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一堂课,是我很喜欢的一位心理博士---罗静老师讲的。

我在选择专家背景的时候,更注重于她是否已经成为了妈妈,是否具有理论结合实践的经验。
《父母的语言》一书中,曾经提到,实践对立理论的困难:你问科学家什么叫干预?一般的科学家表示不太能理解;然后你又问奋战在第一线的“干预家们”。什么是科学依据,他们也表示费解。我可以听到双方都在激烈的争论这些问题,但他们却在各自的学术世界里展开争论,在不同的大学里说着不同的语言。
不仅实践和理论之间有这么大的距离,并且育别人的孩子和育自己的孩子,情感参与度也不一样。这是我选择罗静老师这堂课的原因。
我们步入主题,看一下我在这节课中所思所得,希望对大家也有用处:
一、对当今父母拥有的育儿思维的更正
我认为“丧偶式育儿”的根本问题在于爸爸们和妈妈们育儿思维的局限。
第一、爸爸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育儿过程当中的重要性。而罗静老师和她的团队进行了大量的数据分析,发现父亲对于孩子的影响,在很多方面表现出了独一无二的特点。这是妈妈没有办法去替代的。
第二、妈妈们,大包大揽。把育儿当成一个人的事业去经营。不给爸爸们“试错”机会。把自己打造成了女超人,却不明白,再优秀的妈妈也替代不了爸爸。
二、理论说起来很简单,可是我们该如何提高爸爸们的卷入度呢?
拿我们家的例子来说一下:
刚有六六那会,我和六爸的婚姻状态,剑拔弩张,岌岌可危。
曾经六爸认为,一个大男人天天在家看孩子,是自我价值的浪费。这就是受我们文化下,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的影响。
为什么现在这个观念我们必须转变呢?我认为原因有两点:1.以前我们的信息来源很局限,普通父母很难接触到关于教育前沿的研究。现在研究结果都摆在那里了,还有什么理由不去重视父亲在育儿中的作用了。
2.很多现实活生生的案例,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很多心理问题是滞后反应的。
我理解很多父亲,因为担负着家庭经济责任。确实有时候有心无力,但是,哪怕每天只有10分钟,也要让孩子感受你的存在,积极地卷入。
而曾经的我,因为在育儿思维以及认知方面与六爸的不对等。不愿意在孩子能接受正确的引导的条件下,放手让六爸去试错,表现的比较强势。把育儿真真的经营成了我自己的事业。
直到我等来了我思维的突破,我开始慢慢放手。正如罗静老师提到的,有研究表明:“爸爸的育儿作用往往取决于妈妈的态度”。
相信我,一切好的育儿配合,都起源于关系的和谐。无论是夫妻关系还是婆媳关系。
直到我再一次能拿出欣赏的眼光看待六爸,我才发现,一切才回归了和谐。我体会到了那种思维转变给我带来的心灵的放松和身体的放松。
虽然之前没有听过罗静老师的这堂课,但是我们的生活已经开始改变了。回想我改变的过程,有些东西确实和罗静老师的理论相重合。当育儿路上你走的久了,慢慢你真的会发现,很多问题会无师自通。前提是,你是一个善于反思的人。
比如:有一天,我就忽然灵光乍现。想到,我不是为了在育儿的认知领域高六爸一头。我为的是,六六能有一个好的教育环境,六爸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于是,我放下所有的情绪。开始想办法如何让我的目标实现。
首先我给自己定了一个计划,每天给六爸分享一个知识。爱他就跟他一起进步,别把他扔在路上。
其次,我不断的问自己,怎样才能让我的目的有效化?怎样才能让六爸听明白,并且进一步获得成就感?我用了一个办法,把爸爸的长处和育儿的某个领域相结合。
比如:我把六六的大运动,交给了六爸。不回想已经想不起来了,曾经六爸穿着牛仔裤,没有任何提前训练的前提下。与我们学校的体育生比赛跳高,荣获过前三。
我首先跟他描述了六六的大运动情况,然后很正式的把这个光荣的任务交给他。
我明确而具体的告诉他要做什么,并且不求多,不着急。我可以等他慢慢做,剩下的我再来补充。
这一招很管用,第2天就见效了。当六六浑身是土的跑回家,后面跟着那个“洋洋得意”
的大男生(六爸)。急匆匆的告诉我,让我赶紧给他儿子洗手。原来父子俩,找到了一处“秘密训练基地”——一个土山坡。我的小家伙在那乐此不疲爬了一上午。
这样过了几天,我又给六爸分配了另一个具体的任务:引导六六双脚合并往前跳。
不出所料,我又在第2天看到了效果。
然后,我真诚的表达了我对六爸的敬佩。再告诉他,不是会了就完了,重要的是坚持锻炼,让孩子爱上运动。
其实这一点我要感谢六六,在引导他的过程中,我一直在锻炼自己的一种能力。就是把一件复杂的事分解成多个步骤,最终变成一件简单的事。这真的是需要长期的锻炼才能学会的一种能力。其实在帮助六爸卷入的过程当中,我同样运用了这项能力。
我们每个人都在学习中成长,专家也不例外。吸收之中带着自己的思考,不断的升级我们自己。终有一日,你会变成自己孩子量身打造的“育儿专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