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从小被各种大词儿包围的人,对“原则”自然不会陌生。只要一提到它,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存在于不同社会组织中的标准化行动规范,然后就是日常为人处事需要遵循的或明或暗的人情世故,以及领导们经常挂在嘴边、语义含糊的场面话——他们在公开场合总爱提自己是讲原则的人,决不会让老实人吃亏。
也难怪“老实人”这个称谓在当今社会越来越不吃香,常常和智商税交多了的弱势群体联系在一起。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你咋那么老实”跟“你是不是傻”差不多是一个意思。
从社会组织的角度来讲,原则就是明确做事的规范和边界,每个成员在遵守原则的前提下分工协作,互不侵犯,在合规合法的基础上获得各自的利益。如果组织中某个成员不守规矩,不讲原则,不仅会对组织造成负面影响,也会对组织中的其他成员造成负面影响。
从个人的角度来讲,原则就相当于信用和道德底线。一个人不讲原则就意味着信用破产和道德滑坡,但凡和TA接触过的人,不是心有余悸就是心里有数,避之唯恐不及,实在避不开就尽量减少直接接触和业务上的往来,并且还得多留后手。
从某些领导的角度来讲,原则是称心称手的管理工具,既可以约束和自己关系疏远的下属,也可以为自己脸上贴金,必要时还可以用“原则上”之类说辞为自己或者亲信的所谓“例外”行为开脱。
正因为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经常被别人不讲原则的行为刺激大脑神经,我才对“原则”这个概念越来越敏感。只要遇到那些自我标榜“讲原则”的人,我都敬而远之,觉得他们和“老实人”一样,属于稀有物种,真的少,假的多。单凭我的个人经验,遭遇“假货”的可能性还是要大一些。
回忆几年前在书店初见瑞·达利欧的《原则》时,我并没有产生想要一睹为快的冲动,光凭书名就以为它属于内容枯燥单调的管理类书籍,不会有什么特别吸引人的地方。
直到最近读书群组织大家共读《原则》,我才开始翻阅这本书,结果越看越有兴趣,后悔自己不该在几年前错过它。
其实瑞·达利欧总结出来的“原则”和我认知范围内的那些原则压根儿就不是一回事,书中既没有道德说教,也没有专门束缚人的硬性条款,只有在实践中认真检验过的行动真理——是他实现人生目标、取得事业成功的秘诀。
他那些关于工作和生活的上百条“原则”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让我不仅看清了真正知行合一的原则应该是什么样子,而且知道了拥有自己原则的重要性——使行动方式与自己的目标、性格相符,能够清醒地寻找并发现最适合自己的事情,从而让生命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他对待错误的态度也让我感佩不已,不管是自己犯错,还是公司其他人犯错,他都把错误看作是学习和改进的机会,一直保持着开诚布公的态度,决不刻意隐瞒和怨天尤人。
他在谈工作原则中指出,“要营造一种环境,让人们敢于犯错,以便从错误中学习,这样就会快速进步,也不会再犯大错”。
他还和公司的同事一起,设立了一个错误日志(问题日志),要求交易员把发生的错误和不良后果都记录下来,以便追根溯源和系统化地解决问题。
相比之下,我平时能够接触到的各种原则都是以不犯错为前提的,属于禁止性条款,并且犯了错就得付出相应的代价(承担相应的责任)。不管是上学时做错题还是上班时做错事,被老师扣分或者领导扣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也许是被完美主义教育熏陶太久,我确实对错误比较在乎,以致于连走错路、认错人(眼力不好)都会懊恼自责好一会儿,并且对别人的错误也会耿耿于怀。这种害怕犯错的求稳心理,使我不敢接受新的挑战,失去了不少成长的机会。
这种以极度开放、极度透明的态度对待错误和失败,是瑞·达利欧的原则与其他常规性原则的本质区别,也是最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在我看来,瑞·达利欧的原则就是“原则中的原则”,既可以从宏观上被看作是人生算法,也可以从微观上被看作是行事方法论。
当年错过这本书的确是我的错误,现在认真品读和作笔记是我纠正错误的方式。我会一直记住瑞·达利欧这句话,“ 一个人犯下的最严重的错误,就是不能直面自己的错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