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月亮,
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
这是诗人米扎尔·穆罕默德·阿里·赛一伯的诗作《喀布尔》里赞美阿富汗喀布尔这座城市的诗句。
从诗句中你也能感受到未遭战火蹂躏的阿富汗有多么美丽。
书名《灿烂千阳》取自其中。
年初和女儿共读了卡勒德: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因为太喜欢他的作品了,于是我们又阅读了他的第二部作品《灿烂千阳》,这本书成为今年我和女儿亲子阅读的第5本书。
一 关于作者
卡勒德胡赛尼,1965年生于阿富汗喀布尔市,后随父亲迁往美国。毕业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系,现居加州。
《灿烂千阳》是胡赛尼的三部曲之一,出版之前这本书就受到极大关注,2007年5月22日在美国首发时,上市仅一周销量就突破100万册,被很多评论家赞誉为“超越《追风筝的人》的伟大作品”。
二 关于本书
很多人都说《灿烂千阳》这本书的力度和深度超过《追风筝的人》,因为作者卡勒德胡赛尼首次将关注焦点放在阿富汗妇女身上,呈现了阿富汗女性令人窒息的悲惨处境。
作为哈拉米(私生女),主人公玛丽雅姆从一出生就注定要背上耻辱的标志,活得比别人更沉重更心酸,15岁时她被父亲逼迫嫁给了40多岁的鞋匠拉希德,沦为鞋匠的附属品和生育工具。这使她从父亲的阴影中走出来,掉进了另一个更加黑暗的深渊。
18年后,少女莱拉的父母死于战火,恋人也在战乱中失踪,莱拉的生活陷入了黑暗。举目无亲的莱拉为了保住与爱人的孩子,不得不下嫁鞋匠拉希德,命运就这样把玛丽雅姆和莱拉紧紧的绑在了一起。
三 个人感悟
1 一种不可思议的悲剧美
在这本略显散乱但却睿智的小说中,卡勒德·胡赛尼延续着他富有同情的叙述方式,以简练动情的语言特色,刻画了他对日常生活的洞察以及人类情感细致入微的体现。
虽然故事前6章的叙述相对比较平淡,只讲述了玛丽雅姆从出生到15岁母亲去世时的事情,可就是这种淡淡的,平静的语言叙述,为作品渲染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悲剧美。
小说中玛丽雅姆的母亲说:“每一片雪花都是人世间某个悲哀的女人叹出的一口气。雪花让人想起像我们这样的女人要承受多少苦难。”随着小说的深入,你会强烈的感受到在一个父权的社会中,家庭是造成女性苦难的无底深渊。
玛丽雅姆从小跟随母亲住在城外的一个土房子里,她的父亲是一个有三房妻子的富人,每周来看望她一次。挚爱父亲的玛丽雅姆无视母亲对她哈拉米(私生女)身份的提醒,在15岁生日时独自去寻找父亲,母亲不愿看到女儿日后的悲惨命运而自杀。玛丽雅姆被不愿家族名声受影响的父亲嫁给40多岁的鞋匠拉希德。
婚后玛丽雅姆不断受到丈夫的虐待,讥讽,习惯性流产7次让她始终生活在家庭暴力的阴影中。
另一个主人公莱拉的童年比玛丽雅姆快乐多了,她有一群玩伴,有相对温馨的家,还有爱她的人的呵护。但战乱使得莱拉被迫嫁给拉希德,婚后的莱拉不仅沦为生育工具,她稍有不顺从,便会和玛丽雅姆一样,遭受着丈夫的毒打。
后来莱拉的爱人塔里克出现了,忍受着27年无爱婚姻的玛丽雅姆决定用自己的生命拯救莱拉和孩子们。她拿起斧头挥向丈夫拉希德后,坦然赴死,莱拉和孩子们终于迎来了平静幸福的生活。
在玛丽雅姆即将被枪决时,作者写道:“接受死刑前有二十步的路程要走到枪决点,当玛丽雅姆走过人生这最后的二十步的路时,她忍不住希望自己能活得久一点。她希望能够再次看见莱拉,希望能听到她爽朗的笑声,在星光点点的夜空下,再次和她坐下来喝一壶茶,吃几块饼干。她想她将不会看到孩子长大成人,将看不到莱拉的孩子会长成一个何等漂亮的少女,将不会给她的双手涂上指甲花,在她的婚礼上分发喜糖;想到这些,玛丽雅姆感到悲哀,她想如果可以成为一个老人,陪伴她的孙子孙女,她将会非常乐意。”
玛丽雅姆这份坦然赴死时的笃定,给小说渲染了浓烈的悲伤悲壮感,也会让你看到战争、贫穷、父权对女性的伤害,让我在阅读时久久不能释怀。
2 一部关于忍耐与希望的故事
如果注定要面对惨淡的人生,我们将何去何从?
