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在充满期待的声音里播出,却一路急转直下,饱受质疑与诟病。观众们批评《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存在不够严谨、浅尝辄止过于流水账、拍摄存在过曝欠曝暗部等等问题,又由于前两季《舌尖上的中国》表现出的高水准,对比之下的反差让观众们更感失望。
但是,这并不妨碍《舌3》的话题性及其中美食的大热。
在第六集《酥》中,青岛的花样大馒头,惊艳亮相。小时候随大人一起看戏,其中经常有拜寿的桥段,《舌3》中的花样大馒头跟我记忆中寿桃的样子相差无几。
中国人吃馒头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战国时期。《事物绀珠》记载“秦昭王作蒸饼”,萧子显在《齐书》中亦有言,朝廷规定太庙祭祀时用“面起饼”,即“入酵面中,令松松然也”。“面起饼”可视为中国最早的馒头。
(另一种说法)春秋时期的中国,石磨还没有被发明出来。人们食用麦子的主要方式是煮粥,蒸麦饭,和炒成干粮吃。战国时期,也还没有磨,仅以杵臼等工具生产不出太多的面来,因此吃面食的人不会太多。根据现存的实物资料,中国人在西汉初期发明了磨,也只有石磨被发明以后,在中国的小麦的主产区(大概在以黄河流域为主的中国北方)人们才开始大规模地吃面食--饼。但是汉魏时期的面食“饼”并不是人们现在意义上的“饼”。而是所有的面食都称之为“饼”:炉饼(烧饼)、胡饼(芝麻烧饼)、汤饼(面条)、笼饼(无酵蒸饼)、环饼(油炸面圈)等,但都不是发面的。
馒头是将面经发酵后再蒸熟的,所以不但松软适口,而且易于消化。而发面是十分困难的。要在长期的生活生产时间中不断摸索、不断积累,才能掌握酵母菌的生化反应。根据现存的史料,馒头的出现不晚于晋。但是名字也不叫馒头,而叫“蒸饼”。
自诸葛亮以馒头代替人头祭泸水之后,馒头刚开始就成为宴会祭享的陈设之用。晋束晰《饼赋》:“三春之初,阴阳交至,于时宴享,则馒头宜设。”三春之初,冬去春来,万象更新。俗称冬属阴,夏属阳,春初是阴阳交泰之际,祭以馒头,为祷祝一年之风调雨顺。当初馒头都是带肉馅的,而且个儿很大。
唐宋后,馒头也有无馅者。
至清代,馒头的称谓出现分野:北方谓无馅者为馒头,有馅者为包子,而南方则称有馅者为馒头,无馅者也有称作“大包子”的。
如今,无馅馒头在江浙被称为“白馒头”“实心馒头”等,其它地方则直接称为“馒头”,一般是半圆外表平整,每逢节日顶部会印上大红印。
有馅馒头在江浙被称为“馒头”,其它地方则叫做“包子”,有些地方在半球顶部捏合处褶皱。肉馅的叫“肉馒头”(或“肉包子”),菜馅的叫“菜馒头”(或“菜包子”)。通常有肉馅、豆沙馅、油菜、白菜、粉条、萝卜丝、南瓜、韭菜鸡蛋等各式各样。
馒头相较于包子更易于保存,特别是在春夏时节,包子因为有馅容易变质,而馒头则易于保存较长时间。馒头不仅易于保存,还易于携带,是春夏时节早餐的好伴侣。
富世康戗面馒头,采用先进醒蒸一体化主食生产加工线,先进发酵技术,馒头口感芳香、有嚼头;精选优质小麦粉,精磨细研;冷链加工,纯净水和面入口舔爽;传统工艺发酵,劲道不失松软;零有害添加,数十道工序,五个半小时烘干,从生产到包装一气呵成,新鲜食物送到你的身边。
天猫搜索【富世康旗舰店】,现在购买还有超多优惠哟!
——————— 我是麦小萌 ———————
一个萌萌哒的
北方女汉子
_
文案/编辑 | Praise
审稿 | o0灵活型胖子0o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