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上班这点事儿
招聘中如何避免认知偏差

招聘中如何避免认知偏差

作者: 安玲123 | 来源:发表于2017-06-25 14:48 被阅读218次

    第一印象至关重要,因为人普遍存在认知偏差。对一个人行为的看法比较容易影响对一个人整体认知。

    招聘面试时,抛开外在形象,衣着礼仪等,很容易打开局面的第一个问题是:做个自我介绍。而自我介绍是最容易引起认知偏差。

    就自我介绍而言,应聘者分三种:会讲故事,内容欢快,语言顺畅,能够立即行成融洽的交流氛围,于是整个沟通其乐融融。有时候甚至能够很顺利的带偏面试主题,转而走向应聘者熟悉的话题。此前,《专业不对口?》中我们的飞行员面试就是此类,很顺利进入下一轮。

    愉快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不会讲故事的,干巴巴几句,从毕业到从业,满满的项目经验,还没等面试官集中精力就结束了。为了避免冷场,面试官必然要从各角度的严肃认真而又矫情问问题。时间越长变数越多,各种情绪、思想无法控制,可能面试走向另外一个极端。

    还有不会讲故事的,事无巨细,恨不得对每项工作经历说上五分钟。开场三分钟后,面试官已经打开手机刷屏。这样的对话,凶多吉少。

    认知的偏差,使得我们很容易从一个行为认识,以偏概全的判断和理解整体素质。

    实际招聘中,表达能力未必是职位本身需要的核心素质。自我介绍的好坏一定程度上说明此应聘者准备相对充分。但是因此其他应聘者,的确比较遗憾。

    万维刚精英日课曾经有节说到面试没用,背后的数据,才是招聘决策的关键。说的就是应聘者以往行为数据,更能代表素质以及与应聘职位的匹配度。

    大数据的确有利于我们分析趋势,分析个体的整体情况,但是数据获取本身很难。目前看,数据信息多数只能从简历上获得、熟人推荐了解,三方背景调查等获得。考虑到成本支出,信息准确性,获得信息难易程度,海招时筛选简历较容易获取一定的数据。那么,是不是筛选简历,关键项目数据就能判断呢?事实证明,简历筛选只能是确定教育背景以及最近工作经验的匹配情况,至于职位匹配,还得面试。

    因此,尽管面试未必高效,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偏差,但是面试本身还是在相互交流中,留出专门的时间集中了解应聘者在现场的表现,可以推测性格特点、职业经历、技能与应聘职位和企业氛围匹配度等等。

    那么,怎么做才能尽量高效?

    一点经验总结。

    首先从确认对方信息开始,而非要求对方自我介绍。面试官主导,对简历中有效信息进行提炼,简短理清职业履历,对空白和明显不清楚地方进行确认。

    其次,针对职位本身需要的素质或者技能提炼出关键问题,结构化标准问题,要求面试者直接回答。

    比如,针对无经验者,可围绕目标性、执行力等素质开放提问。判断应聘者的逻辑性以及执行力。有工作经验者,则针对其经验,要求对参与事项的流程进行梳理,要求回答出流程中涉及到的关键数字,判断其对整个事项的熟悉和掌握程度。

    最重要的是,人力资源工作者需要再此过程中记录不同应聘者的基本数据:题目是否容易理解,应聘者对关键数据回答的情况,应聘者对行业的理解度,对职业在不同行业中的理解情况等等。然后,根据记录的实际情况,对该职位以及涉及的关键行为和关键数据整理和分析,推导出人员与职位的匹配度,甚至经过自己的数据整理和分析可以完善该职位素质模型。同时再结合录用者帮扶计划确认公司的行为模型。

    招聘面试本身费时费力费成本,有效招聘需要尊重彼此的时间,必须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而不仅仅是凭借简历筛选就简单邀请对方见面的相亲故事。

    因此,我更愿意校招就是网申和网络笔试。而社招则是笔试第一,面试其次。HR们绝对要懂的企业中主流业务模式和核心术语,像招聘高管一样认真负责的对待每一位邀请的面试者。

    自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招聘中如何避免认知偏差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oocc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