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保障各教育阶段从入学到毕业的全程全部资助,保障贫困家庭孩子都可以上学,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困难而失学。学校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应从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爱心帮困入户、做义务家教和义务家长;建立留守儿童、贫困、单亲家庭子女台账,加大与周边幼儿园、托儿所的紧密联系;聚集各方资源长期“精准灌溉”,补偿缺失的亲情和温暖;长期建立“爱心基金”构设“爱心储物箱”,让爱不再缺失,共筑爱心桥等途径和方法坚持教育精准扶贫的计划性、对象性和长期性。
关键词:教育精准扶贫 留守儿童 贫困家庭单亲家庭孩子 计划性 对象性 长期性
正文
十九大报告强调“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要求 “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而保障各教育阶段从入学到毕业的全程全部资助,保障贫困家庭孩子都可以上学,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困难而失学。这就是教育扶贫的目的。近几年来,我们学校坚持按照中央、省、市的统一决策和部署,认真实施教育扶贫计划,圆满完成教育精准扶贫的工作任务。纵观我校的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我觉得要做好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必须坚持“三性”。
一、做好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必须坚持“计划性”。
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计划性是做好教育扶贫的基础和首要工作。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计划性,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育扶贫攻坚是一项重大任务,都必须要有计划性、预见性。
做好教育精准扶贫的计划性,对扶贫的情况要一清二楚,对学校的状况、地理位置、教学条件、基础设施、学生人数以及受教育的程度,要进行全面的调查和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分门别类根据我们学校现有的资源与条件,予以做好教育扶贫的工作计划。我们学校是经济开发区城区的一所公立学校,所招收的学生对象都是附近居民及外来打工家庭的孩子,许多父母为了解决经济困难问題外出打工,便留下孩子让家中老人看,这些孩子便成了留守儿童,据调查摸底2017-2018学年度在校有46名留守儿童和7名遗孤儿童,和部分贫困家庭、单亲家庭孩子。而当前这些困境孩子缺乏的就是家庭和社会对他们的关爱。他们往往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或因是内心羞于表达,往柱被家庭、社会所忽视;同时我们学校也还有少数家庭,面对不很高的生活费,也只能是望“学”兴叹。面对这一切,学校领导做出了一系列的周祥的教育扶贫计划:1、把国家的资助政策落实到户,为我校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印发教育资助政策和受资助学生情况入户明白卡,全面提升贫困户对国家资助政策的知晓率。2、将爱心帮困入户,采取师生捐助、争取社会力量捐助等形式,确保困境学生安心上学,渡过难关。3、做义务家教。采取“一帮一”或“一帮多”等办法,通过平时作业辅导和利用业余时间登门作业辅导,提高贫困家庭学生学习成绩。4、做义务家长。针对我校 “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单亲家庭”子女家庭情感缺失,生活习惯养成、道德品质养成方面的缺位,我们要积极充当“义工妈妈”、“义工爸爸”,通过开展“心理疏导、情感交流、心语表白”等关爱行动,着力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我们学校为将教育“精准帮扶”工作做好做实,全体教师分成七个小组利用双休日和休息时间,走访慰问了精准帮扶对象,开展“一对一”长期结对精准帮扶贫困家庭学生的活动。各小组的教师在帮扶的贫困学生中与他们面对面亲切交谈,嘘寒问暖,悉心了解结对帮扶对象学生的家庭现状、人口结构、健康情况、致贫原因、外出劳务、家庭收入以及脱贫愿望等基本情况,进一步摸清了“家底”,增进了彼此感情。学校和教师们并为帮扶学生送上了文具、棉被、牛奶、大米、食用油等慰问物品。
老师利用业余时间常与自己的帮扶学生进行上门家访、周末辅导、促膝谈心,从而一对一地帮助解决了他们生活、学习中的实际困难。五年级有个寄居在亲戚家的男孩,老家住在怀化市一个偏远的山村,父亲在他5岁时死于矿难,母亲离家出走杳无音讯。与84岁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借居在废弃的公路站烂房子里,朝不保夕。孩子的可怜遭遇受到了我校一个老师关注,她与家人商量,全家共同资助这个孩子。每年春节和春秋开学她会定期资助孩子3000生活费,准备生活用品及学习用品若干,定期和家人一起探望孩子。去年在她的努力下,多方筹集资金10万余元给孩子家修建了一座70多平米的住房。接受帮助的孩子表示自己要加倍地努力学习,懂得感恩,把爱心继续传递下去,老师们的期望,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回报社会。
二、做好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必须坚持“对象性”。
