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讲我跟你讲到,城市是财富的载体,城市是人力资本的孵化器,择城是财富选择路上的分岔路口。但面对城市,我们似乎总在说大城市好,那你心里可能就会有疑问:待在大城市真的就比待在小城市好吗?
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又在限制人口流入,像北京,到2019年为止外来人口已经三年负增长,常住人口连续两年下降了。大城市还会继续大下去吗?再说了,现在互联网发达、交通发达,我也不一定非要待在大城市吧?
这一讲我就用“大数据”来回答你的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到底应该以怎样的态度看待大城市。
一、大城市胜利了吗?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过去十年城市发生了哪些变化。
统计局的数据告诉我们,从常住人口来看,2009年到2019年,广州和深圳的常住人口累积增速超过50%,北京、上海,还有杭州、南京、西安、长沙等省会中心城市,人口增速超过30%。与此同时,这些城市周边的中小城市甚至在萎缩。
以四川为例,从2015年到2018年,成都市常住人口净增加411万人,但是全省其他地区的常住人口减少了282万人。陕西、河南、湖北、贵州都显示出同样趋势——省会城市人口增加,其他地区人口减少。不要为这个数字感到诧异,其实一直以来,人口的流动水平都被低估了,很多官方报告和研究中也会坦承地承认这一点 。
我们团队用移动设备重新测算了人口的分布,结果发现,如果以实际活动在某个城市的人算做“经济活动人口”(不考虑户籍和暂住证)的话,包括北上广深在内的31个大城市的人口至少被低估了200万以上,其中像广州、深圳、北京、成都,至少被低估了1000万以上,而像攀枝花、鄂州、雅安、湘潭等122个小城市,人口却被高估了不少。也就是说,大城市比我们以为的还要大,而小城市比我们以为的还要小。
再跟你说个数据。我们国家超过1000万人口的城市有多少个?如果按照常住人口算的话是13个,但如果按照移动设备测算的经济活动人口计算的话,就是28个。也就是说,大城市比我们以为的还要多。
所以,我们的结论是什么?在控制大城市规模的政策下,中国的大城市“收缩”了吗?并没有。中国的大城市还在继续变大。尽管有诸多限制,人们还是用脚投票,走向大城市。而且我要告诉你的是,中国大城市的“长大”并不是特例。人类收入水平的增高和人口向大城市的聚集,这两个现象始终是连在一块的。
1990年全球人均GDP水平不到5000美元,千万级别人口的城市仅有10座。2013年,随着人均GDP水平达到了1.1万美元,千万级别人口的城市就变成了28座。实际上,从1970年开始,全球30万以下人口的城市一直在减少,1000万以上和5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在持续增多。
全球各人口规模城市数量演进图。数据来源:UN (2014). World Urbanization Prospects.如果用一个词组概括全球过去三十年的变化,那就是大城市的胜利。那么接下来,你肯定要问了:既然都已经这么大了,中国大城市是不是到了发展的上限?还会更大吗?
数据不说谎。2018年,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全球各国人口集聚程度(在100万人口以上城市居住的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美国是46%,日本是65%,澳大利亚是61%,中国呢?是28%,和伊拉克、委内瑞拉差不多。到2019年,中国常住人口最多的前30大城市的人口数量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也才2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说白了——到今天为止,中国的人口集聚程度是很低的。
这并不奇怪,就像我在导论里面跟你讲的,中国是从农业国开始起步的,之前是城镇化,人从农村流入城镇,2013年才开始出现大城反超小城的趋势。而从2020年开始,中国会从城镇化转入城市化。是的,中国的“大城市的胜利”才刚开始。
二、大城市胜利的逻辑:规模
说到这里,可能真的有人很迷惑,大城市拥挤、堵塞、成本高……为什么田园牧歌就抵不过蚁穴城市呢?
