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漫步秋叶(来自豆瓣)
有人说:一个人的一辈子,至少要有一次奋不顾身的爱情和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这样,来到这个繁华纷乱的世界走一遭才算不虚此行。
或许是因着这句话,“是时候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了!”似乎成了朋友圈的热点。网络上也会时不时看到:谁谁谁辞去了工作,只为追寻路上的最好时光。
旅行,在大多数人的意识中就是“看风景”,甚至还有很大一部分人只是为了“旅行”而“旅行”,这类人旅行的状态通常是这样的:上车睡觉,停车撒尿,下车拍照,回去一问,什么都不知道。
有人说,旅行不就是看看风景,吃吃当地的特色小吃,听听有关传说,然后拍几张照片以证到此一游吗?难不成你还会将旅行玩出什么新花样来?
在读完了《究竟之旅》后,我对旅行又多了一层了解,为了一探“究竟”特意去网上百度一下“旅行”这个词。原来,旅行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会涉及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法律等各个社会领域。而旅游是一种娱乐活动,任何去外地游玩都可以算。如此看来,我们平时在旅行社定的行程只是旅游而不是旅行。
《究竟之旅》可以说是理查德·伯恩斯坦的一篇游记,书中记录了他重走玄奘路的所见所闻所感。理查德•伯恩斯坦,美国记者、专栏作家、汉学家。生于纽约一个犹太人家庭,曾在哈佛大学师从费正清学习中文与东亚历史。他撰写过多部 关于中国与亚洲的书。在书中可以看出他对中国对玄奘的了解,确切地说,他对佛经对玄奘对丝绸之路的研究亦很深。
这是一次逃离庸常生活的迫切需求,亦是完成人生必做清单的一个事项。
每个人在想要逃离庸常生活的时候,总会为自己找一些一直想做却未曾付诸实施的事情,或是看一场电影,或是读几本书,或是沉浸在游戏的厮杀中,或是干脆背起背包走出去......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做什么?
伯恩斯坦想学着自己做一件夏克尔家具,然而在五金店里寻找着各种木工工具时,在建造木作工坊前,却开始研究地图,考虑一次特别的旅行——从中国到印度而后再返回中国的朝圣之旅,沿着一位中国佛教徒7世纪时为寻求真理前往“西天取经”的路线——玄奘之路。
伯恩斯坦的第一次中国之行,让他对正在消失的古老的中国崇拜有加,《西游记》中的奇幻之旅,玄奘本人所写的《大唐西域记》中的所见所闻......伯恩斯坦将玄奘走过路看成“伟大事件的发生之地,它抵达中国,开枝散叶,改变了亿万人的精神生活。”“想要去同样的地方朝圣,站在他站过的地方眺望沙漠,倾听她在时间长廊中回响的足音。”于是,重走玄奘路成了伯恩斯坦终身难遇的体验并将其看作是一次终极之旅。
工作以及生活中的种种失落感,想要继续前行的无力感,面对爱情的迟疑不前,让伯恩斯坦有了逃离的念头,而旅行正是逃离庸常、逃离按部就班的无意识状态最好的办法。二十几年前的逃离经历让他写出了平生第一篇得以发表的文章,也确立了他未来的方向。这一次的逃离他会给他带来什么样的收获呢?
究竟之旅
理想与现实总会有些许磕磕绊绊,但如果你的理想够坚定,够持久,够迫切,你做准备和的努力足够多,那些磕磕绊绊总有一日会被你克服铲平,而后剩下的就是:出发!
在确定了自己的内心所想后,伯恩斯坦开始行动,路线、签证、机票甚至旅伴,都一一做了落实。重走玄奘路的旅程也正式开启。
书中没有奇遇,有的只是按着既定的路线一路走过。但你能借着作者的眼睛看到玄奘路上的历史遗存,风土人情甚至各类广告标语,以及一些趣事,一些涌上心头的孤独感和站在玄奘曾经站过的地方发出的感叹和猜想。
书中揭开了玄奘西行并非《西游记》中受皇帝重托担负国之使命,而是为自己探究佛法的非法出境者。因为非法,玄奘西行路上有着诸多阻挠和困难。而伯恩斯坦的西行路却因着战争和封锁增加了诸多艰难。
《西游记》是唐僧带着三徒弟一路与妖魔鬼怪的缠斗,而这部西游则为我们呈现了当时的政治文化以及唐僧与各国君王的故事,有分歧,有留客,有坚持,有大怒......
行走在玄奘路上的一停一歇一悟间,让我们看到了一种联系和继承的意味,使得玄奘不再是一个抽象的唐僧而是一个具体的人。
《究竟之旅》不仅是伯恩斯坦的西域观察见闻录,还是玄奘当年西行的历史再现,更是佛法的探究之旅。
人生的路该怎么走?智慧究竟在何方?活着,怎样才能从无可遁逃之处解脱出来?
犹太人的身份,中年人的危机,沉默中的孤寂……与玄奘、与历史对话,伯恩斯坦重新认识、发现了自己。相信你在合上《究竟之旅》后也会有一些新的发现与感悟,对过去,对当下,对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