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东军
过去二十多年,自己断断续续写过不少自说自话、自娱自乐的文字,我一直觉得我写的那些文字,算不上是文学作品。虽然从著作权法上关于作品的定义看,它是。
在我眼中,作品分为文字作品和文学作品两种。当然,这种区分 ,只是我个人的观点。我重点想说一下我眼中的文学作品。
小时候,家里穷,能看到的书不多,但我喜欢书,喜欢书中的文字,喜欢文字背后那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喜欢那些由不同人物组在一起发生的精彩故事,也喜欢这些故事带给我的人生启示。
至今还记得,我六七岁时,住在新疆阿克苏市阿瓦提县一个叫二校的地方。冬天,外面寒风呼呼;屋内,土坑上,我们一家四口人聚在一盏昏黄的煤油灯下。我,妹妹,不识字的妈妈,三个人的目光一齐聚在我那个只有小学文化的父亲身上。父亲手里拿着一本书,书名叫《呼杨合兵》,父亲用他那高低起伏、富有磁性的声音,每晚给我们读一章书中的故事。现在回忆起来记得最清楚的就是呼延庆挑滑车那段(能突然忆起“呼延庆”这三个字,都吓我自己一跳),书中呼延庆的勇猛令我们惊叹,呼延庆连续挑滑车挑到吐血的悲壮情节,让我们无比揪心、难过。而父亲每每读到这样的精彩处,常常像收音机里那些可恶的评书人一样,故意停顿、卖关子,让我们急。我们越催,他越不紧不慢,脸上挂着一副得意状,得意得让人恨。我们脸上的焦急,父亲脸上的得意,故事的精彩,构成了我对年少时代那个多灾多难的家庭难得的温馨回忆。
八、九岁时,我上小学二、三年级,寄宿在乡下五姨家。不知从哪里得到一本书,书名大概是“成语故事”这样的名字,里面记载了很多成语,配有精美的彩色插画,我极喜欢。我给它包了一层厚厚的透明塑料封皮,生怕弄坏了它,走哪儿都带着,形影不离。同村有一个小伙伴,也有一本书,书名忘了,内容是科幻类的,大概讲的是一个人类少年乘坐宇宙飞船进入太空、飞到月亮上的冒险奇遇经历。我知道后,极感兴趣,想看,他不借。无奈,我死缠硬泡,最后以交换我这本书为代价才借得。记得借期很紧,只有二三天,于是我茶饭不思、起早贪黑地看。最终看完如约还书。但我的那本成语书后来却不见了,究竟是他当时没还,还是还了后来我自己又不小心弄丢了,记不清了。以至于后来很多年,这本书的下落一直是我心头的一个谜,有时会在梦中相见,成为至今我心中一个遗憾。
跟书结缘的故事还有许多,我就不一一回忆细说了。总之,我想说明的是,一个好的文学作品对一个人的影响。从童年开始的影响。
正因为有如此重要的影响,所以我始终认为文学作品应该是一个很神圣的东西。它不可亵渎、不可玷污、不可以用来污染读者的心灵。它必须是高贵的、纯净的、有使命的、有担当的好作品。一如童年我遇到那些深深吸引和影响过我的文学作品。
正因为文学作品在我心目中的神圣地位,所以在我眼中,作品才有了文字作品和文学作品之区分。文字作品人人都可以写,怎么写都行。它更多的时候强调自我,往往是写给自己看的,目的在于实现自我的完善。或者写给特定的人或群体看,为谋求某种特定的个人利益,作品整体上是利己的,向内的。而文学作品,则有层次、有视野、有胸怀、有品质、有担当,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主要是写给社会和他人看的,目的在于影响和改变社会和人的心灵,作品整体上是奉献的,向外的。当然,前者也可以实现向后者的转换。一篇好的文字作品,若能蕴含一定的启发意义,向其中注入一份对社会和他人的使命感、责任感,向外展现出来,就有可能会变成一篇好的文学作品。如《少年维特之烦恼》,内容本来是维特给朋友们写信,信中表达了一个年轻人对爱情及其他一些事情的真实看法和烦恼。这些文字若仅记载于朋友之间的书信上,那就是利己型的文字(作品),一旦公开发表出来,由于它优秀的品质,动人的情怀,折射反映出了那个时代年轻人共同的境遇,引发了读者强烈的共鸣和思考,对改变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一定积极推动意义,于是它就变成了一部具有奉献品质的经典文学作品。
