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安史之乱”爆发后,天下动荡不安,诗人张继为避难逃往江南。一天晚上,他乘船停靠在苏州城外,颠沛流离之苦、前途渺茫之忧涌上心头,于是有感而发写下千古名篇《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使默默无闻的张继青史留名,而寒山寺也由此声名鹊起。
寒山寺始建于南朝梁代,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因唐代高僧寒山和拾得曾在这里修行而更名。其屡毁屡修,但始终离不开《枫桥夜泊》带来的巨大影响,如寺内的枫江楼、霜钟阁、闻钟亭无不与张继的名诗有关,尤其是碑廊间的数通诗碑。无数历代名人皆喜抄录《枫桥夜泊》,然后勒石以记,而这些诗刻背后还隐藏着一个诡异的传说。
宋朝的王珪、明代的文徵明以及清朝的俞樾都在刻碑后不久去世,更为离奇的是民国时期与《枫桥夜泊》作者同名同姓的书法家张继,受人之托抄写该诗,并雕于碑上,可他在完工后的第二天便撒手人寰。寒山寺碑刻即笼罩上一层灵异的阴霾,然而这对于寺庙来说竟然成了一件幸事。上世纪三十年代,日军侵占苏州,意欲洗劫寒山寺内的文物,其中就包括精美的诗碑,但当鬼子们听说神乎其神的死亡诅咒之后,只得放弃了掠夺的念头。
或许所谓的魔咒仅是巧合与误传,目的是为给张继的名篇涂上神秘色彩,而另外一个故事则使人们对寒山寺愈加崇敬。寺里的“寒拾殿”即是为纪念寒山、拾得这对好僧友而建,二人患难与共情同手足,他们之间有段经典的对白。寒山问拾得:世间有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该如何处之乎?拾得答曰: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他们都是豁达大度之人,被尊为和睦友善的典范,清雍正帝封寒山为“和圣”、拾得为“合圣”。
“寒拾殿”内供奉着两人的雕像,一人手捧净瓶,一人手执莲花,皆袒胸露乳,蓬头赤足,一副憨态可掬之姿。但游人并没有觉得二位高僧不雅,反而是倍感亲切,纷纷上香以求他们保佑人生顺遂、世界和平。世事沧桑间,人们越来越感觉到和与合的珍贵:不知和,便会纷争不断,小不忍则失落30年,隐忍总是胜过逞一时之勇;不懂合,即会失道寡助,以邻为壑将落得孤家寡人,处下永远不失明智之举。和与合对于个人,之于国家,都是举头三尺之上的神明,值得时时勤拂拭。
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悠远而清冷,敲击着人们的心坎,涤荡着人们的心灵,其中还夹杂着难以言状的神异杂音,令人敬畏与肃然,冥冥之中告诫自己,要懂得收敛,免得一失足成千古恨,要懂得合群,一骑绝尘的蛮干只会身陷孤岛。但愿寒拾之谊能对冲江枫渔火边的愁眠,但愿张继的名诗能化解姑苏城外的满天秋霜,但愿寒山夜钟能为黎民带来富足安康的福音。
2023.7.19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