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雨虹汇编)
了解一种新的修行方法论述,先需查究何人何时所说,如果是学者或义理师所讲可作为学术参考,如果是实际修持求证有成的行者,那就要慎重对待。
‘’大象不游于兔径,大悟不拘于小节‘’
佛法,佛学,佛教,是三个观念要搞清楚。
佛教是宗教,有宗教形式,有宗教习惯,有宗教行为。
佛学是文学性的,理论性的,哲学性的。
佛法才是一个真正修持的人应该注重的,是学习怎么样成佛,得道,至少怎么样打坐入定,是方法论。
学佛法要提问题,要怀疑,要求证,追问问题究竟,并且要亲自试验求证。
释迦佛的教导有两个法门最重要:一个是呼吸入手的安那般那也就是修出入息,一个是身体入手的白骨不净观。
佛叫我们先修出入息,再修到明心见性、成佛,证阿罗汉果,连带身体也变化了,叫做即身成就。这是个秘密。
思想呼吸要配合为一,心气配合为一才是真修行。
真息是指不呼不吸中间的那一段短暂的真空状态。靠这个来维系生灭,呼吸。
息也就是风,也就是气,无形无相,它叫做根本依,后边是种子依,种子依就是前生业力习气个性,根本依就是今生的根本依靠。
修安般那,修风大,可以直接到三禅天的境界,然后配合念头清净,就到四禅阿罗汉果。
修气脉,打通任督二脉,奇经八脉,乃至守窍,守丹田,都是从修呼吸法门演变出来的。
修行修行,行就是一股动力在变化,这个动的力量就是风,所以修风大可以直接产生变化。
修安那般那是先转化你的四大,由风大、由气来转变你的地水火风,转变习气,每一个细胞神经都转了。因为这个业报之身转了,超越了欲界天所有境界,才可以得到禅定。
这个根本道理不懂,所有学佛都是白搞的,打坐也是白坐的,不管你学密宗,禅宗,什么宗都没用。
如果未求证到而说法利他,那是罪过,即使经典教理背得滚瓜烂熟,如果自己没有求证到也是自欺欺人而已。
真的止观到了就几乎没有呼吸了,所谓胎息,可以用智慧观察到自己内部身体,所谓内照行躯。
中国文化如果讲修炼,第一步是武功,第二步是气功,第三步是内功,第四步是道功,第五步是禅功。
修行的方法:一般流行的六妙门:数息、随息、止息、观、还、净。
生因识有,灭从色除,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一,数息。
真正的修道是数出息,注意出息,这是个秘密。当你的气进来再出去的时候,你要把所有的一切,连生命,一切烦恼,一切病痛,一切都的业障,一切东西,跟着出息放出去,出去就空了,你如果这样数息,马上身体就轻松了。
用意识把思想和呼吸配合,但不要太过注意,意识只注意这个呼吸,思想就与呼吸结合在一起不乱跑了。道家叫降龙伏虎,用真意栓住。
方法:知道呼吸出去,你注意它出去了,又进来了,一进一出叫一息,你数一,再来一进一出数二,到十再到返回来,如果中间想到别的事了,思想岔过来了,不算数,就重新开始数。心息配合唯一,不要太用心,要自然放松,也不要强制非得数到多少,数息是为了制心一处,心宁静了就不要数了。不要干扰呼吸,呼吸是自然的你数不数跟它没关系,能数的是心念。
二,随息。
知道呼吸进来,呼吸出去,进来知道进来,出去知道出去,旁边那些思想妄念一概不要理只要心念专一就是随息。
三,止息。
鼻子呼吸一进一出,到了宁静专一时,呼吸也不动了,好像没有呼吸了就是止息。(如果气太充满就把它呼出去一概放掉)。
真息在一呼一吸之间的一刹那。生命的根根就在这里。
六字口诀很重要:呵、嘘、呼、吹、嘻、呬。
呵的发音,喉咙没有声音,心脏胸口难过,用这个发音从心脏这里呵把这一口气呵完了,嘴巴一闭,气自然回转来。呵几次,心脏胸口这里气打开了,病也去了。
嘘 发音是 河威 合起来,与肝有关。
呼 与脾胃有关,消化不良用。
吹是肾部,腰这里难过,气走不通,用吹发音,不是发出声音来,如吹箫,吹笛子。
嘻 与三焦有关,嘻嘻,嘻嘻。
呬 是广东话发音,西啊,厮啊差不多,嘴巴拉开,与肺部有关。
四,观。
止息以后知道自己呼吸宁静了,虽然没有完全定住,很久才呼吸一次,你也知道了,不管了,这个时候是观。你那个所谓知道,已经是观了,不要再另外再有个观。(如果哪里难过就定住哪里不动。)
五,还。
还到不呼不吸,老子讲的如婴儿乎。回到在娘胎里,或者刚出生娘胎时那个婴儿的呼吸状态,应该还到哪里去。
六,净。
呼吸清净了,杂念清净了,还是有个知道。
起初气不充满,到这一步了,气充满了,不动如山了,可是气充满了又会有问题,就需要对治。
鼻子到喉咙的呼吸一直是自然的呼吸,不是用意去练习出来的,千万注意。但是必须要身心端正,把 身见 先丢掉。
十念法: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安那般那,念休息,念身,念死。其实一上座,就把自己当作死了,这个肉体摆在这里不动,然后你直接进去安那般那,一下就到了,你还管这个身体干什么。
