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诗经》学习第28篇《邶风 燕燕》(全)

《诗经》学习第28篇《邶风 燕燕》(全)

作者: 流水王丽霞 | 来源:发表于2022-03-21 13:50 被阅读0次

    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诗经》学习第28篇《邶风 燕燕》

    【原文阅读】

            燕燕于飞,差cī池chí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xié之颃háng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仲氏任只,其心塞sè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xù寡人。

    【译文参考】

    燕子飞翔天上,参差舒展翅膀。

    妹子今日远嫁,相送郊野路旁。

    瞻望不见人影,泪流纷如雨降。

    燕子飞翔天上,身姿忽下忽上。

    妹子今日远嫁,相送不嫌路长。

    瞻望不见人影,伫立满面泪淌。

    燕子飞翔天上,鸣音呢喃低昂。

    妹子今日远嫁,相送远去南方。

    瞻望不见人影,实在痛心悲伤。

    二妹诚信稳当,思虑切实深长。

    温和而又恭顺,为人谨慎善良。

    常常想着父王,叮咛响我耳旁。

    【字词注释】

    (1)燕燕:即燕子。

    (2)差(cī)池(chí)其羽:义同“参差”,形容燕子张舒其尾翼。

    (3)瞻:往前看

    (4)弗:不能。

    (5)颉(xié):上飞。

    (6)颃(háng):下飞。

    (7)将(jiāng):送。

    (8)伫:久立等待。

    (9)仲:兄弟或姐妹中排行第二者。指二妹。

    (10)任:信任。

    (11)只:语助词。

    (12)塞(sè):诚实。

    (13)渊:深厚。

    (14)终…且…:既…又… ;

    (15)惠:和顺。

    (16)淑:善良。

    (17)慎:谨慎。

    (18)先君:已故的国君。

    (19)勖(xù):勉励。

    (20)寡人:寡德之人,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诗歌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远嫁的诗。可以说,《燕燕》是中国诗史上最早的送别诗,清初的王士禛将其推举为“万古送别之祖”。但送行的人和被送的人到底是谁,历史上却众说纷纭。

            宋代王质《诗总闻》认为当是“兄送其妹出嫁”。清人崔述《读风偶识》申述其说:“余按此篇之文,但有惜别之意,绝无感时悲遇之情。而诗称‘之子于归’者,皆指女子之嫁者言之,未闻有称大归为‘于归’者。恐系卫女嫁于南国而其兄送之之诗,绝不类庄姜、戴妫事也。”崔氏据诗篇内容分析其作者,精当有理。本篇学习的正文中从此说,即卫君送其妹远嫁。不过,我们可以先搁置这些纷争,只从送别的心意上去贴近这首诗。

            《燕燕》全诗四章,前三章重章渲染惜别情境,后一章深情回忆被送者的美德。抒情深婉而语意沉痛,写人传神而敬意顿生。

      前三章开首以飞燕起兴:“燕燕于飞,差池其羽”,“颉之颃之”,“下上其音”。《朱子语类》赞曰:“譬如画工一般,直是写得他精神出。”阳春三月,群燕飞翔,蹁跹上下,呢喃鸣唱。然而,诗人用意不只是描绘一幅“春燕试飞图”。而是以燕燕双飞的自由欢畅,来反衬同胞别离的愁苦哀伤。此所谓“譬如画工”又“写出精神”。

              接着点明事由:“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父亲已去世,妹妹又要远嫁,同胞手足今日分离,此情此境,依依难别。“远于将之”、“远送于南”,送得远表明情感深、恋恋不舍,相送一程又一程,更见离情别绪之黯然。然而,千里相送,总有一别。远嫁的妹妹终于遽然而去,深情的兄长仍依依难舍。

            接着,“瞻望弗及,泣涕如雨”。送君千里终有一别,“瞻望”就是远望,“弗”就是不,“弗及”就是看不到了,怎么办?这里,诗歌运用艺术手法表现出感人的情境:“泣涕如雨”,“伫立以泣”、眼泪哗啦哗啦地下来了。登高瞻望,虽车马不见,却行尘时起;及至瞻望弗及,唯伫立以泣,伤心思念,真是依依惜别,缠绵悱恻。

