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觉山隐窑丨一杯聚八宝,万事皆吉祥。

觉山隐窑丨一杯聚八宝,万事皆吉祥。

作者: isHonghan | 来源:发表于2016-07-08 16:07 被阅读29次

    八吉祥纹始见于元代,流行于明清,是当时最常见瓷器装饰纹样之一,也是一种带有浓厚佛教色彩的典型纹样,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八宝。按照佛家的说法,八吉祥分别指的是法轮、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盘结,相传原是流传于藏传佛教地区的八种宝物图案。元代就开始在内地广泛传播,并且已经出现在瓷器装饰中了。

    从元至清末六百多年里,八吉祥纹的样式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经历了一个画面由简入繁,组合形式由不固定到固定的变化过程。像早期出现在元代的八吉祥纹顺序就不固定,没有什么规范可言,画工随意摆放,纹饰也很简单,通常使用印花技法表现,这种在龙泉窑青瓷和景德镇卵白釉瓷比较多。当时最流行的式样是和莲花组合出现,以折枝莲或缠枝莲托起围成一圈,这种装饰形式俗称「八大码」。

    八吉祥纹最早出现在元代瓷器上,主要和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有关。公元八世纪时,古印度僧人入西藏传授密法,从此便有了藏密。到了元代势力极广,并得到当时统治者授权,掌管西藏政事,也就是所谓的政教合一,所以藏传佛教在内地元统治区非常盛行。后来蒙古人南下,使藏传佛教又在江南迅速传播,如此一来对瓷器装饰的影响不言而喻,最具代表性的八吉祥纹流行也就不足为奇了。

    到了明代早期,官窑的八吉祥纹饰器物变得比较少见,实际原因不详,但坊间流传和朱元璋有关。因为,朱出身贫贱又做过几年和尚,最不高兴人们提到他的这段经历,便封杀了一切相关之物,所以不仅是八吉祥纹,这一类的瓷器都比较少见。可是,洪武官窑瓷器为什么看不见有藏传佛教器物,可能是在明代早期八吉祥纹还没定型,藏传佛教的一些纹饰还没完全被景德镇窑厂所接受罢了。但民窑八吉祥纹饰器物却非常常见,构图简单,画法写意,一笔点划用的很多,一般盘结一笔、法轮两笔、法螺三笔就完成,而且在顺序安排上依然没有规律,也不齐全。

    到永乐、宣德时期,皇家出于馈赠藏族上层人士目的,御窑厂生产了很多装饰有八吉祥纹的青花瓷。明晚期时,官窑八吉祥纹绘制水平又有所下滑,画法多为双勾填色,画风更为写实。而民窑数量却激增,质量提高不少,成为当时的主力军,并开始与其他传统纹饰组合,这也为清代八吉祥纹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清代时,藏传佛教被满清统治者尊为国教,所以瓷器上八吉祥纹装饰变得极为常见,官窑和民窑不仅产量大,而且工艺水平也达到历史最高峰。元明时期已经有的青花八吉祥纹瓷器仍在生产;到康熙时期,五彩八吉祥纹瓷器兴起;雍正时期,随着粉彩工艺的发展,八吉祥纹又出现在粉彩瓷上,并成为清代瓷器上八吉祥纹典型的艺术存在形式。

    而说到粉彩,就不得不提乾隆。之所以粉彩八吉祥纹瓷器到乾隆时期才算真正进入到巅峰,且艺术成就最高,这和乾隆帝笃信藏传佛教有密切关联。从当时的器物上,我们可以看到,画师显然是结合了前朝八吉祥纹的画法,并创造出一种趋于写实的手法。所以,无论官窑民窑,乾隆的粉彩八吉祥纹比历代都更加严谨精细,又不失自然洒脱,色彩颇为淡雅柔和,对每一种法宝的刻画都趋于完美,包括绶带都比前朝更加飘逸,勾描精细,连反面都有清晰交代,同一颜色也有浓淡之分与过度,绝对可以称得上栩栩如生。只可惜到清晚期,虽然粉彩八吉祥纹瓷器依然相当盛行,不过水平已明显下滑,画面拘谨呆板且少有创新。

    所以,觉山隐窑的这款「粉彩八吉祥纹莲花杯」便是以乾隆时期经典纹饰为摹本,并以寓意汉传佛教的莲花与藏传佛教的八吉祥纹相融合。构图上借鉴乾隆时期首创的八吉祥分组形式,轮螺、幢伞、花瓶、鱼结两两组合,疏朗而不散;绶带结转多而舒展,且每一条随形就势,形态各异又充满张力,具有明显的乾隆八吉祥纹特征;法宝颜色的处理是最精细的地方,画师通过对粉彩每种颜色的把控,做出很强的视觉立体层次,而浓淡过度又极其柔和,无论单看一个组团还是整体,色块或色调之间完全没有「冲」的感觉。而要做到这些,对画师的粉彩绘画技术以及颜料发色控制都有很高的要求。

    老朋友都知道,觉山隐窑主打青花,粉彩做的不多,莲花杯器型的也不多,但我们希望由这次两者的结合开始,慢慢呈现给大家一些不一样的东西。所以,我们对这只杯子也格外上心,从定型、定画、到打样试烧,时间不算短,其实用不用心,您从样片也看得出来,将来一上手便知。当然,未来也一定会有更多粉彩或珐琅彩等等更多的门类产品和您见面,和我们一起期待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觉山隐窑丨一杯聚八宝,万事皆吉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tkrj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