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思考者美人说人文社科
克桑蒂佩、婚姻与亲密关系

克桑蒂佩、婚姻与亲密关系

作者: 惕若 | 来源:发表于2018-04-26 22:38 被阅读61次

    克桑蒂佩(Xanthippe)是苏格拉底的妻子,在西方文化中是“泼妇”、“悍妻”的代名词,大概相当于中文语境中的“河东狮”。据说苏格拉底之所以选择克桑蒂佩,就是因为她暴躁泼辣,苏认为如果他能忍受克桑蒂佩,那么他就能顺利地跟所有人打交道了。不过关于克桑蒂佩具体做过什么,并没有太可靠的详细记载,“悍妻”的形象,大抵出自于苏格拉底自己的抱怨和评论,比如把妻子的唠叨比喻成鹅的咯咯叫,把他们的相处比喻成骑马者对烈马的驾驭等等。传说中克桑蒂佩最大的“罪状”,大概是她有一次在大怒之后,把一盆水——也有的版本说是洗脚水或是尿壶——倒在了苏格拉底身上。对此苏格拉底的回应是“我就知道雷霆之后是会有暴雨的。”于是一场争吵就这样在幽默中化解了。

    苏格拉底并不是唯一一个用幽默来应对婚姻之烦恼的古希腊人。希波纳克斯说:“你的妻子给你快乐的生活只有两天:婚礼那天和她下葬那天。”米南德则写道:“在陆地和海洋中有许多怪物,但所有怪物中最大的还是女人。”有意思的是,穿越两千多年的时光和整个欧亚大陆,古希腊人的这些抱怨和调侃,在今天我们网上流传的各种段子里仍然回音不断。比如下面这个:

    在这个笑话里,妻子被描述成一个愚笨而无理取闹的形象,而对于丈夫来讲,妻子“愉快地去洗衣服做饭”,才是最重要的关键所在。虽然“总结”里面戏谑地提到“和谐”、“情绪”、“沟通”,但在这个故事中,丈夫显然并不想要跟妻子“沟通”,或是真的跟她共同享受一场棋局,他在应付和“退让”之中的优越感是一览无余的。如果可以“总结”一下他的“总结”,那只有一句话:女人都是蛮不讲理的笨蛋,跟她们有什么好说的。这又让我想起另一个古希腊人色诺芬的话:“有没有你与之交谈比跟你妻子交谈更少的人?——极少……”

    对于婚姻的这些描述和戏谑,实际上很能反映我们社会普遍的文化心态。“妻子”这个角色,并不是用来与之“交谈”的。“贤妻”的形象,是勤勉持家、相夫教子,她最好沉默而专注地服务于她的家庭。对于丈夫而言,“贤妻”应是一个完美的管家,而不是一个无话不谈的好友。跟色诺芬差不多同时代的狄摩西尼也讲:“我们有提供精神享受的高级妓女,有提供感官享受的小妾,还有给我们生儿育女的妻子。”这样的“分工”,大抵能反映传统中对“妻子”这一角色的定位。在雅典社会中,确实有一些传奇的高级妓女——最为人所知的比如阿斯帕西娅,她们不受家庭的束缚,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反而可以跟男人平起平坐,也更可以有精神层面的交流,从而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友谊和爱情。

    阿斯帕西亚与古希腊哲学家们

    无独有偶,在中国古代,我们看到的关于“爱情”的描写或抒发,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关于才子和妓女。婚姻作为一种社会经济安排,与爱情是无关的。与父母选择的“贤妻”相比,妓女们不受“妇德”的约束,不必摆出一副端庄姿态,也无需对男人们行规劝之职,她们反而能更为真实自然地表现和表达自己。其中能诗善文者,更是可以跟“才子”们谈古论今,相唱相和,反而能有精神和情感上的交流。相比之下,妻子们的主要职责是侍奉姑翁、相夫教子,她首先是整个家庭中的一个角色,两个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反而并不是婚姻制度的重点。夫妻之间的情感纽带不仅无关紧要,甚至是不受欢迎的——我们耳熟能详的陆游和唐婉的故事,最为常见的说法就是陆母以二人太过缠绵缱绻,怕陆沉湎其中而荒废学业为由逼陆休妻。

    我们可能会觉得,今天的社会离以上的描述已经很远了。家庭的范围在缩小,“妻子”与丈夫家族的关系也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而婚姻以爱情为基础成为普遍的观念。但即使在今天,我们仍然经常会看到如前文所提到的那样戏谑地谈论夫妻关系、谈论“妻子”这个角色的各种段子。所谓“妻不如妾、妾不如偷”的心态,以及“红玫瑰白玫瑰”的意象,在社会普遍的文化心理中仍然认为是正常的现象——或至少是男人们秘而不宣却情有可原的“正常心理”,是“男人的本性”。所以经常会看到对夫妻关系的调侃,有很多是关于男人怎样千方百计地拈花惹草,而女人如何智计百出地“斗小三”、或是举重若轻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以真正的“大智慧”维持住家庭的和谐。

    彭浩翔2003年的电影《大丈夫》是这种所谓“夫妻相处之道”一个典型体现

    这些戏谑和玩笑的背后,我看到的仍然是传统的“妻子”的角色——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婚姻”中的一个角色,而不是以爱情为基础的一段亲密关系中的一方。我们时常听到的“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在我看来也与此有关。婚姻之所以会成为“爱情的坟墓”,正是因为传统上对“妻子”和“丈夫”的角色定位——或者更深一点来说,这种角色定位所反映出来的对婚姻和家庭的观念。在这种观念里,婚姻首先并不是两个人的一段情感关系,而是两个人合作完成的一个“项目”。这个项目的目标是生儿育女,繁衍后代,夫妻在其中各司其职,为后代的养育提供自己的一份贡献——通常由丈夫主要负责物质的供给,妻子主要负责家务的操持和子女的教养。

