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小学的时候,经常使用一个小伎俩:交作文时,我把自己的作文放到一个写作文很差的同学下面。老师看了一篇语句不通错字连篇的,再看我的,就容易打一个比较高的分数。
现在我知道了,我的作法无意中契合了“锚定效应”。
什么是“锚定效应”?就是人们在判断一个事物时,通常会依赖头脑中已有的或者熟悉的信息,通过比较得出结论。通俗讲就是“先入为主”,“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1|现象
锚定效应在人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优衣库打算促销一款内衣A,就会把内衣A的价格标牌做成醒目的红色,标明是优惠价——“79元两件”。
另一款内衣B呢,则用白色的原价标签,标价一件59元。
于是,两款观感、触感差别不大的内衣,人们很容易就选定了79元两件的A款。有了内衣B这个“锚”,内衣A看上去“很划算”。
可是,你过几天再去逛,可能发现恢复了原价的内衣A,一件只要39元,而你以“促销价”买到的79元两件,实际上还多掏了1块钱。
再如,应聘或者相亲,第一印象非常重要,有时甚至关系到成败。
又如,聪明的新娘挑选伴娘,通过会找比自己丑一点的,以衬托自己的漂亮。
还有唯品会的价签,通常用鲜亮的颜色标示售价。售价旁边,用灰色标示至少高出一倍的“原价”,然后划掉。在原价旁边,他们还会标示“3折”字样。
对比测试表明,这样的效果比单纯标示一个售价要好很多。
2|应用案例
案例1:美国国父华盛顿年轻时,是一个种植园主。有一天,他的一匹马被邻居偷了。华盛顿带着警察,来到邻居的农场,索要自己的马。
可是邻居一口咬定马是自己家的。华盛顿灵机一动,走上去双手捂住马的眼睛,说:“如果这匹马是你的,你一定知道它的哪只眼睛是瞎的。”
“右眼。”邻居答道。华盛顿把手从右眼移开,马的右眼一点问题没有。
“啊,我弄错了,是左眼。”邻居纠正道。华盛顿把左手也移开,马的左眼也没什么毛病。
在这里,华盛顿问马的哪只眼睛是瞎的,就给邻居设置了一个“锚”:马有一只眼睛是瞎的。
案例2:优衣库某个系列的内衣,如果有两种价格,99元和199元,那么顾客通常会选99元的一款。199元买件内衣,太贵了。
这时,优衣库会添加一款249元的品种。在249元的对比下,199元的一款就显得价格“适中”了。
249元的一款,就是商家在顾客心里设定的“锚”。
案例3:一家公司面临市场不景气,通常年终奖10000元,今年只够发2000元了。财务经理忧心忡忡,奖金缩水,员工肯定有怨气呀。
董事长不慌不忙,偷偷放出风,今年公司亏得厉害,撑不住,肯定要裁人了。
过了几天,又有传言出来,说公司将克服困难,不裁员,和员工共渡难关。
到了年底,公司正式宣布:虽然公司效益不好,但还是想方设法筹到一笔钱发年终奖——每人2000元!于是,员工欢声雷动。
这个案例中,老板通过一系列操作,把员工心里的“锚定”,从10000元的年终奖,变成了可能丢掉饭碗,从而消弭了怨气,保住了士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