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接触MBTI,是高考完的暑假。
正值填志愿的关键期,本就为职业、未来感到无限迷茫的自己,应对一团糟的高考成绩和接踵而至的学校志愿,显得力不从心、懒懒散散。在一摊连名字都没听说过的专业海洋中,渺小得不知何去何从。
高三,大概是我最庸碌的时光了。随波逐流地努力,把取得好成绩当作第一重要事,自己内心却在不认同与无法改变之间痛苦挣扎。不知道自己是谁,想做什么事,想到哪里去,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一股子发自心底的迷茫充斥了整个高中,外在的自己却又沉浸在肤浅的表层,静不下来、沉不下去思考人生。
像是把命运交付给了老天爷,被掷骰子般随机抛到了一所不算太好又勉强过得去的学校,专业也是选择序列的最后一位。
还好,我是一个不容易被打倒的乐观主义者。高考并未给我难以释然的挫折,或许是没付出真心努力的缘故,却让我开始深刻反省最本源的哲学命题:我是谁?我从哪儿来?又将去往哪里?
填志愿后,个体性格、职业意愿、未来发展,这些词汇在我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于是我开始接触到一些性格分析工具,MBTI是其中之一,还有九型人格、霍兰德职业代码、职业锚测试等等。没有找专业的职业规划师,全是自己在网上瞎找瞎看瞎摸索。但这些阅读经历却让我更加了解自己、认识了自己。
有人说,人生不过是认识自己、认识世界。我想,高考失利也不失为一件好事,它叩响了我的「认识自我」之门,让我开始着手这件人生旅途中最重要的事。
进入大学后的第一年,也在不断探索MBTI,想通过这个人格分析工具,了解自己、认识他人。诚然,它有太多局限性,也承受了许多质疑与批评。但就其探索自身内在性格、心理、外在行为的哲学本质内核,是有其可取之处的。测试结果的信度不够高,影响因素较多导致效度也不够高,但我始终认为,MBTI的16类型,给自己贴标签具体是什么类型从而划分阵营,并没有那么重要,这种划分也窄化矮化了人格理论,违背了其探索自我和他人的初衷。基于荣格理论的MBTI八项功能分析,这种分析方法才是MBTI的精髓。
下面简单聊聊这八项功能:
首先,八项功能Ni、Ne、Si、Se、Fe、Fi、Te、Ti,是基于四大维度(E外倾&I内倾——能量的来源与去处)、(N直觉&S感觉——获取信息的方式)、(F情感&T理性——面对决策的态度)、(J判断&P知觉——生活态度)。然后,第二、三种维度与第一种维度的结合,形成了八项功能。
以Ni、Ne为例,直觉N注重抽象无形事物的可能性,而感觉S注重有形而真实存在的事物,强调五感。而Ni和Ne,就像凸透镜和凹透镜一样。Ni强调许多事物归于一个规律,颇有九九归一,西天取经求得佛法之感。Ne像是大开的脑洞,从一点发射出,在天边盛放的绚烂烟花,璀璨而丰富。
通过分析自己人格类型的主要功能、辅助功能、替补功能、劣势功能,与日常生活中的内在心理与外在行为结合,描述现象,解释原因,再用功能优劣势预测可能,以主观意愿和动机控制和改变自己的功能。从而,达到扬长补短、完善自己、自我成长的目的。
MBTI以及其他,都是辅助自我成长的工具。取其精华,成为to be a better man的养料,便是它最大的意义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