    在这种观念之下,婚姻很有可能从一开始就是一场交易。我们现在经常讨论的“物质的”、“现实的”择偶观,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或者也有可能一段婚姻本来是以爱情为基础而缔结的,但在走入婚姻之后,事情就发生了变化。男人开始挑剔女人不懂持家、不够贤惠,女人开始嫌弃男人不会赚钱、不够上进。人们常说是生活的“柴米油盐”消耗了爱情,似乎这是可悲可叹却不可避免的现实。我却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大家在婚姻中将自己和彼此都工具化了。在恋爱中或许是纯粹的两个人的互相吸引,而在婚姻中,自己和对方都成为了“角色”,女人的职责是持家和养育,男人的职责是养家和赚钱。婚姻的双方不再将彼此看做纯粹的“人”,而是成为了“角色”以至“工具”。

    相应的,在我们的文化中,一个人只要扮演好了这样的“角色”或“工具”,ta 就是一个好妻子/好丈夫了。因此,有了相夫教子、勤俭持家的“贤妻”,丈夫就该知足;而如果丈夫能够赚钱养家,对妻子有起码的尊重,妻子也就该“安守本分”,不要有不切实际的浪漫幻想。至于这两个人之间在情感和精神上是否能有真正紧密、深层而有意义的连结,并不在人们考虑的范围之内。所谓“模范”或是“完美”的婚姻关系,大抵只是两个人都扮演好这“角色”的关系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说,婚姻是一场极具表演性的仪式,而爱情则必须是真实的心灵的碰撞和连结。如果爱情走入这样一场表演的仪式,确实也无异于走入了冰冷的坟墓。

    说到这里,这一切看起来都仍然是对两性同等作用的,但是要破解这个问题,仍然不能不看到两性之间的不平等。如果要拥有和维持真正的亲密关系,婚姻就不能只是一场表演,而必须是真实的灵魂的碰撞。这需要我们不能是“角色”和“工具”,而应该永远是鲜活而真实的“人”。而要保持我们作为“人”的鲜活和真实,我们就必须是独立而自由的。而这一点,如果我们的性别角色不改变的话,永远都没有办法做到。因为我们的文化对女性的教养,从小就不是以一个独立、自主、自由的灵魂为导向的。恰恰相反,我们在她身上加上诸多的桎梏,同时不仅不鼓励、甚至要打压她自我的发展和她对自主的追求。自主的精神在男性身上更容易得到鼓励,而女性则被教导扮演从属和服务性质的角色。

    这一点,在我们对“妻子”这个角色的要求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传统的所谓“贤妻良母”,她的自我的面目是模糊的,她是以“妻”和“母”这样的角色身份得到定义的,“贤妻良母”A 和“贤妻良母”B 并没有什么差异。她本身的个性,她的喜好,她的需要……这一切都不重要。不仅她的职责是为妻为母,甚至她对生活的憧憬都只能围绕着这角色的定位而展开,围绕着她的丈夫和孩子而展开。似乎她与这世界的直接联系切断了,她只能通过她的丈夫和孩子与这世界产生关系。

    这样的角色定位,和以此为目标的养育,是无法造就独立而自由的灵魂的。如果女性无法形成独立的自我,能够有自己的思想并忠于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感受,那么与之的“交谈”和“沟通”自然成为不可能,从而前面提到的那些关于婚姻和妻子的戏谑调侃,也就不足为奇了。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下,“头脑简单”和“不讲道理”其实不惟是给女性贴上的一个贬低性的标签,甚至可以说是对她的期待,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很多女性的自我定位。再加上我们的社会文化赋予夫妻双方的职责分工,将“妻子”这个角色囿于家庭的狭窄空间内,在不同程度上切断她与世界的联系,从而同时影响到她在现实层面的成就和在精神层面对世界的理解程度。因为这种种的原因,“丈夫”并没有将“妻子”当作一个平等的“人”来交往。他对待她的态度,与他对待自己视为“朋友”的人有根本上的不同。他与后者可以有真正精神上的交流,与她却反而无法达到这样的程度。

    李寻欢这个华语大众文化里耳熟能详的角色,正好诠释了“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的观念

    这样的文化环境中存在的婚姻,只能是一场场交易、一座座“爱情的坟墓”。因为真正意义上的友谊和爱情,真正的“亲密”,必然要以两个独立的灵魂为基础。他们彼此欣赏,彼此分享,支持彼此去追求自己理想的人生,并在这路上结伴同行,共同成长,共同探索和经验生命中美妙的未知。他们也必然是自由的,因为这样的关系从根本上不同于共生的依赖和纠结的索取,他们可以建立起深层的连结和亲密,却不会消融在这连结中。这样的关系,不仅可以让人觉得温暖、滋养和幸福,更可以让两个人在彼此的连结中,更充分地经验生命,并成为更好的自己。

    我想可能很多人会说:你这想法太不现实了。可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现实”的话,这个世界就永远不会改变了。列侬曾经唱道:“You may say I’m a dreamer,but I’m not the only one.”或许很多人会选择“现实一点”,但是无可否认的是,每个人都渴望与他人建立真正亲密的连结,都渴望精神上和情感上的理解、分享与共鸣。我想我们或许可以试着听从一下这些渴望,试着跳出“角色”,成为“人”——不是活在性别角色的束缚里,活在“妻子”或“丈夫”的工具化分工里,而是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并也将彼此看做跟自己一样独立的、平等的“人”。唯有如此,才会有两个灵魂真正意义上的连结,才会有真正理想的、幸福的亲密关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克桑蒂佩、婚姻与亲密关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okvl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