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共四部分
一,直面自己的需要,而不是粉饰它。
二,教会你身边的人如何爱你,是你的责任。
三,爱是积累来的,不爱也是。
四,你获得的爱,取决于你感受它的能力。
“教会你身边的人如何爱你”——读《当你开始爱自己,全世界都会来爱你》第四章读书感悟一 看似每天重复,却在不断发现和改进
前几章是在书上做一些勾画,发现有好多灵感和思路过后就忘掉了。今天,我做了简单的笔记,把重要的点和灵感记录了一下,看似又多花了一段时间,但感觉非常的好。
我发现作者在不断的讲事例,通过事例来论证她的论点。这就和我们给家长讲课一样,论据和论点一定是一致的才能有说服力。周梵老师在这方面确实是高手。
书中的每一个事例篇幅都不长,但是特别的贴切,让人一下子就能明白那个论点的意思。我想这是我要加强的地方。
读书感悟二 真正痛苦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被评判为“你是错的,你不值得被爱”
说到这一点,我们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的有感受。因为在我们成长过程中,发生了太多的事情,而我们的父母是真正的看到了这个事情?还是看到了我们本身呢?这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
周星驰五岁的时候,因为想要玩具,被妈妈莫名其妙的打,一直到50多岁都没法理解。妈妈传递给他的信息就是:我不被爱,我要那个玩具的想法和行为是错的,我不值得拥有它。
知道周星驰成长经历的都知道,他从小生活在单亲家庭,妈妈一个人带大了他们兄弟姐妹几个,条件非常的艰苦。所以妈妈那一刻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你别要了,我买不起。可是,妈妈没有一致性表达,孩子就会用自己的方式解读,到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不被爱的。
我自己对孩子也有过这种情况。在我的经济很紧张的时候,当孩子提出要买比较贵的衣服或者物品的时候,我不是直接告诉他,“咱们现在钱比较紧张,这个价格的东西对我们来说暂时比较吃力。”而是会找其它的理由,比如:你还小;你还是学生;要学会选择物美价廉的东西……来掩饰自己出不起钱的心虚。
其实类似的事情在我们每个家庭里都会不断上演,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父母不去直接表达自己,让孩子真正理解我们是什么意思。而通过愤怒,指责,打骂,来掩饰自己内心真正不愿意让人看到的部分。
殊不知,孩子可能错误的解读或者无法理解而埋下“不被爱、你不值得拥有”的信念,要知道种下去容易,当这个信念已经生根发芽,根深蒂固的时候,想要拔除可就难了。
读书感悟三 表达自己想要的,而不是等待别人给予
这本书里不断的提到“创造”一词,让我感觉很有力量。作者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创造互动模式”,把我带向我是主导的方向。
社会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人和人要打交道,如果是一个人的世界,也称不上社会了。既然是人和人组成的世界,那么必然要有互动,不同的互动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有来访者咨询说,他感受不到对方爱他,所以他觉得对方不爱他。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有问题的。感受不到爱和有没有爱,其实是两码事。
就拿爱人给我买零食这件事情吧,大概分这样四个阶段:
1、在结婚初期,我们还在甜蜜阶段的时候,他给我买任何东西,我都觉得那是爱。
2、进入磨合期之后,我们会因为习惯理念的不同,经常会看对方不顺眼,这个时候,他给我买零食,那就是应该的。
3、当然,再严重一些,每天打架吵闹,也就不会再给我买什么回来了,呵呵。这个时候,我的感觉是:你看,他连这么小的东西都不愿意给我买了,他真的不爱我了。
4、学习成长之后,不再期待他给予我,而是主动的给予他。慢慢的,他又给我开始买零食,还会打电话问我想吃什么?这样子哪怕是一包瓜子儿,我都感受到他对我的爱。
人真的很有趣,本来直接表达就会省去很多麻烦,但非要绕非要让对方猜,结果导致了很多的矛盾、误会产生。
我们都希望被看到,而往往却看不到别人。所以,想要得到什么我们就先给出去什么,同样,别人需要什么我们就给补什么,就这么简单。
读书感悟四 爱和不爱都是积累来的
还是那句话,我是一切的根源!今天的结果,一定是以前就开始创造的。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导演,只是我们能不能看到自己的角色而已?有些人一直到死都以为自己是受害者,是被别人操控的,自己的苦难都是别人造成的。
而真正活明白的人就知道,自己才是人生的主宰者,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己吸引来的。爱或不爱,成功或不成功,全部都源于自己。
我特别赞同作者的一个观点,夫妻两个当中,有一个人愿意去成长,那么一切将会不同。
当一个人明白了爱或者是不爱都跟自己有关的时候,就会放下很多要求和期待,而更好的做自己,做和自己相符的事情。
有一句话说的是:“我对了,一切就都对了。”
当我们真正的臣服于我们自己的时候,去尊重我们这个生命最自然的状态的时候,就一切都对了。
感恩祖祖辈辈创造了我这个独一无二的生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