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贺静
孩子的心为何起了“皱纹”?时常,我会回到童年:
春天浪漫的田野里,一只蝴蝶翩翩而来,我们放下手中的七星瓢虫,去追逐蝴蝶,蝴蝶在前面飞舞,我们在后面尽情的笑。
夏天的池塘边,绿茵下,我和一群伙伴逗青蛙,捉蛐蛐,或用鲜花和着泥土,为蚂蚁制造“皇宫”,然后齐刷刷趴在泥土旁,不发出一点儿声息,几双小眼睛紧紧盯着入口,等着蚂蚁们入住,那种满足的幸福感恍如昨日。
秋天瓜果成熟的季节,我和小伙伴相约去附近的果园里摘果子,或奔跑在金色的麦浪里,捡麦穗,抓老鼠,放肆的,无拘无束的,洒脱的笑回荡在爽朗的秋日里。
冬天,大大的院子,厚厚的白雪,通红的脸蛋儿,飞奔的身影,无尽的欢乐统统撒在雪地里,驱寒了肆虐的寒风……
我很庆幸,我们这代人的童年,在大自然中“野”着长起来。没有ipad,没有电脑和网络。抓知了、找鸟蛋、捣蜂窝、摸泥鳅......穿过田野,趟过小溪,大自然就是我们的乐园。
我很庆幸,站在成人世界里的自己,至今依然能看的见孩子,清晰感知到这代儿童的缺失与无助。孩子的心为何起了“皱纹”?
比起孩子们的成绩,我更愿意察看,
孩子们的“心”是否起了“皱纹”?
每每看到一副副疲倦的面容,厚厚的眼镜、苍白的嫩脸,以及清澈的双眸里染上的“成人色”,我就会莫名的揪心:他(她)们上去多么富足,却又多么贫穷!
他们生逢于一个功利化,浮躁,快节奏的大时代,有优质的幼儿园,功能齐全的校舍,也有高大上的教育理念。
老师、家长、社会都在给予他们最好的物质,给他们配备最好的教育设施,让他们得到最优质的教育资源。
但这些设施是孩子们真正所需吗?还是教育者站在教育者的角度,用成人化的标杆,为孩子设置的“教育武器。”
处在三线城市,我接触到的大都是城市孩子,他们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一路走来,课程里都有音体美科目,可最后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美术人才或音乐人才却寥寥无几,原因何在?
让我们回到城市教育之现状:
孩子的心为何起了“皱纹”?小学各学校都设置美术课,低年级还能正常上课。到了小学高段,美术课作为副科,经常被主科老师所占用。即使上美术课,也是半个娱乐课,美术老师既没有带领孩子们去观察四季,感受季节的不同,也没有带领孩子们去观察自然的韵味,更没有机会与孩子们参观各类美术展览。孩子们在艺术课上既没有美的体验与感知,也没有真正的艺术熏陶,美术课也就真的成了名副其实的“副科”。
体育课,本是城市孩子最热衷的课程。可事实是,体育老师上课通常就是带领学生在操场上做一些简单安全的运动,不敢有大幅度的运动,或具有挑战性的体育项目。用一位体育老师的话说,“现在都是一家一个,上体育课其实就是哄孩子,只要孩子们不出事就是最好的课。”
而构建起体育精神,让孩子们肢体与精神得到无限释放,这些所谓的教学要求与课程实际完全脱节。令人可悲的是,北方城市的很多小学,漂亮的操场上体育器材配备之少,有时甚至连单杠都看不到。
校园越来越漂亮,操场也越来越高大上,绿色的地毯,红色的跑道。但想让孩子们在操场上寻找一块儿土地,却成了一种奢望。土地,本是孩子们摸爬滚打的天然屏障,孩子们在泥土与自然的亲近中,感受肢体运动的快乐。但这样古老的设施却再也难觅。操场上,是老师小心翼翼的看护,孩子们缩手缩脚的玩耍。
孩子的心为何起了“皱纹”?“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这些听起来很有力量的宣传语,被轰轰烈烈的运动会上色彩缤纷的服装与秀花腿的比赛所遮盖。
就连儿童自己的节日——六一儿童节,也一般是大型的活动,场面很隆重,节目很精彩,但对于大部分孩子而言,只是拿着小板凳,坐在操场上看演出罢了。
“我们很喜欢爬山,我们很想去郊外追蝴蝶,捉蜻蜓……”常常听到孩子们无奈的抱怨。在经济匮乏年代,由学校组织的春游,爬山等各式各样的户外活动为那个时候的孩子留下了珍贵的记忆,时代发展到今天,春游郊游却成了城里孩子最大的祈盼。
“学校组织这样的活动实属不易,一是要保证学生的安全。另外户外出行要产生一些费用,而目前又不允许向学生额外收费,但是雇佣大巴车和专业的户外教练都要产生费用。并且城市化建设让原本裸露的开放性场地越来越少,户外活动的成本也越来越高。这些都是制约户外课堂推进的因素啊!”一位公立学校的校长道出个中缘由。
孩子的心为何起了“皱纹”?儿童很少有集体郊游活动,城市化的发展使得儿童离乡村、园林越来越远了。也就产生了许许多多的“空心”孩子。
美国作家理查德·洛夫曾提到的一个术语——自然缺失症。即儿童如果没有与自然的接触,没有在自然中学习、探索、体验的经历,孩子的感觉和知觉都会受到影响,容易变得孤独、焦躁、易怒,在道德、审美、情感、智力成长中有所缺失。
而老师和家长一边将重头放在学习和成绩上。一边又在感叹如今的孩子自私、冷漠、缺乏情怀。
是谁让孩子们的心灵过早地长出了“皱纹”?是谁培养了一个又一个的“高楼孤独症?”
是疯狂的教育。
是功利化的成人。
商业环境剥夺了孩子们的精神土壤,自私,冷漠,孤僻、敏感、脆弱成了当代城市孩子的代名词。他们缺失了蓝天,缺失了自然,缺失了芳草、碧水、白云的陪伴。
这些没有田园根基长起来的孩子自然就缺乏“心灵氧气”,而“心灵氧气”就是培养情怀的主要因素。
如果家长和教育者共同为孩子在自然中“种童年”,在教育中渗透一些田园因子,注入一些自然的教养,用自然和山水去喂养儿童,给孩子多一些“野育”的机会,这个时代的儿童才能活的像个儿童。儿童的心理问题、家庭矛盾自然就会少一些。
孩子的心为何起了“皱纹”?此文专为儿童发声,写于儿童节前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