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汉初本是英雄迭起的时代,最近阅读《史记》项羽本纪、高祖本纪、吕太后本纪感觉更甚,重要的人物和事件众多,且不说西楚霸王项羽和高祖沛公刘邦,更有韩信、萧何、张良、范增、项伯等一众将帅谋士,还有首个临朝听政的女性吕太后和虞姬、戚夫人等美人的凄美传说。著名的鸿门宴、垓下之战也是该时期的典故。为了梳理错综复杂的关系,观看了一部电影《王的盛宴》。电影开篇推出“本片依据司马迁之《史记》创作”一行字,采取倒叙式手法,以刘邦的口吻,回忆与项羽、韩信之间的信任背叛,重新演绎了那段风云际会的故事。
秦朝经过几代皇帝铺垫和努力实现诸侯统一,但因为始皇一系列暴政,终迎来了农民起义。其中项羽是起义中最强队伍首领,是贵族世家后代,刘邦发起于沛县,传说是龙的儿子,以此挑兵起义,称作沛公。刘邦48岁时还只能远远仰慕24岁即众人归服的项羽,做梦都想与项羽一起并肩灭秦。刘邦投奔项羽借兵,项羽许给他兵马,如果攻下丰邑可救出妻儿还可入军。刘邦妻子吕雉,被关在丰邑,为了救她,刘邦率军杀敌,成功拿下丰邑。
几年过去,项羽和刘邦由出生入死的兄弟变成了水火不容的敌人,吕雉甚至曾被项羽抓取做人质。项羽和刘邦约定“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刘邦先进入秦王宫,抓住了秦王子婴。当看到宏大的宫殿,感受到浓厚历史氛围时,激发了他心中的为王欲望。但是迫于项羽四十万大军破关压境的压力,他选择了低头。刘邦连夜听从张良计策,找到项伯,投以夜明珠,说服项羽自己没有谋反。项伯与张良交好,怀着一片大义,在鸿门宴上持剑与项庄周旋,暗中保护刘邦逃脱。项羽选择放过了刘邦,杀了秦王子婴,迁都彭城,火烧秦王宫,以期灭了大家想成为下一个秦始皇的心,分封十九处领地犒赏与自己共同灭秦的弟兄们,许他们用自己的文字书写历史,其中第一个向生擒秦王的刘邦分封领地,封为汉王。
五年后,刘邦奋起反击,凭借手下众谋士大将的步步为营,逐步突围,将项羽逼死在乌江边,发生著名的垓下之战。刘邦自此登基称帝,建立西汉,称高祖,时年54岁。
韩信、张良、萧何,被称为初汉“三杰”。韩信曾是项羽手下,一直不受众用,被萧何举荐入刘邦旗下拜为大将军,垓下之战即为韩信主力帅兵。建国后,刘邦晚年多疑猜忌,担心精于战术年富力强的韩信像当年自己一样谋反,将其软禁,加上吕后的心狠手辣,设计韩信谋反,在众官目睹下,执刑韩信,并由萧何亲手了解其性命,即“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由来。张良专心辟谷修道,身残多病,以示自己无欲无求年老人衰。萧何在刘邦之后继续辅佐其子刘盈,最终操劳病逝。项伯作为项羽叔父,因鸿门宴施救刘邦,项羽死后被赐姓“刘”封侯,但至死并未眼见刘邦当年曾许下结亲家的诺言,影片中被吕后安排人在路途中杀害。
刘邦幼时怀有龙之子的传言,但发迹已中年,他自认为运筹帷幄不如张良,镇定国家安抚百姓不如萧何,统帅大军战而必胜不如韩信,但凭借知人善任、虚心豪爽的性情,充分聚集部下才能,最终反败为胜,赢得楚汉之争。晚年因疑心过重,残害限制开国大将,终被架空,为以后吕雉发展壮大吕氏家族、垂帘专政十五年埋下了隐患。
影片中有几句话侧面烘托了几个主要人物的特点:
“大多数人,一生都看不透自己,就像我,当年在秦国小镇丰邑的时候,我的生命,像井里的水,卑微而平静,而当我进了秦王宫之后,就彻底打开了一扇门,让我看到了自己心底向大海一样的欲望”的刘邦。
“贵族就是这样,他们只能看到自己的光芒,却忽略了别人的欲望”优越感满满的项羽,屡次放过敌人最终自刎江边。
深信“我帮大王打下了半壁江山,邦大王除掉了项羽。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因锋芒太利惨遭迫害的韩信。
影片中有腰斩子婴、虞姬自刎、鸿门宴舞剑的名场面。也通过部分画面对吕雉成长轨迹进行了间断描述,年轻时与刘邦的真挚烂漫爱情,中年时因他受牢狱之灾的苦楚,替他养私生子的隐忍,还有老年倍感年轻貌美宠妾施压的无奈,更有替刘邦出手消除隐患的决然。
一部电影,更好的演绎了《史书》中未尽的想象,无论史书还是电影,都通过人物刻画、故事情节彰显出人性的复杂。读历史,感人性,引人深思感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