌控。如果来访者是一个习惯性帮助他人的人,如何打开对话空间?可能一上去就问:“你控制他人美不美?”当然不是直接去问,一定要先建立好关系。生活中有各种各样习惯性语言是不是都是移情泛化?不一定。有时候真的只是口头禅,没那么多背后动机。所以你要去分辨去觉察——你得看移情“移情里移的是什么情?移情里有什么?移情里主要是“性”与“攻击”。所有从象征与隐喻的角度最后指向性与攻击的部分属于移情泛化。如果你的口头禅是当地人的习俗,大家都有的,这不叫移情泛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