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朱自清先生《背影》
相遇秋雨夜,手捧一本《朱自清散文集》,那根亲情的心弦,就这样被《背影》触碰,泪流满面,曾经年少不懂的亲情,嗤之以鼻的生活,现在为人母的我却泪眼婆娑到不能自己。书中父亲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清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及父亲来信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伴随着作者的三次流泪,我的眼泪又来了。
《背影》朱自清在上个世纪20年代写的作品,主题是父子之间的感情。故事开始的时候,是描写父子处身于艰难的困境中。作者的祖母去世了,父亲也刚刚失业,办了丧事后,他们到了南京,父亲要在那里找工作而他度过几天后就要从那里回北京念书。在车站上,当作者看见父亲托茶房照应他的时候,作者心里认为他很婆婆妈妈。可是,看看父亲那么辛苦地替他买橘子,他的泪很快就流了下来。之后,接到父亲的信,令他想起父亲当时的背影。这一幕发生在1917年,那时候朱自清的北京大学读书,父亲到南京浦口火车站去送他,之后数年的时间里,父子俩摩擦不断、最终失和。直到有一天,已经在清华大学任教的朱自清,收到了父亲从扬州写来的一封信,心中说,收到了这封信之后,朱自清才提笔写下了《背影》,后来听家人说,老父亲逐字逐句读完了《背影》之后,留下了眼泪。今夜娓娓读来,中国式的父子亲情,是那么让人揪心的话题,它可以包含世界上最复杂的情感,别扭、忍耐、守望、等待、含蓄,但往往缺少一些痛快。记得或记不得,说得或说不得,父亲都在那里,那是我们一个一生下来,就能看到的人,可是要真正读懂他,可能需要我们用掉一生的时间。
《背影》这篇描写亲情的文章,虽然它的语言朴素,字浅易懂,却令读者感同身受。看似平淡的白描手法,却把一个伟岸的父亲形象,刻画得那么鲜明,令我读后,深深感悟父亲给予孩子那种无私的爱。虽然文章语言朴实,却用普通人的眼睛去发现普通的父亲一个最普通不过的动作、过程、语言来提现了父亲的背影。让读者看起来既亲切、又真实,继而蔓延,情到深处,禁不住泪眼模糊。
泪眼模糊的我情不自禁地想到我的父亲,在父亲17岁的时候,就来到了煤矿,在我的记忆里,每次到了假期,父亲总是会骑着自行车不辞辛苦,跨越县委、镇、乡、村,回到路程骑行一百多里的家。我们都会在公路上翘首以盼等着父亲自行车的铃铛声,然后欢天喜地的围住父亲,车子前把和后座上都挂满了各种东西,买着我们爱吃的水果、零食各种点心。特别是夏天,父亲回家的时候都会买一个特别大特别大的西瓜,用雨衣紧紧裹住,绑在自行车后座上,到家后,父亲不顾一路风尘仆仆,转身去打来泉水,把西瓜冰镇到水桶里,随即抹一把脸上的汗水,露出幸福欣慰的笑容。即使父亲只身在外,心里装的永远是我们的家和小小的我们。那个年代微薄的收入里却凝聚着家庭、父女之间真挚的爱,如此奔波辛苦的父亲,现在却已不再是英俊潇洒的小伙子了,常年辛劳的工作与奔波,令他早早有了些许的白发,而在我的眼中,他拥有的是另一种令我仰慕的坚毅风格及对家庭奋斗的支撑。我的父亲呀!他永远是我心中魏然的山!
流转的时光,将褪色的过往映在我的心上,成了不灭的印记深深的烙在我的心里,就如一部倒叙的电影,曾在幽幽暗暗中反反复复寻找一双温暖的大手,那双手他扶起了我的柔弱。如今我们姊妹几个都长大了,父亲也退休了,可依然在为家庭默默付出,帮助我们姐妹看孩子,看到父亲头发一年年的渐渐花白,他辛苦了一辈子!朴素了一辈子!为了女儿操心一辈子!这就是我的老父亲呀!
此刻,夜已经深了,窗外的雨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也网住了作为一个女儿的心。我身边的这个背影,随着岁月天平的倾斜,背影渐渐不像从前一样健壮,多了几分沧桑却依然坚韧。我曾坐在他的肩头看过日出日落 ,他曾亲手给我做过春日秋千,我曾在他的自行车后座张开翅膀飞翔,他曾在我的产房外眼角泛着泪光狠狠地抽烟,我曾在他的手术室外两行清泪徘徊……那是属于我的背影。
今夜,我如同朱自清先生一样,一遍又一遍回味着父亲给我的爱,他在烈日下除草的背影;风雨中等我放学的背影;上井背着矿灯走路的背影;在夕阳西下种完花生,左肩扛着锄头,右手拿着化肥袋子,拉出父亲瘦弱的长长背影,就如同一盏不灭的指路明灯,在指引我们以后的路,要做知识的强者,做社会的真才。每个孩子成长的路上都要翻越一座山,这座山就是父亲。当你恐惧时,父爱是一块踏脚的石;当你黑暗时,父爱是一盏照明的灯;当你枯竭时,父爱是一湾生命之水;当你努力时,父爱是精神上的支柱;当你成功时,父爱又是鼓励与警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