就我个人而言,这么多年一直追求写出好的文字作品,主要是为了安抚和慰藉自己的心灵,完善自己。暂时还不敢奢望写出“文学”层面上的好作品,尽管我骨子里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心中有改变社会和影响他人心灵的理想,但我知道,自己在文字表达技巧上的苍白,在文学理论素养上的缺失,在生命体验上历练积累的不足,都注定了我尚不具备写岀那种好文学作品的能力,尚不足以完成由文字作品到文学作品的转换。当然,我会一直努力。要么不鸣,一鸣惊人;要么不出,出必精品。这是我在写作上的坚持和理想,也是我对其他写作者同样怀有的一种理想性期待。
但现实中我发现,我所见到的很多作者,对于文字作品和文学作品,并不都像我这样作了区分。文字写作和文学创作,很大程度上在现实中已经混为一谈,甚至有人也喜欢混为一谈。写两段文字,就沾沾自喜自以为是文学作品,自己成作家了;写出了自认为是文学的作品,展现给社会,却缺乏文学作品应有的内在品质和社会担当,实际上仍是一般的文字作品。甚至有些人,打着文学的旗号搞所谓的文学创作,实际目的只是把文学当工具,用来谋求和实现个人功名和私利,而不是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精神产品。这些作品,本质上仍是利己型的文字作品。把文字作品看成文学作品,把文学作品降格为文字作品,这样的角色错位现象,在现实中并不鲜见。
另外,就文学的总体发展而言,我个人认为这些年国内的文学整体发展呈堕落、降格趋势。文学创过度商业化 、市场化、庸俗化,过于向权力讨好,过于向金钱靠近。文学作品变成一种政治献媚、一种个人包装、一种商业手段,一定意义上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文学圈内,文学称颂盛行,文学批评缺失。文学团体、派别林立,文学协作、交融不足。文学作品质量日益下滑,矫揉做作、无病呻吟、小情绪的作品越来越多,真诚质朴、大担当、大格局、能深入打动人心的作品越来越少。而文学阅读,似乎也陷入一种尴尬局面。一方面,作者怪现今的读者普遍没有阅读耐心;另一方面,现今的作者写出来的作品普遍缺乏可读性,没人爱读。文学创作和阅读,陷入了自写自赏的境地。问题出在哪里?
我认为,问题首先要从作者找起。面对文学,写作者无论文学技巧和理论水平高低,必须有一颗真诚之心、纯粹之心、敬畏之心。人类的情感,必须有一块纯净的坚守之地,任何东西也不可以与它交换,文学应当拒绝商业化,拒绝工具化。文学代表着一种语言之美、情感之美、人性之美。文学作品必须以真为先,以纯为贵,以诚为美,以深为最。一个文学创作者,如果没有一颗对人生真诚、纯净、敬畏的心灵,就不可能写出让人动容、共鸣、心生敬意的好作品。文学创作需要技巧,但不能沦为只有技巧。倘若文学作品中那些“真诚”“纯净”“敬畏”的感情底色,都沦为一种写作技巧,那我认为,这样的技巧只会沦为一种加速人生理想破灭和人性堕落的帮凶。对文学失去真诚意、失去纯净心、失去敬畏感、失去责任力,这是导致文学整体堕落的根本原因。在这个文学作品缺乏,文字作品泛滥的时代,我想说,从一定程度上讲,文人最大的良心,就是少制造些文字垃圾。
今天这个时代,是一个信息化时代,是一个眼睛和心灵被各种文字垃圾重重包围、严重污染的时代。是一个各种文学组织泛滥、文学作品泥沙俱下、人心普遍烦躁茫然的时代。正因为如此,我们更需要真正的文学作品来反思、来指引、来激励。我们需要学会对文字进行辨别,去伪存真,去粕取精,以及在这种辨别中学会对人生进行坚守。你一旦对文字学会了辨别,对人生学会了坚守,你就会不再感到茫然、不再浮躁,不再随波逐流,变成一个眼中有光、心中有锚、灵魂有力量的人,你就会变得与众不同和高贵起来。而文学,只要站直了腰,抬起了头,恢复了应有的纯粹,就依然能充满神性,让人仰望,受人尊敬。因为它毕竟是来自人类心灵深处最真挚、最深沉、最美丽的呼唤。
我期待着,自己能写出心目中真正文学作品的那一天,早日到来。
2020.5.21凌晨初稿
2020.5.22凌晨修改
2020.5.24日再修改
(文字、图片皆作者原创,版权归作者,若有意转载,请与作者联系,谢谢!微信号dongjun1976yt)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