打起坐来思想为什么不能宁静,念头不能清静呢?因为呼吸往来,风动,行阴。呼吸为什么往来,因为思想没有宁静。思想动呼吸就动,呼吸动思想就动。
全部的佛法重点在止观也就是定慧,前边的数息随息都只是初步入门而已。
成佛有三身:法身,化身,报身。
法身是本体,不生不灭,不空不有,永恒的,明心见性以后,自己功夫证到了,就是法身成就。
化身是十方一切诸佛和一切六道众生,都是法身的化身。
报身是应报而来,应众生需要而来。
最好的修持方法——十六特胜。
一,知息入。二,知息出。三,知息长短。四,知息遍身。五,除诸身行。
六,受喜。七,受乐。八,受诸心行。九,心作喜。十,心作摄。十一,心作解脱。
十二,观无常。十三,观出散。 十四,观离欲。十五,观灭尽。十六,观弃舍。
一二,知息入知息出。
呼吸进来知道,呼吸出去知道。其它不要管。
气进来,你知息入,喉咙以下都不要管了,到达了 知息长,知息短,气一充满,你整个身体也端正了,不呼不吸,止息也来了,就这么简单,半天一天就可以做到了,念头自然清净专一,身心立刻转变,头也不会昏沉了,很容易定住。
三,知息长短。
随时随地对自己呼吸的一进一出,晓得长短。观察你自己呼吸的感觉,知息长短。
知息长短,主要在一个 知 上,不在息上,主体在 知 ,知性。这个知性在身体每一个细胞、内外都普遍的,不一定在脑子里,而是无所不在的。不要故意去练习呼吸。
四,知息遍身。
遍身就是息到哪里都很清楚。随时要明白。只管这个息,妄想来了,你知道,不要去管他,不要妨碍知性,知性则存在。
三脉七轮,十二经脉都是从身体内部直接感觉知道的。
五,除诸身行。
身上气充满,身体变化了,空灵了,柔软了,五脏六腑统统变了。(三脉七轮已经打通,生活习惯已经变了,精满不思淫。于横陈时,味同嚼蜡。)
六,受喜。
喜是心理的,
七,受乐。
乐从脑起,四大变化,每一个细胞都很爽快,舒服极了。
受喜受乐就进去初禅了,初禅:心一境性,离生喜乐,离一为晓得身体感受和知性是分开的,气息和四大也可以分开,二是才晓得如果这一口气不来死掉了,可以马上跳出来,到另外一个生命境界。初禅配合心理,脾气,个性,毛病都改变了,走了也生初禅天。
八,受诸心行。
前边到除诸身行五步在气脉里转,受诸心行,这里转到心的境界了,跟四大关系少了,感觉感受不同了。到第二禅了。
九,心作喜。
前边喜还带有物质的,感觉的状态,这里是心境的状态,境界完全不同。
十,心作摄。
心量无穷广大,尽虚空大地归之于一,。一毛端可以容纳大海,心细如发,一念万年,万年一念,都是心的境界。放之则弥六合,卷之退藏于密。
十一,心作解脱。
真的解脱了,一切烦恼根根清净了。证到三禅境界。
修行的五个程序: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十二,观无常。
也不是知,也不是身,也不是心。都不是,观无常,观一切无常,观慧,完全是智慧的境界。(后边观无常,观出散,观离欲,观灭尽,观弃舍并不是到后边才用,有智慧的人一开始知息出入已经观无常,观出散了。)
一切无常,空,无我,是三法印。
十三,观出散。
被气困住了就观出散,把平常的一切不适丢开,放之于虚空。不管气到哪里,你有个气,就被困住了。是智慧去观,不是眼睛,这是智慧解脱。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亦,寂灭为乐。
十四,观离欲。
跳出欲界,这个世界都是自己的贪噌痴欲望,一切都解脱了,什么都没有。
十五,观灭尽。
灭受,灭想。没有感觉和妄想杂念,没有分别,知觉也空了。得阿罗汉果。
十六,观弃舍。
最后的解脱知见,得道,得什么道,没有道,连道也要丢掉。一切放下,万缘皆空。
这个十六特胜,前五个后五个中间六个一组,(这是语言描述,实际功夫都是一念之间连着的)前边五个和中间六个是止观之学偏重止,由观得止是定学,后边五个是慧学由止而观,念念之间随时有观,不是说前边没做到后面就没有了,止与观,当下就是。
一切修行就是三个东西:见地(理解),功工夫(定),行愿(做人做事),却一不可。
十种一切入:
十种精神物理的功能,心物一元的,一切住所,任何地方,它都会透进去穿过来。无时无刻不影响我们。
十 一切入:青,黄,赤,白,地,水,火,风,空,识。
青黄赤白是色相。地水火风是物理现象。识是心识,唯心的。
身体感觉都是四大变化而来,如果没有这些感觉是因为你安静了。
学佛是境行果,行住坐卧都要有这个境界,如果没有境界,我们修个什么呢?
学佛那么久,境也没有,工夫也没有,境行果什么都谈不上,那是没有用的。
长养气:风,喘,气,息。
长养气是生命的功能,同大气层连带的,出了大气层,四禅定也许没有关系,也许喔。因为不需要长养气了。
报身气:平时呼吸。
跟本气:息。
一精神,思想自然配合呼吸。
如果真心修行,还是要时时刻刻努力,时时刻刻反省检讨,更要切实认真求证,才不辜负自己的发心。
遇之不易,惜之惜之,证之证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