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默然无语是真闻——《金刚经说什么》读书摘记28

默然无语是真闻——《金刚经说什么》读书摘记28

作者: 江湖微冷 | 来源:发表于2023-10-14 06:00 被阅读0次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贪分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是故说不受福德。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

    《金刚经》另外有一个特点,除了教授法特殊以外,还有个特点,就是佛善于推销。

    这本经一讲到重要的地方,他就吩咐须菩提说,这个经功德怎么大。前面几次就是讲本经的功德,受持读诵,功德都非常大。到了这一段,他又告诉须菩提,大乘菩萨们的布施,不是前面两次所说的一般人们的七宝布施。我们在座的人,与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菩萨,是因地上的菩萨,一切众生,只要具备灵性的,都是因地上的菩萨;成就的菩萨,叫果地上的菩萨。

    所以大家可以大胆地承认,自己就是菩萨。

    现在说到菩萨要来布施,怎么菩萨还要来布施呢?其实连佛都还要布施,一切菩萨修持善果,修持功德,永远都是无穷尽的。

    一般学佛的人观念错误,以为在学佛,万事不管。这完全是错误的态度,不但不够小乘,就是基本做人的行为都算错误的。这是因为我们看到《金刚经》上提出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七宝持用布施,而谈到大乘菩萨们的发心。

    菩萨们用充满恒河沙那么多珍宝财富布施,这个功德当然很大,而他自己本来已经是菩萨了,还要去做功德。假使有一个人所做的比这个菩萨所做的功德还要大,那是什么呢?“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一个真正果位的菩萨,知道,做到,一切法本身无我,这是由《般若经》讲唯识“一切法无自性”而来的,

    佛经常有心与性两个字,譬如《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个“心”字是借用的,是讲我们意识思想活动的第六意识的这个心,也是心理作用这个心。

    有时候讲的心纯属一个代号,代表了本体,实相般若那个境界。形而上那个体,有时用心来做代号,有时用性做代号。这是因为过去翻译的工作上,遭遇用字困难的问题,我们必须了解。而唯识所讲的一切法无自性,是指一切世间出世间事物及一切的理,它单独的本身,没有永远存在的性能,也没有单独存在永远不变的一个性质。

    譬如每一滴雨无自性,雨下来,碰到土地就流失了。千千万万点雨下到大海,下到大地,凝结起来又返本还原,所以它无单独存在的自性。那么你说,雨没有单独存在的自性,最后归到一个水性对不对?也错了。因为地、水、火、风也是一切法无自性,非空非有,不断不常;所以佛法的最高处就在这个地方。我们一般研究佛学的教义教理,都容易走上或错解取义、或断章取义的歧路。

    我们现在提出来,唯识宗所讲一切法无自性,也就是般若宗《金刚经》这里所讲,“一切法无我”的道理,这两个是同一道理,只是不同表达的方法而已。所谓一切法,包括了世间的一切,及出世间的一切。甚至证得罗汉境界、菩萨境界,乃至于成了佛,证得无为涅槃之果,也都属于一切之内。一切包含了一切。知道了一切法本身无我,并没有告诉你无我以后是空,只有告诉你无我。至于无我以外有没有真我?那是你的事了。

    我们研究《金刚经》从开始到这里,它只有遮法,是教育的方法,就是把你的方法挡起来,否定了你,但是他没有告诉你一个肯定的,没有说什么才是对。他没有承认你,或肯定你哪一个才是对,要怎么样来肯定。一切法无我,到了这个境界,悬崖撒手,自肯承当,要你自悟、自证、自肯。

    譬如玄奘法师到印度留学。印度当时还是联邦政府,几十个国家,外加多种的外道,为了争辩一个佛法哲学的问题,吵得不可开交,大家立了契约,失败的一方就不能存在了。当法师们已经没法辩论时,刚好碰到玄奘法师去了,听说这个中国和尚学生智慧很高,就请他做评判。玄奘那时还很年轻,就上高台主持,最后的问题是,既然证到了佛法,最后到达无我相,有一个相也不对,有一个知也不对,那么如何叫做证得呢?怎么可以证明已经得道了呢?玄奘法师就讲了一句名言:“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个事情就此做了结论,也保持住了印度当时的佛教。

    所以这个自证的部分,等于人喝水一样,是凉是热,只有你自己知道;告诉你,你也不知道。所以一个人知道一切法无我后,遮住了以后,既没有说无我就是空,也没有说无我以后有个真我,我们不要随便给它加上。像这种地方,般若智慧的成就是要自己参的。