            宋代文学评论家许顗在《彦周诗话》中说“瞻望弗及,泣涕如雨”这两句诗真可以泣鬼神矣。彼此的深情就在这样一个句子里表达得非常清晰、非常有力了。

            这三章重章复唱,既易辞申意,又循序渐进,且乐景与哀情相反衬;从而把送别情境和惜别气氛,表现得深婉沉痛,不忍卒读。而且,这里也体现出中国诗的一个特点,就是含蓄,用很轻的手法表达很重的意思,即使有再深的感情也不会大声嚷叫。

          第四章由虚而实,转写被送者。原来二妹非同一般,她思虑切实而深长,性情温和而恭顺,为人谨慎又善良,正是自己治国安邦的好帮手。她执手临别,还不忘赠言勉励:莫忘先王的嘱托,成为百姓的好国君。这一章写人,体现了上古先民对女性美德的极高评价。

            全诗在结构颇为讲究,前三章虚笔渲染惜别气氛,后一章实笔刻画被送对象,采用了同《召南·采蘋》相似的倒装之法。这样先概括描述,再细致写人物语言;静中有动,形象鲜活。

      《燕燕》之后,“瞻望弗及”和“伫立以泣”成了表现惜别情境的原型意象,反复出现在历代送别诗中,成为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艺术意象之一。

    【《燕燕》学习的反思探讨】

    《燕燕》~庄姜所做送别诗之说

            本诗中的送者和被送者究属何人,众说纷纭。在此补充一种解读,认为此诗是庄姜送别戴妫所做。

          《毛诗序》曰:“《燕燕》,卫庄姜送归妾也。”郑笺进而认为“归妾”就是陈女戴妫。《列女传·母仪篇》则认为这是卫定姜之子死后,定姜送其子妇归国的诗。魏源《诗古微》调和上述两种说法,以为这是卫庄姜于卫桓公死后送桓公之妇大归于薛的诗。其中,《毛序》“卫庄姜送归妾”说,影响至今。

              根据朱熹在《监本诗经》中的考证,《诗经》中《邶风》这一篇的前五首诗都是庄姜写的,包括《柏舟》、《绿衣》、《燕燕》、《终风》和《日月》。

            朱熹认为,庄姜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女诗人。当然,这个观点历史上也有争议,我们姑且采纳他这个观点。庄姜的故事我们在下面的背景知识中做了简要介绍。

            在五首被朱熹认为是庄姜所作的诗中,可信度最高的一首是《燕燕》,这首诗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首送别诗。

            庄姜送别的这位“归妾”就是卫庄公后来迎娶的两位陈国女子之一,戴妫。可以看出,庄姜是一位非常有中国传统女性德行的女子,尽管写下了自哀的诗歌,但她还是和戴妫建立了很好的友谊。

          前面已经分析过了,这首诗的前三段内容相近,意思大致是说:燕子啊要展翅飞了,这个女子大归了。我远远地送别她,直到她消失不见。我伫立在此处,心中悲伤,眼泪落下如同雨水一样。 戴妫这一去就不会再回来了,因此叫做大归。诗的最后一段句式发生了变化,大意是在说戴妫诚实温柔,善良谨慎,经常安慰我。

            从这首诗中,不难读出一种沧桑和凄凉:丈夫刚去世不久,养子也被人杀了,随后闺蜜也走了。一个女子,就算才貌绝似天仙,嫁人高贵如君王,到头来依然是孤苦无依。外人能看见庄姜表面的风光,又有多少人知晓背后的凄凉?她只能把忧思写在诗句之中。

            明代大才子王士祯评价《燕燕》这首诗是“万古送别诗之祖”,它也定格了中国送别诗的基调。

          “燕燕”也成为后世诗歌中的重要意象,后人以“于飞”喻夫妇。如宋代哀长吉《水调歌头》中“此夕于飞乐,共学燕归梁”,便是以双燕比翼齐飞,同归画梁,入巢相并,喻新婚之幸福美满。词中咏及双燕,每用以反衬恋人之孤独,如五代蜀欧阳炯《献衷心》:“恨不如双燕,飞舞帘栊。”南唐冯延巳《采桑子》:“林间戏蝶帘间燕,各自双双。”(与“花前失却游春侣,独自寻芳”对比。)宋晏殊《蝶恋花》:“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与“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对比。)