你不妨先从一个有趣的现象去想——为什么小型动物的寿命不如大型动物长?现代科学告诉我们,这是因为“规模效应”:生物体的规模(比如体积)和能耗、产出之间有个奇妙的关系,规模越大,越节约能耗,越能提高产出——所以大型动物单位体积消耗的食物比小型动物小,消耗的各种能量也少。
一个更奇妙的事情是,现在前沿的城市经济学家们发现,城市和有机生物体非常类似!城市的单位能耗(比如人均占有加油站、人均电线、人均网络线之类的能源耗材)会随着人口规模的上升而下降,而单位产出(比如创造的经济效益)会随着人口规模的上升而上升。
跟你讲个特别有意思的研究结果——我们团队在2019年算了一下城市规模和财政收入(支出)之间的关系,发现越大的城市,人均财政支出越少,人均财政收入越高,而且这个差距是惊人的——上海、北京、天津、珠海、深圳、广州等城市,单个人头上的经济产出是呼伦贝尔、巴彦淖尔等小城市的3倍。如果说产出是因为有网络效应、规模经济效应的话,那单位支出呢?和很多人想象的不同,像成都、杭州这些150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人均财政支出只有湖南张家界、浙江舟山这些20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的一半。为什么?你想想一个细节就能明白,在张家界修地铁,摊到每个人头上的成本,当然会比杭州高。
换句话说,一个大型城市产生的力量,远远超过很多个小型城镇相加的总和,而在大型城市产生的损耗,实际上远远小于很多个小型城镇相加。所以说,大城市产生的规模效应,是其胜利的根本。
网络人口密度与人均财政收入及支出看着这些结果,我觉得这不是经济学,简直是哲学——你想想,同样一个人放在北京和放在呼伦贝尔,是完全不一样的——产出前者是后者的3倍,而支出却是后者的二分之一,两相对比,财富增量就是6倍的差距。所以我常说,我们真的可以不把自己太当回事,因为归根结底,人是环境的产物。一个牛人之所以牛,很大程度是选择的平台牛。选择比天赋更重要。
最后,我们回到开始的问题,我们到底应该怎样看待大城市?中国的大城市会不会继续大下去?答案是会的,中国的“大城市的胜利”才刚刚开始。大城市是不是一定比小城市好?这个问题的答案虽然因人而异,但我要告诉你,由于规模效应的存在,大城市就是产出更高,消耗更少。而你只有待在大城市,才能享受到规模效应带来的福利。
今日思考题
一个友人发票圈,说自己一个朋友辞了深圳的高薪工作,回到一个核心二线城市买房生了三胎,两个城市学区房的价格大约差8~10倍,现在一家5口特别幸福。这引发了他的思考:要不要留在这几个特大城市?幸福到底是什么?我想请你做个选择题,你会选择留在小城市,还是去北上广深?为什么?(可以脱离今天课程的逻辑来做这道选择题。)
就我自己来说,从出生到现在,一直居住强二线城市——成都。目前老公和孩子在香港生活,我们暂时把它比做国内的北上广深这样的头部城市 。就我自己来说,如果可以选,我愿意生活在成都,而不是去香港或国内其它几个特大城市。细想原因,有5点:(1)成都和一线特大城市们差距不大:虽然不是北上广深这四个一线城市中的一员,但却是强二线城市、新一线城市的排头兵、也是中国历来的10座大城市之一,所以不管是医疗资源、教育资源、城市建设都很靠前;(2)人力资源都在这座城市:从小到大生活在这里,也在这里经商,正好自己从事的行业是全国三大聚集地之一;(3)不甘心阶层下行:在这里不仅有自住房,还有多余的房产做投资;(4)亲人、同学(从小学到大学都在成都念的)都在这座城市。(5)是四川胃。
综上5点,我内心深处是不愿意离开成都而去特大城市的发展的。但我的情况又蛮特殊的——和香帅说的朋友的朋友离开深圳的高薪工作,一家人回到核心二线城市相反。不去香港的话,就不能一家人团聚:陪着孩子成长,和老公琴瑟和鸣。所以,为了家庭团聚,我也要离开我呆了50年的成都,去一个陌生的城市生活工作,去适应那里的环境,最终与那里共融。爱上一个人,会爱上一座城。因为爱他们,所以我想我会爱上那里,在那里享受自己的幸福。
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我需要他们,他们正好也需要我,是他们在哪里我就在哪里,我们要厮守在一起;幸福还是,在他们面前我可以很放松,可以安心做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