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有这样一句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言简意赅的阐述了幼儿时期教育的重要性。
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针对近千名儿童从出生一直到成年的追踪研究结果表明:5岁前为智力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如果把17岁的智力水平看作100%,那么孩子在四岁前就已经获得了50%的智力,其余30%是在4–7岁间获得,剩余20%则在7–17岁间获得。
因此,孩子在从出生到7岁间的成长教育是必须重视和把握的,也与中国的古话不谋而合。
但是相比单纯调查研究孩子的智力发展来讲,“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意义更为深刻。它概括了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即指从儿童三周岁时的心理特点、个性倾向就能看出长大后的心理和个性形象的塑形。在这个阶段父母的期望、行为和一些生活标准会被孩子内化为自己的期望和规则系统。
所以想要孩子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良好的个性,聪明的脑袋,家长的启蒙教育、言传身教就会显得尤其重要。
教育那点事~~~3科学研究表明,“3岁”的小孩的脑重已经达到成人的75%。【出生时脑重大约为350–400克,是成人脑重的25%;1岁时可达成人的50%,2–3岁时可达成人的75%,6–7岁时可达成人的90%,12岁基本接近成人脑重,20岁时脑重停止增加】
更重要的是这个时候的小孩的自我意识开始发展,而且这个时期的自我意识的表现是没有受到很多干扰的,是孩子本身自我意识的真实体现。
所以古人口中的“三岁看大”,并不是说小孩在3岁时应该教他什么,而是在小孩三岁的时候作为父母,需要耐心细致的去观察孩子日常的一举一动。尤其是在孩子自发进行的游戏过程中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脾气秉性,加以针对性的引导,以达到帮助孩子更好的发展的目的。若无视孩子本身意愿,强制进行“灌输式教育”,只会适得其反,让孩子感到反感,心神疲惫,从而产生逃避心理和出现说谎的雏形。
而“七岁”脑重已达成人的90%,已经出现简单的逻辑思维,行为处事中会注意到规则,考虑到后果,但不会去考虑行为的意向和动机,也就是不会考虑为什么要去做。所以这个时期是观察小孩的处事风格的最好的时候。
若孩子做事毛毛躁躁、粗心大意则表明将来他的行为处事可能就会是比较毛躁、粗糙;若做事小心缜密、无微不至则表明将来他一定会是一个心思细腻、周到周全的人。
由此可见,“三岁看大”实际是指一个人未来的可发展方向;“7岁看老”则是在讲说未来是否能有所作为,将来成就的高低。
所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需要细心观察,尽量做到扬长避短,帮助孩子在拥有自己特性的同时给予孩子无限的可能性发展。
格局决定结局,一个人学习的终极目的就是让自己拥有更大的格局,而格局并不仅仅是通过知识来养成的。
父母的格局某种意义上会决定孩子的格局,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给予孩子教育的同时,自我成长,精进自己亦是教育的重要一环。
孔子曰:“君子不器”。“器”乃有形之物,一旦有形,就容易满,容易限制自己。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也要防止孩子过早的被“器”所限制。
教育那点事~~~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