    【背景知识】

            庄姜的故事

            “庄姜”这个名字其实是后人对她的称呼。这个“姜”字代表她是齐国的公主,也就是姜太公的后人。《卫风·硕人》中描写了一位名传千古的女子,她就是“庄姜”。《硕人》这首诗歌颂的就是庄姜出嫁那天的景象,具体内容我们后面学到时再详细分析。

    她是《诗经》中的一位重要人物,所以我们在这里就先了解一下她的故事。

          这里,先简单说一点中国古代姓氏的常识,在先秦时期,姓和氏其实是有区别的。比如姜太公本人其实是姜姓吕氏,因此也被称为吕尚。中国历史上有“八大姓”的说法,包括姬、姜、姚、嬴等等,你仔细看这些字的偏旁部首,会发现里面都有“女”字的部分,其实这些姓代表的是母系祖先的传承。而姓氏中的“氏”代表宗族和社会地位,很多氏来自于国名、官职等,是男权社会的象征。在先秦时,女子使用姓,男子使用氏。

            本来庄姜作为齐国的公主,可以被称为齐姜,但春秋时留下记载的齐国公主实在太多了,为了区别,就用了她丈夫卫庄公的谥号庄字,称为“庄姜”。类似地,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的母亲叫卫姬,因为她姓姬,是卫国公主。到了秦之后,姓和氏才逐渐统一。

            回到庄姜的故事。庄姜刚嫁给卫庄公时,也是三千宠爱在一身。然而红颜薄命,她始终无法为卫庄公诞下子嗣。对于古代的贵族女子来讲,这可能是最不幸的事情了。满怀忧思和哀愁的庄姜,把自己的情感写进了诗歌之中。

            在《柏舟》这首诗中,庄姜写下了描写坚贞之心的千古名句:“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所谓“柏舟”,意思是用柏木做的坚稳厚实的大船,这是姜庄的自比。然而即使是坚固的柏木船,也不抵住水浪的激荡,只能随水逐流。就如同庄姜的心境一样,没有依托,没有归宿。

            庄姜嫁给卫庄公三年之后,卫庄公就迎娶了陈国的美女厉妫和戴妫,冷落了庄姜。庄姜心中苦闷无处倾诉,写下了《绿衣》这首诗。(可参考《绿衣》的背景知识)。

            戴妫嫁给卫庄公之后,生了一个儿子叫做完,庄姜把完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抚养,认完为子,这样完就算是嫡出,被立为了太子。照理说,庄姜今后的生活应该有保障了,但身处王侯之家,想不卷入是非是很难的。

            后来卫庄公又和一个宠妾生了小儿子州吁,这个孩子从小就喜欢打仗,深得庄公的喜爱,庄公后来还把军事大权交给州吁。大臣石碏告诫庄公:一个庶出的孩子,又喜欢打仗,你还把兵权交给他,将来会有大乱的。但是溺爱幼子的庄公不听。

            庄公去世后,庄姜抚养的孩子完作为嫡子即位了,就是卫桓公,然而手握兵权的州吁果然起兵造反,杀了完自立为王。但州吁的王位来得名不正言不顺,大臣和百姓不愿意服从他。

            之前那个进谏的大臣石碏有个儿子叫石厚,和他的父亲不同,石厚恰恰是州吁的党羽。石厚知道父亲很贤能,就向父亲请教该怎么安定州吁的王位。石碏就说,那你们去州吁母亲的娘家陈国,让陈国国君帮你和周天子说好话,取得周天子的册封,王位就名正言顺了。

            结果州吁和石厚到了陈国,石碏就请陈国国君扣留了这两个叛乱之人,处死了他们,然后迎回了庄公的另一个儿子晋即位。《左传》的作者左丘明评价石碏是“大义灭亲”。这就是这个成语的由来。

            从国家层面看,也许可以说这件事得到了好的了结。但对于庄姜个人来看又是如何呢?作为一个女子,庄姜有显赫的家世、美貌绝绝似天仙,嫁人高贵如君王,所渴望的也只是美好的爱情和婚姻生活,可是偏偏不能如愿,到头来依然是孤苦无依。中年丧夫丧子,周围没有一个亲人。外人能看见庄姜表面的风光,又有多少人知晓背后的凄凉?

            经历了这么多的不幸,庄姜只能把自己的无限情意和忧愁化作哀美的诗句,为《诗经》平添了一分色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诗经》学习第28篇《邶风 燕燕》(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kftj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