    知道了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怎么样叫忍?这个忍在佛法修持里是一个大境界。我们晓得所谓讲得定,是以小乘的范围来讲;修大小乘之果,都是以定来做基础,学佛没有进入定的境界,是没有基础的。不管在家出家,道理是一样的,没有基础就只是一个普通学的人而已,但是定本身并不一定就是佛法。至于大乘的佛法,则必须“得成于忍”。得忍与得定不同,所以说菩萨要得无生法忍,才进入大乘的境界。无生法忍不能当作定来解释,如果把无生法忍当成是定,那干脆说无生法定该多好呢!所以这个忍字,要再加研究才是。

    再看《金刚经》的本身,六度成就中讲过布施成就,但持戒成就不提,实际上布施的成就之中就有持戒的精神。全部经典都讲般若成就,但是却不提禅定成就,你真正得了般若的成就,自然就是禅定。六度中间,布施、忍辱、般若,这三个成就到了,所谓持戒、精进、禅定自然都到了。关于这一点,我们研究《金刚经》要反复去读,去深思,去参究,慢慢地你就可以真懂了。

    讲到得成于忍,前面佛自己说,过去修忍辱波罗蜜的时候,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没有动过怨恨的心,只有慈悲的念,因此他没有觉得痛苦。这是什么境界?大家要研究啊!这是定,这是无生法忍,这也是般若,也就是悟的境界。大家现在学禅,或者读了些书,看了一首诗,不然听到青蛙叫,狗儿跳,嗯,我悟了;我们也拿一把刀,也学歌利王割你一刀试试看,看你得成于忍还是得成于恨?你悟了嘛!悟了应该有这个境界啊!所以说,此事不要随便谈,禅学可以随便讲,真正的佛法是要求证的,《金刚经》的榜样都摆在这里。

    真正知道了一切法无我的时候,达到了无我的境界,自然达到了无生法忍的境界。当然,到达了无生法忍,还只是大乘菩萨初步!只是这个菩萨超过前面所譬喻的菩萨。也就是说,拿无量无数的七宝来布施,有相物质的布施,功德不如无相布施功德的万分之一。

    《金刚经》开始就告诉我们修持的方法,是善护念,无住,由此而得成于忍,无生法忍。

    什么是一念不生呢?善护念,无住,一切无住,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就是一念不生,生而不生。

    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是故说不受福德。

    “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这句话又点题了,因为真正行大乘菩萨道的人们,他做善事不想求福德的果报。所谓做一切善事,义所当为,应该做的啊!假使我们行善救世救人,认为我在培福报,又错了,那是凡夫的境界,不是菩萨的心性。所以一切菩萨不受福德,他不求果报。须菩提听到这里又怀疑了,他说,为什么说菩萨不受福德呢?刚才我们说过啊!菩萨并不以求福德之心去行善,是做应该做的事,本分的事,做了就做了,不住、不着,这个还有什么问题啊!难道须菩提比我们还要笨,还要问一下,为什么菩萨不受福德吗?

    你说须菩提问这个话对不对?当然对,问得很高明。对,菩萨做善事,并不是为了求福德,但是既然无住无着,求求又何妨啊?换句话说,求也是不住啊!菩萨难道没有这个气派吗?他问的是这个道理。你不要小看这个问题,须菩提问得非常严重啊!既然是菩萨,此心无住,行一切善,此心无所求,这是无住。有所求就有住吗?那这个菩萨还没有彻悟吧?还没有对吧!他问的是这个道理。所以佛也几乎被他问倒了,又赶快说:

    “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是故说不受福德。”诸佛菩萨都在行功德,当然不应该贪着,因此说,虽然有福德,自己并不贪着,有好处,自己并不领受,而回向给世界一切众生,愿这个世界一切众生受这个好处,自己不想要。所谓大布施,所谓布施法门,布施波罗蜜多,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有一个结论,真正证道悟得般若的人,没有自私的,不会走小乘的路子,是布施第一。布施是法布施、财布施、无畏布施,一切的布施,菩萨道都在其中了。这一品我们结论的偈子:

    第二十八品偈颂

    默然无语是真闻 情到无心意已薰

    撒手大千无一物 莫凭世味论功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默然无语是真闻——《金刚经说什么》读书摘记28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lyxb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