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平:每日一文:一个人问答录(12)
问:物质只会越用越少,莫非感知会越感知越多?
答:当物质作为感知对象在感知中运动,物质的被感知价值与它的被感知量成正比,也就是越多人在使用它,它就越有价值,它的价值不会在使用的过程损耗,比如,一件艺术品被人收藏和被人反复欣赏价值不同,同样的事物作出不同的使用和反复使用,与不使用或极少使用完全不同。
问:难道饭不是越吃越少,而是越吃越多?
答:当吃饭成为一种感知行为,就不仅只有饱腹和品味的作用,吃饭的过程和吃饭的意义具有感知的综合性效应,就不只是吃多吃少、吃饱吃好的问题了,它关联着他人,关联着感知共同体,人在吃中获得的感知,岂是一个饱字能了?吃是感知的重要内容。
问:你并没有回答,饭从哪里来?不够吃怎么办?
答:这是感知社会的经济运行问题,人的智慧难道解决不了吃饭问题?恐怕是怎么吃得愉快,怎么吃得丰富多彩,怎么吃得理性又健康,如果不够吃就反馈给生产机构,如果在食物极端缺乏的状况下,理性是处置的最好方法,于感知有利是遵循的准则。
问:怎么用感知标准检验生活?
答:感知是检验存在的唯一标准,存在怎么存在、真伪判断、价值判断等都以感知的结果为准,都以人的感知为选择事物的依据,在放弃了客观标准以后,这世界就成为人感知的天地,被人的感知重新塑造的世界当然是人的美好家园。
问:以感知为准,会不会导致一个主观的违背自然规律的人类世界?
答:恰好相反,感知规则和感知规律建造的世界才是真正符合人存在的理想世界,感知并非是主观的,它才是真正的客观运动,与人在感知中融为一体的世界既是主动的,也是客观的,更是本来的,不会违背人的愿望,更不会与人的存在目的背道而驰。
问:人回归到感知关系,消弭了与事物的所有隔阂,对吗?
答:对,感知是存在的本质,人回到感知为本,就与存在的根本相融合,不会再主观武断地扰乱存在秩序,破坏感知环境,做出以存在反存在的愚蠢行为,世界再不会有矛盾和冲突,再不会有战争和人间祸乱发生,人类社会进入终极社会形态。
问:这么美好的感知理论,怎么才能证明它的正确性?
答:人类花了数千上万年的时间来证明生存理念的错误,这种悲剧性的过程不会重演,感知理论首先具备了自洽、他洽和续洽的逻辑性,而人们接受它和运用它的过程就是一个逐步证真的过程,证真就是它符合人们的需要,能够有效的实现人们的愿望,所以,它实践的过程就是证明的过程。
问:不是需要先证明它正确,再运用于实践吗?
答:它不是一道公式,需先运算正确,才按答案来运行,它是另一种存在方式,需要在存在中去检验,而不是先肯定其绝对正确,才付诸实施。
问:不肯定其合理性,人们又怎么会去实践?
答:有生存逻辑模式导致的现实生活作参照,感知理论一经比较,人们会立即进行实践检验,因为施行感知理念并不需要任何其他条件,只需要你对现实生活有遗憾、有不满、有失望,你就有试行感知理念的前提和欲望,而感知理念从知道开始,就已经使人有了心理及态度的变化,有了出发点和立场的转移,就有了看问题的新眼光,事实上,体验与实践从真正接触理解感知理论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了。
问:是心灵的体验和实践吗?
答:是的,一切改变从心灵开始。
问:不就是换心吗?
答:对,就是换心,也是除旧换新。
问:人们是不是不适应感知生活,就像衣服不合身一样?
答:不会,感知生活是为人的存在量身(定)做的,人类原有的问题都不会再存在,没有不适应的问题,只有不去适应的问题。
问:人的问题太多,感知理论首先解决人的什么问题?
答:世界观问题,感知理论彻底推翻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世界观,重建感知主义世界观。
问:新的世界观与旧的世界观相比有什么不同?
答:新世界观从人的感知出发看世界,一切以感知为目的,一切以感知为结果,把感知运动作为存在的本质。
问:这不是有主观唯心主义的嫌疑吗?
答:感知并不是心,综合感知是人的客观感受与主观认知的集成,人们只能从理性的感知看世界,别无他法。
问:没有纯客观的与人无关的存在与看待方法吗?
答:没有,从来没有过,以后也不会有。
问:对世界及存在的认识必须加入人的主观感知因素?
答:是的,主观即精神感知因素对于人就是客观存在,人不可能离开精神看世界,只能用理性的精神看世界,而且还必须加上感知的实用目的,这才是对于人的客观实际。
问:这样会不会得出一个不真实的世界?
答:恰好相反,这才是真实而有用的世界。
问:世界就是世界,还分有用无用?
答:唯物观造出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世界,不但与人显得很生分,还多无用处,人为了利用世界伤透脑筋,而感知世界一切都有感知价值,是人们以感知作标准筛选的结果,世界的全部事物都是有用的。(接下)
本书《感知新世界》已在京东上架销售,如需完整了解感知论,进京东搜索:感知新世界,即可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