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长期分裂的局面。
汉帝国崩解后,中国陷入一段暗淡无望的长期动乱时代。豪强兼并所引起的社会不安仍未获解决,甚至在一连串政治斗争激化下,导致了战事连绵不绝,胡人入侵,使社会秩序彻底瓦解,于是一个个“坞堡”地方自卫组织相继建立,中国俨然进入了另一个新形态的战国时代。这一时期的混乱动荡,使中国北部不少地方人口为之减少,许多地方因之绝迹。每遇灾荒,人民呼吁无门,痛苦的情形不言而喻。
这段时期内战事断断续续,但是大规模的征伐和有决定性的战役并不多。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士绅阶级分布广泛,使得全面动员困难。大多数军队都是招募而来。少数民族在动乱的场合里出现增加了局面的复杂性,传统上称为“五胡乱华”。胡人与汉人在公元304年至公元439年,在华北建立了16个王国,(在这个时期,汉人胡化胡人汉化,双方的文化相互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研究,要数陈寅恪大师研究的比较透彻。陈寅恪大师有考证癖,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有大量的史料所支撑的。)在这分裂期间的后期,汉化的胡人在北方所建国家与汉人在江南的“流亡政府”不时进行拉锯战,互有胜负,但商业上却是有了往来,南北的使节也互相访问。
虽然分裂成许多小国家,但是组织政府的原则仍然是政治哲学,不是地缘政治。这些国家只有天下一统这一观念,才能在意识形态上是文官集团有了思想的团结这种趋向,可以在当日的文件中看出。(无论分裂多久,中国最后都走向了统一。天下一统这个观念应该是中国长期以来和平大于战争的一个思想根源。)
三国鼎立之后,晋国有过短暂的统一。土地的占有在中国历史上确实影响极深,大多数的小自耕农作为当兵纳税的基础,其公平的因素不说,确是在中国乡村中,先摆下了简单和均匀的基础,便利与官僚组织的管制。
专制政府的体制皇权由上而下全国一致,要是地方士绅开始自作主张,即带有一种修正性质,从以上各场所述,可知后汉地方政府的凌夷,已产生各种不稳定状况。(中国自古以来对农村的管理相对粗放,直到现在也没有统一的太好的方法。过去农村的管理依赖于农村里面的士绅,即有威望的人来管理。官员的管理作用不如村里面有威望的人。现在农村虽然有了村委会,有了党支部,但是他们发挥的作用也是有限的。怎样激活农村的经济活力,使农民过上更好的生活,有着更高的收入,是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一道历史难题,为解决这道难题,中国共产党已经探索了几十年。)
文化融合无功引起五胡乱华。(这里所说的文化融合是指汉朝的制度。)综合起来看,仍是汉朝制度注重文化上的融合,以代替有力量的政府,这种制度解体,才引起少数民族参加其中的混战,若说夷人主动的汹涌而入主中国则与事实相左。
中国在公元4世纪即5世纪,因此陷于历史的最低点,皇室着重于个人自我约束,对人谦让的文治,至此已无法施展。另外一种出处则是地方自治,以资产做基础,将士绅所掌握的地主威权合理化而成庄园制度,而这出路也被阻绝。当小朝廷派遣监督到各结壁为盟的单位里去时,又不改组其下层组织,所以以小自耕农为主体以便于官僚组织统治的中央集权也无法恢复。(统治阶级使用一种统治方法,初期这种方法是有效的,而且效果比较明显,可是到了后期,这种方法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但是这种方法在管理上成了一种惯性,我称之为“管理惯性”,它类似于许多管理上的传统、潜规则、习惯等等。这种统治方法上的弊端一时无法被统治者察觉,这是因为这种不适应必定会有一些事情不断从基层反映上来,但是这些事情又夹杂在其他大量的琐事当中,使统治者无法辨别其根本原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