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哭了:是饿了,或是大小便了。这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们的直接反应。
解决这两个问题,其他都不是问题了。
然而我观察到的真实情形是:有时,甚至是更多时候,宝宝刚吃完,刚洗完屁股,你把他一个人放在房间,他依然还会哭,而且还会哭的很凶。
这时,大人们则会说:宝宝饿了?刚喂了呀!宝宝一定便便了,于是赶紧检查一下尿不湿,发现没有啊!于是大人们心安理得了,放下宝宝,说:“随他哭去吧!”
你忍不住跑过去,抱起来哄哄他,大人们就好像惊弓之鸟一般,郑重其事的告诫你:“你这样会惯坏他的!以后会变成黏人的家伙!一刻也离不开人。”
该听这个如最高宪法一样的建议吗?
我不相信任何的权威和教条。去实验不就知道了!
等到类似的情况在次出现,我抱起宝宝,来回走动,不一会宝宝就安静了,很安心的就睡着了。我没有喂奶,也没有换尿布。
显然,宝宝哭,不仅仅只是吃喝拉撒这么简单。
那为什么只要抱,他就安心了呢?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我突然想起心理学的“依恋理论”,想起哈洛做的那个猴子实验,他给小猴子弄了两个假妈妈,一个是钢丝做的,会有奶喝,一个是毛茸茸的毛线,但没有奶喝。结果,小猴子肚子饿了就是去找有奶的娘,其他时间都紧紧抱着毛茸茸的妈妈不放。
这无疑在告诉我们,除了吃喝,动物还有其他的需求,比如安全感。
这个理论得到了检验。埃里克森在他的人格发展理论中,强调0—1岁是婴儿的安全信任期,如果小孩在此期间没有得到足够的安慰,那么他的人格将会有焦虑和不安的特质。
然而,奇怪的是,这个理论提出好多年了,但是大家似乎并不知道。最流行的育儿观念依然是:培养小孩独立自主的能力。
于是无视小孩哭泣的狠心父母出现了。
可是,担心依然存在。
大人们会严肃的告诉你:某某人整天在家混吃混喝,不干工作。这就是惯出来的。小孩不能如此宠爱的。所以,要从小培养,小孩哭了不要顺着他。千万不要相信什么理论,那都是乱扯的。
然而,这样的解释很荒唐。抱小孩算不算宠溺都值得怀疑。这就算是非常无理的宠爱,这个宠爱能对十几年后的人生能有多大的直接影响?
我倒认为,好吃懒做、性格怪癖的小孩是“缺抱”所致。
小孩不高兴了,就喂奶了;等小孩大了,懂些事了,就开始“喂钱”。好像是宠爱和关心,其实小孩并没有感受到一点爱意和安全感。
为什么?因为钱和奶水,没有温暖,没有身体接触,更没有直接的安全保证。
这样的小孩喜欢闹事,喜欢引起别人的注意,喜欢欺负别人,因为他们想和别人建立联系,想别人抱抱他。但他自己不知道,人们也不知道,只会认为他是个“坏孩子”。
因此,我在某种程度上,是支持体罚的,不是用尺子,不是用鸡毛掸子,而是用手,用有温度的手去打屁股,揪耳朵。很多有成就的人,晚年回忆童年时,都会不约而同的想起父母“耳提面命”的生动情景,不是没有原因的。
所以,多抱抱孩子吧!不抱孩子,你最多会失去甜蜜;而小孩则会失去整片大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