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非暴力沟通
三番山水|谈沟通的三个层次

三番山水|谈沟通的三个层次

作者: 崔崔陶子 | 来源:发表于2019-03-06 06:23 被阅读0次

                            阮胤华

    三番山水|谈沟通的三个层次

    阮胤华先生:《非暴力沟通》和《非暴力沟通实践手册》的译者。目前,他结合中国文化来借鉴非暴力沟通,并在非暴力沟通与中国文化的基础上推出了新版的爱的语言®工作坊。

    他从2008年开始面向社会提供工作坊,包括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成都、广州、深圳和澳门等地,以及斯里兰卡。他曾服务的机构包括国际红十字会、中科院心理所、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江苏电信、中广核和建行技术部厦门开发中心等。

    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息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五灯会元》卷第十七

                           

                              01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沟通的第一个层次,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实际的表现是,这个是我什么人,我应该怎么对待他。例如,这是我父母,我应该爱他们敬他们;这个是我孩子,我应该好好抚养他。

    同时,我们对别人也有要求:他是我老公,他应该好好疼我;我努力工作,希望公司能够给我发展的机会。

    在这个层次,我们围绕彼此的角色来思考。我们知道我们在沟通中处于什么位置,作为孩子、父母、先生、太太、员工、领导或别的。同时,我们也知道对方在沟通中处于什么位置。

    我们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也知道自己可以期待什么。这给我们带来方向感和安全感。如果彼此都能满足对方的期待,那沟通就是非常顺利,关系也会非常和谐。

    然而,一旦有一方的期待落空了,比如说,对方没有做到你希望他做的,或者你认为对方对你要求太多。这样,你可能心理就不平衡,关系就出现了问题,甚至难以为继。

    三番山水|谈沟通的三个层次

                              02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沟通的第二个层次,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具体的做法是,在沟通时,有意放开角色意识,不管这个人是你先生、太太、父母、孩子或别的人,你都去关注他的情感和需要,也就是作为人共性的一面。同时,也这样对自己。

    沟通的第一个层次是常态。一个人不满足于常态,那往往是遇到困难了。例如,你觉得你受到不好的对待,你心中有很大的愤怒和不满。这个时候,如果能够放开对对方的期待和道德评判,去关注彼此的情感和需要,就可能让自己的心情放松下来。

    有个朋友曾经这样描述她的感受:“看到对与错之外还有一片田野的时候,突然好像有种拨云见日。这个可能夸张了一点,就是觉得真的就是有一束光从浓密的乌云或浓雾中照过来,让你感到希望的力量。”

    然而,如果只是停留在沟通的第二个层次(人的共性:情感和需要),忽视沟通的第一个层次(沟通对象的特殊性),也会带来困难。有个朋友这样谈到:“之前由于强调平等,不论对方是父母、老公、孩子还是领导,我体会自己后,在反馈和沟通的时候,由于对对方身份的区分模糊,这就导致了我在孩子面前有时失去了做为妈妈的一份力量感,在领导面前有时自己好像又自大了很多。因此自己的状态忽上忽下,会感觉混乱。”

    三番山水|谈沟通的三个层次

                              03

                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沟通的第三个层次,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这个层次与第一个层次一样都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但看到的山水和之前却有了质的区别。区别在于,在沟通的第三个层次,既看到沟通对象的特殊性(角色),又看到了特殊性中所包含的共性(情感和需要)。实际上,儒家所主张的沟通方式就具有这样的特点。

    我们都熟悉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大学》里讲的会更具体一些: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不论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是《大学》里的“絜矩之道”,都是基于人的共性。也就是说,人心是相通的,你不喜欢别人怎么对你,你就不要那样对别人。比如说,你不喜欢你的上级对你凶巴巴的,那你就注意尊重你的下级;你不喜欢你的下级对自己阳奉阴违,那你对上级就努力做到忠于职守。

    再举一个例子,如果你不希望你的伴侣对你不忠诚,或在你处于逆境时,冷漠地对待你,那么你就对你伴侣忠诚,在对方处于逆境的时候,也愿意去关爱对方。

    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既考虑了人的共性,但同时又结合了具体关系的特殊性。具体而言,儒家主张待人以爱以敬,但你在不同的位置的时候,你具体的做法不同。例如上下有别。居上位的人处于较为强势的地位,居下位的则不希望自己受到粗暴的对待。儒家就强调一个人在居上位的时候对居下位的要友爱、以礼相待。而如果居下位的都不合作、配合,居上位的事情也不好办。儒家就提倡一个人居下位的时候,要尊重居上位的人。也就是,在上的时候,强调爱,在下的时候强调敬。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等等讲的都是这个道理。

    三番山水|谈沟通的三个层次

                  图为爱的语言工作坊

                          · 小 结 ·

    如果没有学习,我们一般人的沟通方式是属于第一个层次。这个层次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中国的传统,但同时又深受西方思想的影响。如强调孝,是受传统的影响;强调平等的意识、权利的意识等,是受西方的影响。可以说,现代中国人的沟通方式,既东方又西方,或者不中不西。而两种理念又互相冲突,可见有多难!

    第二个层次的沟通方式强调对人的理解、尊重,以及彼此的共存共荣。这种沟通方式实际上可以说是对第一层次沟通方式的反动:不再强调角色的权利和义务,而只考虑人的共性,或者准确地说,某些方面的共性。非暴力沟通就给我这样的印象。

    第三个层次的沟通方式,结合具体的关系来考虑人的共性,然后以爱己之心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除了中国传统的伦理,我还没有看到哪里有系统讲的。

    现代人喜欢谈平等。但绝对的平等是不存在的。由于代际差异、性别差异、社会分工的不同,一定会有长辈、晚辈,上级、下级,先生、太太等等的区别。由于血缘关系的不同,又会有远近亲疏的区别。当然还有其他的不同,其他的区别。在生活中,我们实际上也会区别对待。但我们不需要什么都从头摸索。我们的传统讲五伦、讲内外有别、上下有别等,教人怎么做人可以说是具体而亲切,是我们学习的宝贵资源。

    当然,现代社会的环境与传统社会已有很大的不同。我们需要立足于现代生活的实际来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文化传统,同时吸收外来文化能为我们所利用的部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三番山水|谈沟通的三个层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jjzu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