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说到“秋”就自然而然的想起“愁”呢?可能是因为“离人心上秋”,心上一个“秋”,便是愁吧。秋天是万物肃杀的季节,许多诗人在言秋的时候,绝大部分会提及到愁相关的情绪,这应该是人心理上的正常反应;比如某一天我在洗漱的时候,忘着窗外的世界,便心有所感,立刻吟出两句诗:“独处深窗望深秋,细雨飘叶两地愁”,按音律讲,这其中除了“深”与“飘”都是平声不相对之外,“秋”和“愁”也是平声,是不相对的,但是就我的感觉来讲,同是平声的秋”和“愁”字相对,韵律并没有那么不适,而“深”和“飘”字相对就有点给人语感方面的不适了。这两句诗句尾的字都是平声,所以可以放在一整首诗的前两句,但后面的意思我暂时没有想到。话说回来,几乎所有的关于秋的诗都会和愁的情绪相关,比如“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首秋就和“悲”、“常做客”、“多病”、“独”这一系列催生不好情绪或易催生不好情绪的字词连在一起;再比如“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秋就和思乡的愁绪连在一起了;再比如“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累累此语,真是“秋风秋雨愁杀人”啊!当然还是有异类的,著名的就是刘禹锡的《秋词》了,在他眼里,就是“秋日胜春朝”了,可能是他相对其他诗人,肾上腺素比较多吧?的确,一个人生理越强大,受环境影响的程度就越小,这是一般情况,当然我在《秋词》中,却体会到了一种赌气的成份:人人都是这样说,这样写,我偏不!也是和性格或者当时的思绪相关的。
我出生在秋天,生理上我猜也比不过“小刘”,所以,我回想了一下,几乎没有写秋给人精神振奋的诗句,甚至在春光明媚的季节,我还感觉到惆怅,也算个异类吧。比如什么“曾经明月几度寒,愁点寒江锁秋帆”、“秋风唱残梧桐叶,画楼空谈琴音绝”等诸如此类的诗句,甚至还有在春天里说愁的诗句:“残叶漂泊明月流,星河寥落凋朱楼。云舟一影急去也,春风乍响相思愁。”,也就在春天里突然莫名奇妙的诞生了相思之情,写这些诗的时候正是我十五、六岁的时候,那时在爱情上还处于懵懂的时候,正所谓“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啊!但是那时我也绝不可能有有一天我死了,请把我埋在春天里的想法,当然了,现在也没有。
话再说出去一点,任何语言的诗歌都是和人们根据自身的发音系统(包括呼吸)而创制的所谓语感上的和谐变化,也就是声音上的韵律,如果脱离了声音上的音律怎么讲呢?我认为只能称之为文字上的所谓的“诗”,而不是语音上的“歌”,所以就不是“诗歌”了,当然这是我个人方面的想法。那么文字上的“诗”有什么特点呢?我个人认为是要简洁、有画面感或者说有意境,这样的话,不必在乎对称和排比,都可以称之为“诗”,没有这些特点而只是讲究形式上面的,就可以认为只是讲一句话分拆成一些文字罢了,“歌”的话如果只讲究语音上的和谐而不讲究“画面感过意境”,就只能称之为顺口溜、口水“歌”。
很少所谓的诗歌里面没有一句有想法诗句,这种我见的很少,当然如果没“想法”或“意思”,怎么能传播开呢?比如鬼畜明星“面筋哥”的好友流浪诗人“简·拉基·次德”(抱歉,我找不到真实姓名)在采访时胡乱说的几句话被网友戏称为流浪诗人,而他所胡乱说的话也被网友整理成一首诗,记者问他:你为什么会到这里来参加节目?他说:“我是没事的时候/在无聊的时候/想的时候/到一个地方/不相同的地方/到这个地方来/来了吧/可以瞧一瞧/不一样的地方/不相同的地方/很多,很多”,虽然是胡乱说的话,声音嘶哑,但说的很有“感觉”,好像有什么东西在,再加上十分简洁易懂,所以看起来非常像诗,实际我认为也是。
当然,不是所有的诗都是易懂的,诗要简洁没错,但至于需不需要人懂嘛,这个是存疑的,有些诗人写的诗只有他自己能懂,甚至非常奇特,当然肯定不是语法上的错误导致不懂的,而是你猜不出他想表达的意思,这个是有的,比较著名的就是李商隐写的一些《无题》诗,什么“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玉暖日生烟”这类的,文字上很优美,音律上也很人性化,但就是不知道他想表达什么意思,这可能是最早的“朦胧派”了,你别以为古代的诗歌“朦胧”起来难懂,现代的“朦胧”诗就不难懂,学生时代最烦的就是做诗歌的阅读理解了,特别是像舒婷啊、北岛啊的诗的阅读理解,百分之九十你是要答错的;在这儿我想起曾经语文老师说过的,说是有些作者做关于自己诗或者文章的题目时,自己就被搞得七荤八素,说:我没想这么多啊?我写这首诗只是因为什么什么,典型的例子比如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他本人谈及创作思路只是想要一种具有“童话般”的情景,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后来只是因为各种关系,这首诗被渲染出一种很浓重的情绪,我听过很多场合先生的朗读,他特别强调要有一种“淡淡的思绪”,而不是像很多朗诵家读的那样感情澎湃甚至悲愤,这是不对的。这也说明诗人最初的最初创作思路和后来人们解读的存在偏差,其实文学作品中有很多这样的现象。所以说诗歌所传达出的意思往往是多面的,有些你能理解,有些你不能理解,甚至一些作者本人也不能理解,这都是正常的,其实这也是诗歌这门文学题材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学魅力。
我个人为什么喜欢诗歌或者创作或朗读诗歌?首先我就是有这个天分了(当然这是我自己认为),其实最主要的是“在没事的时候,在无聊的时候”想的“很多,很多”,又没有像现在的孩子课余时间要补习这么多的兴趣爱好;还有就是穷,买不起什么颜料啊乐器啊之类的。我好像不知在什么地方看到说,这世界有两种东西是能够打破阶层的、物质上的不平等,一种是数学,另一种就是诗歌,因为它们都只需要一支笔,一张纸就可以了。那我为什么不研究数学呢?这个嘛,主要是担心我的智商可能不太够用,太聪明了反到不好,所谓过慧易折啊!还是多活几年,可以去“瞧一瞧,不一样的地方,不相同的地方,很多很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