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
《无声告白》随感

《无声告白》随感

作者: 名字起得太长记不住 | 来源:发表于2020-05-11 10:54 被阅读0次
    如果没有心,还有什么可以跳动。

          如果把这本书当作一个故事去看,真的谈不上有什么趣味,甚至会因为作品偏纯文学的艺术风格,而让读者望而却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国,一个华裔男子詹姆斯和一个白人女子玛丽琳在我看来不知所谓的爱情结合下,组建了一个拥有三个孩子的家庭。华人基因显性的一面被二女儿莉迪亚完全地继承并由她的死亡,将所有矛盾冲突和人物关系,通过倒叙、插叙和跳跃式意识流的方式缓缓展开。故事梗概大抵如此。

            因为作者伍绮诗的这本处女作是通过出版商投标的方式出版发行的,商业运作的逐利性自然而然会有夸大其词的一面,类似力压斯蒂芬·金之类的话语,这是美国式的黄婆卖瓜,要吸引眼球和卖座,很正常。比起依靠读者口碑相传而出人头地的中国作家,泯然众人于十几亿人口和文人相轻的历史传统,分分钟的事情。郭德纲说过一句话,搞笑却深刻:只有同行才是赤裸裸的仇恨。我的观点依旧,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喜欢就好。下来讲重点。

            封面那句“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太过理想化了。我只好在看完此书后重新审视这句话,用理想式的宿命论炒作读者的善良。詹姆斯的家庭回归,玛丽琳对小女儿的重新珍视,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与刻板,杰克想与内斯搞基的牵强情节来增加莉迪亚与他们之间的曲折心理,有点不可理喻。每一个人,似乎仅仅只是忏悔与赎罪,而远非找到真正的自己。莉迪亚就像一个成人与社会协调能力不足的牺牲品,极大地满足了西方人群对于华裔排斥感的终极心态,丑陋与狭隘。理解这一点,对于清醒地认识到现代西方读者的口味大有必要。

            主观的讲完了,仍然意犹未尽。不想说了,作者离雨果、托尔斯泰那些巨匠的距离在于思想而不是文笔。说些先抑后扬的话吧。伍绮诗的文笔非常细腻,可谓发梢毫厘之间,没有任何意识形态的道德绑架,这是一个华裔作家极其罕见的表现。这是她最值得我欣赏和佩服,甚至是感激的地方,我们生活在和她迥异的社会环境下,不啻为这种感觉的源头,但出于一个中国人最起码的胸怀,不说自己是啥啥地方人,不分自己是南人北人,敢于自豪地讲明自己是中国人这一点,绝大多数中国人都还做不到。

            最后添加一些阅读过程中先前已经写好的内容,权当备注看好了。西方现代文里一个你不容易看懂却很有必要知道的思维习惯,就是通过行为判断结果,忽略反复的思考过程,这种观感,很强烈,很直白,比解释加解释的心理描写更有吸引力。或许只是巧合,可越往下看,我越加相信:作者伍绮诗的偶像是已故的优秀作家伍尔夫,并以伍尔夫医生作为主角梦想的膜拜者。我前几天才刚刚补脑过这位意识流大家的资料,难怪我会觉得伍绮诗的思维模式有时会显得过分的散乱,这是意识流写法。你们很难想象,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国,对女性的偏见还广泛地存在于学科分类,比如物理化学极少推荐给女性学生攻读,女学生只能选择家政课而不能选择手工课作为课外兴趣。看到描写莉迪亚在学校里的样子:独处,无人聊天,和人对话的内容仅仅只是告诉对方作业,回到家假装和同学煲电话粥(内斯的发现),好让父母对她正常的学校生活表示放心。这种孩童时代异常状态的描写,对应前文华裔外貌的特征,很难不把作者的过往经历对应起来。对于我们的孩子,仅仅用五感还不能了解的情况下,如何沟通,是一件比写一本小说还要困难的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无声告白》随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tnynhtx.html