教育扶贫的“对象性”即扶贫的人群是学生,要做到心中有底,要做到分类施教,分类扶贫,扶贫的对象要有针对性,要精准。
1、建立留守儿童、贫困、单亲家庭子女台账
对留守儿童、贫困家庭、单亲家庭子女的统计上报学校应做到“精准”二字,班主任必须通过走访,进社区入户调查后确定,做到不滥报,也不能漏报。贫困儿童经济条件比较差,他们是要帮助和扶贫的,但贫困儿童不一定是留守儿童,所以学校、老师们得对自己的学生家庭情况,经济状况了如指掌,认真排查核实,找出需要帮助的,应该帮助的。学校对贫困儿童的确定,最直接的方法是和社区对接,从精准扶贫户中考察、筛选。社区、学校先应组织全面清查、统计行动,采取“顺藤摸瓜“”的方法,对留守儿童、贫困家庭、单亲家庭子女进行彻底摸底。因为留守儿童、贫困家庭、单亲家庭子女有新增和减少情况,建立留守儿童、贫困家庭、单亲家庭子女台帐建档立卡,并建立学校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明细帐本,不留漏。此外认真落实对留守儿童、贫困家庭子女回访制度,跟踪制度等各项工作度,使“精准帮扶”工作得到长期有效开展。
2、加大与周边幼儿园、托管班的紧密联系,做好幼小衔接。
在学校附近有很多有条件的幼儿园,托管班,学校经常与他们取得联系,提前做好调查了解幼儿园学前班留守幼儿及贫困家庭、单亲家庭子女的情况,而这些幼儿大都缺乏学前教育的正面引导,他们不应成为特殊的“学困生”,他们的学前教育情况,应当得到更大的重视,使留守、贫困、单亲孩子的“托管”规范化、合法化、制度化,这样可以有效保证这些孩子的幼小衔接,也能使他们跟上同龄人的学习进度,健康成长。
三、做好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必须坚持“长期性”。
正确认识当前形势,认清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长期性。教育扶贫工作的“长期性”必须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艰巨性任务,不能搞短平快,必须实施长期的计划。
教育“精准扶贫”涉及的留守儿童及贫困家庭子女间题是我们学校将在很长一个时期存在的无法回避而又异常棘手的问题。但只要政府、社会、家、学校四位一体,齐抓共管,群策群力,那么教育精准扶贫一定会得到圆满的解决。
1、聚集各方资源长期“精准灌溉”,补偿缺失的亲情和温暖。
我们学校通过整合后方单位资源、发动身边的朋友、聚集社会资源,为热心公益慈善事业的爱心人士长期与学校、留守儿童、贫困单亲家庭儿童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关爱和支援那些真正困难、需要帮助的孩子们。今年4月份,学校领导联系市青年企业家协会与我们学校的遗孤孩子建立一对一帮扶关系,帮助孩子们解决实际困难,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询问孩子们家庭、生活、学习等各方面情况,以及孩子们有什么要求和心愿。五年级的一个女孩,父亲在她年幼时过世,母亲用柔弱的双肩扛起了家庭,边打工边抚养女儿,伺候公婆,在高强度的压力下,身体彻底垮了,现母亲身患癌症,扛不动这个家了……女孩哽咽地说她最大心愿就是母亲能早日战胜病魔,早日康复!三年级的一位憨厚可爱的懂事的小男孩,父亲在他二年级时溺水身亡,由母亲独自抚养,家庭困难,当问起他有需要什么帮助、有什么愿望时,孩子回答:“我好想能梦见爸爸一次。”孩子的这个心愿让所有老师和企业家们心酸难受,热泪盈眶。青企协对我们学校七名失去父亲或母亲的遗孤孩子进行分组精准帮扶,责任到人,建立最合适的帮扶模式。与孩子家长沟通联系,利用节假日时间带孩子走出家门一起玩耍、游戏、陪伴,添置生活和学习用品,补偿孩子缺失的亲情和温暖。爱心活动将长期持续,让这些遗孤孩子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温暖。
2、长期建立“爱心基金”构设“爱心储物箱”,让爱不再缺失,共筑爱心桥。
一人的力量也许无法惠泽世界,但聚沙成塔、积少成多,涓涓细流,可以汇成江河。把爱心汇集在一起,传递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学校号召全体教职工和学生成立爱心基金,各班分班进行,每个孩子纷纷把自己的零花钱投放到捐款箱中,把自己的一份爱心奉献出来。启动“爱心基金”定时地给这些贫困孩子买课外书籍、买作业本、笔等学习用品,帮助他们渡过难关,让他们不因为缺少学习用品而落下成绩,使他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积极广泛宣传发动师生捐款捐物,每个年级组构设“爱心储物箱”,配有学习用品、课外书籍、雨伞、药品和一个特殊的小金柜以备随时扶济所需学生。
一元钱,温暖一个心房;一份情,传递一份力量;一点爱,撑起一片蓝天!将真情植入孩子的心田,让爱不再缺失,共筑爱心桥。学校倡导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精神,号召动员全体教师和学生捐物捐款成立爱心资助箱,随时准备救济困境生的基本生活用品,保证他们在学校无后顾之忧,从而更能激发他们努力学习,健康成长,从而全面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我们作为教育战线的教师,将按照习总书记所说的,“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发挥自己的正能量。
授人玫瑰,手有余香!让我们伸出友爱之手,相互携手,一起来高度重视并关爱留守儿童和贫困家庭、单亲家庭子女吧,让关爱的力量,能够温暖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心灵,让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在这个新时代开花结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