虽然一千个人对这个问题会有一千种不同的答案。但忍耐、希望等词语一定会列入其中。
《灿烂千阳》就是一部关于面对惨淡的人生时,我们要学会忍耐,更要满怀希望的小说。小说中关于忍耐有过这样的一段描述:当玛丽雅姆还是小女孩时,她的母亲就对她说:“女人这一辈子,要学会一件事,那就是忍耐。”
“世界的鹅毛大雪,谁又能听见谁的呼唤。”在小说中,你会看到阿富汗的老百姓要忍耐饥饿与疾病;妇女要穿着厚厚的卡布忍耐约束;家庭要忍耐战争的创伤;难民要忍耐流离失所;国家要忍耐战争。
每一个布满灰尘的面孔背后都有一个灵魂,被遗忘于文明之外的玛丽雅姆少女时也曾勇敢无畏,但在冰冷逼仄的现实面前,玛丽雅姆的青春、梦想和柔情万种在忍耐中被桎梏耗尽。玛丽雅姆拿起斧头挥向拉希德的那一刻的她终于解脱了,一切的苦难都随着她生命的终结而结束。
除了忍耐,我觉得这本书更像是一本阿富汗女性的希望之书。相比丽雅姆,书中的另一个主人公莱拉要幸运的多,原生家庭给予她的爱,让她在被迫嫁给拉希德后,在贫困、家庭暴力、死亡的威胁中,厚厚的卡布也不能罩住莱拉追求幸福和自由的心,她敢于反驳残暴的丈夫,并据理力争。
她将悲苦潜藏在心底,在晦暗的生活里,她邀请玛丽雅姆在清冷的月光中共饮,在午后的阳光下敞开心扉交换秘密,在黑暗中扶持对方,在绝望中憧憬着未来。
属于不同时代的两名悲惨女性,她们身上相互交织的忍耐与希望,让曾经水火不容的两人,缔结了不可思议的,看似不可能存在的情谊,成为对方最贴心的亲人。
最终在玛丽雅姆的成全下,莱拉带着孩子与爱人过上了期许的幸福生活。但莱拉从未忘记过玛丽雅姆。战火停熄后,莱拉去玛丽雅姆的故乡,探寻她的成长足迹;到恤孤院当老师,给孩子们送去知识与爱心,像父亲希望的那样,变成一个无所不能的自己。
纵观全书你会看到历尽坎坷与折磨的玛丽雅姆内心依旧保持温良,尝尽离别与苦楚的莱拉更是从未丧失希望。一路坚定炙热前行的她们,才是真正照亮苦难阿富汗女性永不陨落的“灿烂千阳”。这就是书中最打动我的地方。
如果你问我:注定要面对惨淡的人生,将何去何从?
我的回答是:当你觉得自己的人生千疮百孔时,在把它嚼嚼咽了的同时,依然要怀有永不磨灭的勇气和信心。有了爱和希望,再灰暗的日子也能闪闪发光。就像千千万万阿富汗女性在卡布后的面孔是哭还是笑,没有人知道,但她们呈现给世界的双眼却一直充满希望。
总结:
作者的写作手法非常成功,以他天才般的敏锐,通过通俗又缜密的叙事能力,把两个女性在绝望与微弱的希望中互相救赎的故事写的非常成功。
全书中作者不曾说过半个字去同情主人公,但那份悲悯却透过笔尖渗入人心,让人看到动荡不安岁月里阿富汗女性苦苦挣扎的缩影。
他不曾说过一个字描述灿烂,但我们却已然感受到阿富汗妇性灿烂千阳般的人性光辉。
文章的最后写道:每个阿富汗人的故事都充满了死亡、失去和无法想像的悲哀,这让她吃惊不已。然而,她也看到,人们找到了一种苟且偷生、继续生活的办法。
阳光并不普照,有的国家温馨安逸,有的国家战乱纷纷。在性别对待上也是如此,有的国家男女平等,有的国家男尊女卑。小说中这个曾经繁荣如今战乱的国家,女性们几乎不出门,听到有人敲门,第一反应是惊恐,然后带上卡布,唯一的解脱方式就是嫁人。在全世界都在鼓励自由、平等的时候,这个地方的女孩子们却连受教育的权利都不能拥有。
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愿怀揣善良的人们可以被温柔以待,向每一个不甘于平庸,不屈从的阿富汗女性致敬。
A Thousand Splendid Suns,灿烂千阳,多么美丽的名字。如果你和我一样喜欢《追风筝的人》这部作品,请一定不要错过这部动人心弦、用爱的力量战胜恐惧、令人难忘的鸿篇巨著《灿烂千阳》。
最后附上
米扎尔·穆罕默德·阿里·赛一伯写的诗歌《喀布尔》
美丽的喀布尔啊,群山绕四旁
她那人生的荆棘,玫瑰也嫉妒若狂
大风吹起她的微尘,刺痛我的双眼
但我热爱她,因这微尘诞生过阿舒翰与阿热凡我称颂她那明艳的郁金香
我为她葱郁的林木而歌唱
从巴斯坦桥流下来的河水是多么清冽
但愿安拉保佑这美景免受俗眼的污染
基尔兹选择了经过喀布尔走向天堂
让他更接近上苍,是她的峰峦
一条护城的神龙,在她巍峨的城墙上
每一块城砖的贵重,胜过价值连城的宝藏
喀布尔每条街道都令人目不转晴
埃及来的商旅穿行过座座市场
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明月
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
清晨,她的笑声如同花儿一般欢快
夜晚,她的漆黑好比秀发似的乌亮
她那些动人的夜莺唱着美妙的曲调
焚烧的树叶,它们唱得热烈而悠扬
而我在贾哈娜拉和莎尔芭拉的花园咏叹
连天堂的杜巴树也妒忌它们的郁郁苍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